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
我們有幸經歷這個大時代,或許過程會有曲折,但一切正詮釋著更好的開放與未來
這是一個激蕩的歲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時代。1978年我國GDP總量為2168億美元,居世界第10位,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僅為1.8%;到了2014年10月,IMF發布報告稱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預計2014年中國GDP規模是17.6萬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雖然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受到了較多質疑,普遍認為在實際匯率的計算下,中國GDP超過美國將在2020年左右,但無疑如今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國。
如果從歷史的縱軸上看,漢唐時代的鼎盛中國至今仍讓我們自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唐代打通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重新輪回。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鏈接世界人口最密集、產業經濟最成型和能源最豐富的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沿海港口出發,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這“一帶一路”從內陸和海洋兩條路徑貫穿亞歐非大陸,重構亞歐非商貿之路。
在經歷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已經是典型的開放經濟體,但是出口受制于歐美經濟疲軟,近年來增速下滑明顯,與之相對的是新興經濟體蓬勃發展。隨著人口紅利的衰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中國出口的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更替,從傳統粗加工向電子、高鐵、飛機、汽車、工程機械等產業轉變。在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方面從弱勢地位向主動爭取合理話語權、主動發揮積極作用轉化。新常態下,中國開放戰略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即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主動爭取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位置,主動融入世界經濟,主動打造新型外交關系。“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涉及空間大、人口數量大、經濟數額大、產業范圍涉及廣”,涵蓋50多個國家,44億人口,占全球人口63%;包含21萬億區域經濟總量,占到全球經濟總量29%。
具體來說,這“一帶一路”肩負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過去中國注重引進國外資本和技術,強調的是“引進來”。而如今資本已經不再是短缺要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進入降溫周期,流動性過剩注定要尋找新的出口,對外直接投資成為可行的工具之一。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發展中國家居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較差,提升空間巨大,中國可以在水、電、道路等基建多方面輸出資金、技術、產品。
“一帶一路”肩負著中國“大國之路”的重任。隨著中國的崛起,貿易摩擦頻繁、國際輿論捧殺嚴峻、國際責任與義務的壓力加大,在歐美中三足鼎立的局面下,“一帶一路”是中國新的對外經濟戰略,是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優化出口結構、鼓勵企業居民對外投資和保障海外資產安全的重要出路。更何況“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的國家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國家人口(人均GDP在1046-4125美元)占55.2%,即便是高收入國家也大多主要依靠能源出口,更好的利益共同體和新型的合作關系將打開“筑夢空間”,助力“大國之夢”的實現。
今年起,“一帶一路”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巨浪。在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重點圈定了18個省,地處沿海的浙江被點名要推進“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強“寧波-舟山”港口建設等,各省市紛紛對接國家戰略出臺相應規劃和實施方案。股票市場設立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兩個概念板塊對接,基金公司發行“一帶一路”的定向基金,一度遭到熱捧。我們有幸經歷這個大時代,或許過程會有曲折,但一切正詮釋著更好的開放與未來。歷史終將證明,身處于這樣一個大國走向復興的關鍵時刻,多么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