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發(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市100045)
?
中國“十二五”物流業發展的十大進步
丁俊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市100045)
摘要:“十二五”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深化改革攻堅的五年,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五年中,我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物流業方面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十個方面:一是物流業被明確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二是我國成為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物流市場;三是我國物流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四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集中度有所提升,功能有所強化;五是政府推動仍然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六是物流基礎設施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七是創新驅動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新動力;八是物流市場細分不斷涌現新亮點;九是我國物流逐步邁入供應鏈管理新階段;十是物流人才紅利顯現。
關鍵詞:中國;“十二五”;物流業;進步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五年來,我國物流業又取得了哪些新的進步呢?本人的結論是:成績顯著,問題不少,有喜有憂。
“十二五”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深化改革攻堅的五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三期壘加”,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巨的努力。但是,我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物流業方面也取得了十個方面的進步。
2014年6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將物流業明確為我國“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物流業的基礎性,主要是從物流業對囯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而言的,2014年我國物流業增加值為3.5萬億元,占GDP的5.6%,占服務業的11.6%;物流業的戰略性,主要是從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引領度而言的,國民經濟要發展,物流必須先行,要用現代物流特別是供應鏈管理去提升和改造傳統工業、農業、流通業。提升中國供應鏈績效指數關系到中國的囯際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的考察進一步為我國物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進出口囯,也是物流總量第一大國。根據美囯供應鏈調研與咨詢公司的統計分析,2013年中國物流市場占全球物流市場的18.6%,已經超過了美國15.8%的水平。從物流宏觀統計看,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2134534億元,物流總費用105944億元,貨運總量4381089萬噸,貨運周轉量158398億噸公里。
社會物流總額是由工業物品物流總額、農產品物流總額、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及再生資源物流總額構成的,代表了我國物流市場的總需求。
社會物流總費用或者說我國物流市場的總規模,根據國際慣例,由運輸費用、管理費用、保管費用構成。201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59萬億元,其中運輸費用是大頭,占52.9%。以海運來講,無論是港口貨物吞吐量還是集裝箱吞吐量,我國都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前十位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中,我國占了七個,即上海港、深圳港、香港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廣州港和天津港。
現代物流要求整合社會資源,實行多功能一體化運作,而這樣做需要一個前題條件,那就是物流資源市場化,只要有需要,所有的企業特別是物流企業,都可以在市場上通過等價交換取得這些資源的使用權,從而以最合理的路線、最合理的運載工具、最合理的時間、最安全的措施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我國物流業必須走“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資源的市場化。
我國物流業市場化程度如何呢?對此,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統計指標,筆者個人估算在90%以上。筆者認為,物流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物流資源是否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二是價格是否按照市場需求波動自由定價;三是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是否為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除了《郵政法》規定的公務文件及部分鐵路、管道及航空資源外,其他資源都已經進入了市場,除了郵政、鐵路貨運、管道運輸、航空貨運中的重要服務項目仍由國家給出指導價外,其他價格都已經放開,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都已經實現了公司化,鐵路企業是最后一個與政府脫鉤、走向市場的。
2014年9月2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文件的外資企業按照核定的業務范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證。同年11月1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明確放開港口集裝箱裝卸、鐵路散貨快運、鐵路包裹運輸價格,放開社會資本投資控股新建鐵路的貨運價格,全面放開民航國內航線貨物運輸價格。到2015年,物流領域凡可以開放的,特別是向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均已向民營和外資開放。
在全國物流市場中,物流運作方式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交由物流企業運行,另一類是企業自營物流。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物流公司已達13.2萬家,再加上有些運輸公司、貨貸公司、快遞公司已經實際轉型為物流公司,全國從事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粗略估計已超過20萬家。對這些企業按照所有制劃分,可分為公有、民營、外資、混合四大類;按照功能劃分,可分為運輸型、倉儲型、綜合服務型三大類;按照規模大小劃分,可分為1A、2A、3A、4A、5A五大類。截至2014年,A級物流企業達到3177家,其中5A級物流企業近200家。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2014年中國物流企業50強名單,居于第一位的中遠公司,其年物流業務收入為1441億元,居于第50位的公司其年物流業務收入超過22億元。
“十二五”期間,涌現出了一大批領軍企業,如快遞企業中的“三通一達”、郵政速遞、中鐵快運等,城際快運中的順豐、德邦、卡行天下、安能、天地華宇等,冷鏈中的榮慶、眾品等,電商物流中的菜鳥網絡、日日順、京東快遞、蘇寧易購等,物流地產中的中儲、普洛斯、寶灣等,鋼鐵物流中的浙江物產、天津物產、中鐵股份、五礦等,汽車物流中的安吉、長久、長安、風神、一汽國際等,供應鏈平臺中的怡亞通、創捷、一達通、卓志、嘉誠等,國際物流中的中遠、中外運長艙、中海運等。有不少物流企業是在金融資本涌入過程中,通過股份收購、股權投資、重組等方式來做大做強的。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我國物流業將出現一個新的組合。
我國古代物流很發達,但現代物流起步晚。我國政府在借鑒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囯發展物流成功經驗基礎上,實施了強有力的囯家推動,將物流業發展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于2009—2011年《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基礎之上,又制定發布了《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三個發展重點、七項主要任務、十二項重點工程、九項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間,還出臺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對行業物流起到了明顯的引領作用。各級政府也出臺了行動計劃,有力推動了各地物流業的發展。在物流業發展具備了一定基礎之后,必須改變物流業發展方式,由政府推動為主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力量來優化配置資源。我國物流業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因為它是一個完全競爭性的行業,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一種市場需求,市場的力量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決定性因素。
根據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總體規劃,我國加大了五大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年投資增長率超過20%。截至2014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11.18萬千米,其中高速鐵路1.6萬千米,公路里程446.39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19萬千米),內河航道里程12.63萬千米,定期航班航線里程463.70萬千米,管道輸油(氣)里程10.63萬千米。“十二五”期間,我國在交通、倉儲、郵政基礎設施方面投入的年增長率遠遠超過了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年增長率。根據國家各專業物流規劃與各省市區物流規劃,多元化投資的物流園、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冷庫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發布的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名,我國的綜合排名是第28位,不過世界銀行在物流基礎設施改善方面對我國給予了積極評價,排名是第23位。他們認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特別是綜合運輸體系,是供應鏈績效指數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兩個翻番與新四化,必須實行創新驅動戰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明確要求,把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上。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創新,從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三次產業革命是一種創新,從傳統物流到供應鏈管理也是一種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行業、一個企業前進的永恒動力。“十二五”是我國物流業創新的五年,無論在組織形式,還是在功能運作、物流技術、信息化、物流金融、專業分工等方面,都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互聯網+物流”、智慧物流成為目標,信息化技術大量應用,平臺思維改變傳統模式,園區基地平臺、電商物流平臺、供應鏈集成平臺、協同采購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風起云涌,產業聯動、跨界經營、線上線下、聯盟互助、轉型升級層出不窮。
自1978年我國從日本引進物流概念開始,我們從引進、消化、吸收到積極探索、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國物流業大而不強,所缺少的是創新,是自主知識產權,是軟實力。從“十二五”開始,我們取得了一些突破,筆者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論創新。我國物流理論研究已經起步,如徐壽波的“大物流論”、何明珂的“物流系統論”、宋華的“供應鏈金融”、王宗喜的“軍事物流”、汪鳴的“復合產業論”等。
二是模式創新。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集中力量研究并推出了供應鏈管理模型,包括計劃、資源、制造、交付、回收五大流程,再加上一個執行,作為五大流程的支持系統。我國有不少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上有所創造、有所發明,如利豐集團、青島海爾、杭州阿里巴巴、深圳怡亞通和創捷、上海安吉、北京京東商城等。
三是企業創新。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實施混合經濟,兼并重組上市,跨界經營,眾籌合伙,平臺轉型。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間物流企業分類評估制度進一步規范與完善。
四是技術創新。物流技術與裝備是物流業的基礎,關系到物流業的效率與效益。“十二五”期間,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發明獎與科技進步獎數量增加,水平提高。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智慧物流得到應用。物流裝備特別是自動化立體庫、輸送分揀設備、運輸透明化等都有所創新發展,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十二五”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不同產業對物流服務提出了不同的個性化要求。因此,物流業形成了不同的細分行業,并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場。
從區域看,可分為國際物流市場與國內物流市場、城市物流市場與農村物流市場、全國物流市場與區域物流市場;從服務領域看,可分為運輸物流市場、倉儲物流市場與管理物流市場;從服務對象看,可分為鋼鐵物流市場、汽車物流市場、能源物流市場、糧食物流市場、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醫藥物流市場等;從服務功能看,可分為冷鏈物流市場、城市配送物流市場、電商快遞物流市場、危化品物流市場等;從物流要素看,可分為物流裝備市場、物流技術市場、物流人才市場、物流金融市場、物流地產市場等。充分分工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所帶來的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十二五”期間,特別要提出的是電商物流的發展,形成了物流新亮點。艾瑞咨詢統計報告顯示,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從2011年的6.4萬億元陡增到2014年的12.3萬億元,增長了近一倍,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25萬億元。其中,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從2011年的0.78萬億元猛增到2014年的2.8萬億元,增長了3倍多。電子商務的發展,促使快遞業超高速發展,快遞業務量從2011年的23.4億件增加到了2014年的139.6億件,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2005年,美國物流協會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標志著全球物流開始進入供應鏈管理時代。2009年,國務院發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一方面要求“推動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要求“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發展”。2014年,國務院發布《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將推動與發展供應鏈管理列為十二大工程之一。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明確指出,創新批發與零售業的供應鏈管理,改造傳統流通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明確提出,打造全球價值鏈、全球供應鏈、全球產業鏈,我國的供應鏈管理已經在國家、產業、城市、企業層面展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四大自貿區”“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為供應鏈管理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優秀的供應鏈企業不斷涌現,特別是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推動供應鏈管理的主力軍。
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短缺一直是物流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實施“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截至2014年底,已有443所本科院校、954所高職高專院校、900多所中職學校開設了物流專業,在校學生超過100萬人。十余年來,共培養本科生50多萬人,大專生170多萬人,中專生30多萬人。自2003年以來,物流師系列培訓超過50萬人次。這為“十二五”期間物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極大地補充了物流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人才紅利得到有效釋放。“十二五”期間,根據物流業發展的新要求,物流教育又有了新的創新,特別是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推進,受到了廣大企業的歡迎。
十大進步的取得,并不表明我國物流業發展不存在問題,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我囯物流業存在的許多重大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物流業粗放發展,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過高,綜合運輸體系不完善,物流規劃目標未落實,物流企業集中度低,法規標準滯后,物流市場不規范,區域發展不平衡,對供應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國際物流競爭力不足等,這些都影響到了物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筆者堅信,“十三五”期間,隨著物流業發展外部環境的進一步政善,物流業經過自身的轉型升級,會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Ten Progresses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DING Junfa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The 12th Five-Year is the five years for us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deepen reform and surmount difficulties;and the year 2015 is the final year for complet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form;and th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en progresses:first,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industry of our national economy;second,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and most potential logistic market in the world;third,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fourth,the centralization of 3PL enterprises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m has also been strengthened;fifth,government support is still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sixth,the overall level of logistic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ed;seventh,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driv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eighth,there are so many emerging new highlights in logistic market segmentation;ninth,China’s logistics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d tenth,the dividend of logistic talents has been demonstrated.
Key words:China;the 12th Five-Year;logistics industry;progresses
[作者簡介]丁俊發(1940—),男,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國著名流通經濟學家,資深物流與供應鏈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多所著名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商務部內貿流通專家,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前期研究主要負責人,曾任國家內貿部黨組成員、總經濟師,長期從事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現代物流學研究,主編或獨著《中囯物流》《中國流通》《流通經濟學》等著作10多部,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國家圖書獎一次,2000年被《中國市場》雜志評為影響中國市場的25位經濟學家之一,2001年被中國物流媒體聯盟評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物流風云人物”,2006年被韓國物流學會授予“國際物流貢獻獎”,2008年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授予“中國物流改革開放30年突出貢獻人物”榮譽稱號,2009年被中國市場學會、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等部門授予“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流通發展與改革杰出貢獻獎”。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5)12-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