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章 陳靈敏
涉漁“三無”船舶漁民轉產轉業的思考
陳佩章 陳靈敏
據統計,溫嶺市共有涉漁“三無”船舶1185艘。截至今年3月10日,全市已取締完畢涉漁“三無”船舶701艘。隨著“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的繼續深入,越來越多的涉漁“三無”船舶漁民將面臨著失海、失船、失業。雖然在規定期限內主動上交的“三無”漁船船主獲得了一定的轉產轉業、生活困難補助,但大多數的無船漁民則得不到任何補償。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意味著這部分漁民喪失了基本生存權,其生活境況也令人心酸。若不妥善幫助他們解決“出路”問題,當有一些人無法維持生存時,就極容易誘發各種不穩定因素。因此,引導和鼓勵涉漁“三無”船舶漁民轉產轉業,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雙轉”態度不夠堅決。客觀上,涉漁“三無”船舶漁民那種單純從事捕撈業,收入也主要依靠于捕撈的特點十分明顯。盡管各級政府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已經有了很好的氛圍,但漁民依賴政府轉產轉業的心理較強,缺乏積極投身市場、參與市場經營和競爭的市場主體意識。而且存量資產較高和負債較重的現實,讓漁民主動放棄主要經濟來源去尋找新的工作,風險太大。由于知識和技術結構單一,對開創新業根本沒有信心,也決定了漁民對轉產轉業的態度不堅決。
就業空間相當狹小。盡管近年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加大,然而調整的著力點仍在漁業捕撈內部,多數轉業漁民都是在漁業內部吸收消化,真正轉到養殖和其他行業的比例很低,大量的勞動力還須在漁業系統外尋求出路。但涉漁“三無”船舶漁民多以40—60歲的夫妻檔漁民為主,長期習慣與海打交道,要使他們棄漁上岸,由于文化素質不高、手藝缺乏,較難適應轉移行業的要求,造成再就業困難。且一些勞動密集型而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崗位,企業寧愿雇用一些外來務工人員。
“雙轉”資金明顯不足。從涉漁“三無”船舶漁民本身條件來看,大部分漁民把十幾年來的生產積累都投在漁船的更新改造上,多數至今仍沒有還清債務。由于資金積累少或根本沒有任何積累,僅靠本次轉產轉業的補助金,創業的資金缺口很大,轉業從事二、三產業的困難較多。
生活保障制度滯后。溫嶺是個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城市,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項生活保障制度日趨成熟。但針對漁區漁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從2014年4月剛開始起步,目前參保的只有2700多人,覆蓋率不足3%。而涉漁“三無”船舶漁民是一個特殊群體,目前還缺少一個針對性很強的特殊政策,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辦法,更沒有任何的措施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一旦他們的漁船被拆解或者年老體弱無法從事漁業生產時,晚年就沒有其他生活來源。
從思想認識上看,廣大涉漁“三無”船舶漁民已經清楚地看到捕撈強度過大的危害性、取締“三無”船舶的必要性以及轉產轉業的緊迫性;從政策扶持上看,出臺了《溫嶺市涉漁“三無”船舶船主轉產轉業、生活困難補助相關規定的通知》,給漁民轉產轉業帶來極好的政策機遇;從實踐看,通過多年的引導,海洋漁業的結構調整和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已經取得明顯的成效,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從臨港型工業看,近年來尤其是水產品加工、船舶修造、海上運輸、濱海旅游、休閑漁業、海洋生物等相關產業取得較快發展,也為涉漁“三無”船舶漁民轉產轉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當前要爭取漁民群眾的理解支持,主動拋棄單純依賴漁業捕撈思想,真正樹立大漁業、大產業、大市場、高效益觀念。一是加大力度,完善各類配套措施。要通過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漁民就業能力;要探索以養老換棄捕的辦法,將棄捕的涉漁“三無”船舶漁民納入溫嶺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切實解決漁民后顧之憂;要加強雙轉政策扶持,實行適度的減免稅費政策、降低商業貸款門檻,支持漁民自主創業。二是因地制宜,拓展漁民就業渠道。要合理規劃、有序主推水產養殖業,積極利用廢鹽田、低洼農田、拋荒懶種的果園和加大力度開發淺海,并引進養殖新技術、新模式,推廣養殖新辦法,使海上養殖有新的進展;要帶動非漁產業發展,使水產品加工成為家庭加工業的主要行業,并依托鞋帽、童裝等資源優勢,從技能對接入手,把加工業延伸到家庭,讓更多終日在泥灘里“摸爬滾打”的婦女們轉移到腳下踩著的縫紉機踏板上;要發展海上運輸業,鼓勵和引導漁民向海上貨物運輸行業轉移,同時發展漁業運輸業;此外要積極發展休閑漁業等。
作者單位: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