文/王之泰
阿里巴巴的物流啟示
文/王之泰
去年九月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是經濟領域的一件大事,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為什么轟動?普遍的解讀是空前未有的造富效應:超過了原來“百度”所創造的奇跡,造就了萬名百萬富翁,首腦馬云一躍成為中國首富。
和一些人討論這個問題,共同談到:馬云企業的成功有一些特殊之處,應該說它不同于若干年來我們熟知的一些成功案例。
第一,在中國它不是依靠政府官辦的壟斷力量取得成功,而是社會和市場力量取得的成功;
第二,從世界范圍講,它不是依靠壟斷性的大資本的巨額投資取得成功,而是靠遍及社會的眾多的分散資本,采取股份制方法取得的成功;
第三,從科技角度來講,它不是依靠一、二項震驚世界的新的技術發明創新的壟斷取得的成功,而是靠已經普及社會的一般的技術取得的成功;
第四,不是靠老天爺的賜予,不是靠掌握了稀缺的或者重要的資源,再壟斷這些資源取得的成功,而是靠整合已經遍及社會上的、到處存在的資源取得的成功;
第五,不是靠一種獨有的產品壟斷和霸占市場取得成功,而是靠提供市場服務取得的成功。
不是靠權力,不是靠大資本的壟斷,不是靠科技裝備的壟斷,不是靠資源方面的壟斷,又不是靠產品獨占市場,那么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電子商務”和“物流”。作為一個物流人當然更關注物流,筆者更傾向于物流的貢獻。如果考慮時間順序,馬云成功的主要貢獻角色,在2010年以前應當是電子商務,2010年以后則是物流,而現在是兩者的一體。電子商務和物流兩者都是馬云企業的基本,阿里巴巴給我們重要提示是:電子商務與物流不可分割,物流是電子商務的一部分。
互聯網是本世紀的一大創新,依托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一出現便自然受到了普遍的追捧,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然而在誕生之后不久人們就發現了它有一條“短腿”,那就是物流。馬云成功地解決了物流的問題,這就造就了現在的阿里巴巴。馬云成功并不是自己大規模投資建立物流系統,而是利用和調動了社會的力量,這個社會的力量是在社會上已經廣泛存在物流的資源。一定意義上,物流是馬云成功的關鍵。
阿里巴巴與馬云的成功讓我們認識了物流的潛力,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物流認識是不到位的,尤其是對物流服務認識不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物流基礎資源與物流服務的脫離,物流基礎資源(例如鐵路)的長期短缺使擁有這些基礎資源的物流企業養成賜予意識而不是服務意識,這以“鐵老大”為代表。
物流平臺是一個很大的平臺,這個平臺不僅大,而且在建設、管理和運行方面,長期以來就處于分散的體制狀態。馬云觀察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想出非常巧妙的辦法:沒有走一開始就大規模投資大規模自建的道路,而是下大力量把已經存在市場上的眾多資源加以整合,這就是新形勢下的一種創新。通過整合所提供的物流平臺太大了!有大小幾十家物流企業,有遍及全國的幾十萬條線路,有自己或者整和擁有的上萬個物流網點,再加上第三方物流企業和中小型運輸企業入駐,大大擴展了這個平臺資源。這是一個特殊的平臺體系,依托這個大的平臺,阿里巴巴的物流服務不但服務于物流服務的提供方面也服務于物流服務的需求方面,一下子就把物流做大了。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和馬云的那個電子商務平臺有直接的關系,那個平臺是進行這種整合的手段、工具和重要依托。
馬云能做大,就能夠進一步聚集更多的物流供給資源,這對于市場經濟中的需求方來講,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因為在供給過剩的前提下,就可以為需求方提供選擇、獲取最優。馬云提供的這種最優選擇也是雙向的:為物流企業提供最優的服務對象選擇;為物流需求方提供最優的物流服務選擇。從利用、整合到自建,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走出一條非常清晰、明確的道路。
整合做大和成功上市使馬云成為中國首富,也造就了一大批億萬資產的物流公司和上萬名百萬富翁,然而,若論單獨的個體,技術、裝備和水平不高的不在少數,缺乏技術進步的閃光點,高水平的物流企業仍然是有限的,有限就有不足,這是在成功之余應該更多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