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建設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
王寧江
續《破解信用信息歸集難的理性路徑》一文思路,省市縣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可依托政務服務網。按照“五統一”思路推進建設,這“五統一”便是:一是統一的信用代碼;二是統一的社會信用基礎數據庫;三是統一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體系;四是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公示發布系統;五是統一的信用信息目錄和標準規范體系。
——統一的信用代碼。自然人信用代碼建設的思路非常清晰,公安部門牽頭,以個人身份證號為識別碼,考慮到擴容需要,可能會增加幾個碼位。法人和其他組織信用代碼實施方案已由國務院印發,解讀其中幾個關鍵:信用代碼為十八位碼;以組織機構代碼為主體識別碼,并且前移為源頭碼;面上工作由發改牽頭,登記機關為工商、編辦和民政等,負責信用代碼的發放;個體工商戶納入法人和其他組織信用代碼賦碼范疇;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按5年需求,足量預賦碼段給登記機關。
——統一的社會信用基礎數據庫。這個庫應該是綜合、全面的、甚至可以是唯一的。從縱向看,對上要與全國統一信用數據實現互聯共享,對下要服務市縣甚至是鄉鎮一級,以滿足應用需求。從橫向看,這個庫是基礎庫、綜合庫、承載庫的定位,包括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在內,所有政府部門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然人行權中涉及信用的信息應在此庫中落地。各地應調整思維,善于、習慣于用這樣的大平臺、大數據庫組織開發應用,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服務,而不是另起爐灶建自己的小平臺、小庫。理解樸素的“云”思想之一就是,你可以不用關心數據資源在哪里,只要在你需要的時候能拿來“用”就可以了。
——統一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體系。這個通道就是政務服務網的政務資源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信用信息橫向與省級部門、垂直機構、其他部門,縱向為市縣的信用信息應用提供交換共享服務,并預留與國家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央行信貸征信平臺、兄弟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互聯共享接口。
——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公示發布系統。信用信息要盡可能依法供全社會查詢使用,面向社會公眾服務的平臺應當是統一的。這一方面有“一盤棋”這層意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務誠信,避免不同層級發布的信用信息出現內容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況。省級平臺可按照信息來源、信息主體和應用形式等多緯度來發布展示各類主體信用信息,各市縣級子站可直接依托統一信用庫展示屬地主體的信用信息。
——統一的信用信息目錄和標準規范體系,以實現目錄和標準管理。
目前,兄弟省份信用平臺的建設模式不一,但是從浙江的實踐看,從2002年開始,浙江省是按照覆蓋全省、綜合性、唯一性的思路分別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整個平臺架構是“T”字型:這“一”就是省級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與省級各部門聯通;這“|”就是各部門的行業信息系統,所有涉及市場主體的信用數據,先以條的方式在省級部門匯總,然后通過交換平臺匯集到全省統一的信用數據庫。在數據入庫前還要做大量的數據清洗、比對等工作,以保證統一信用庫的數據質量。
這樣的模式既推動了行業信息化步伐,又避免省市兩級信用數據庫和交換平臺的重復建設,降低了投資。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全省信用大數據的集中,回避了省市兩級同源數據比對的難題,并且按照“一數一源”的要求,實現了市場主體信用檔案“一張表”展示。當然,這樣的模式也損失了一定的數據更新效率,或許也影響到地方開展信用建設的積極性。
當前,按照國家對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要求,統一的社會信用基礎數據庫必定是個應用庫,為各級政府推進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供支撐。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