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天榮
穩步推進核電發展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 薩天榮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核電后來居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在質量、性能、管理和主要技術指標方面達到并保持世界核電的先進水平;通過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實現我國核電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帶活了整個核電產業鏈。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開始將目光投向核電,將其作為緩解能源緊張、減排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來,全球核電機組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各國紛紛對在運機組進行增容延壽,世界核電進入全面復蘇。尤其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發展核電,受到全球關注。
相較世界發達國家的核電進程,我國的核電起步相對較晚,1985年才開始建設,其時全球核能高潮已經過去。但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核電后來居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在質量、性能、管理和主要技術指標方面達到并保持世界核電的先進水平;通過創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實現我國核電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帶活了整個核電產業鏈。截至2015年1月15日,我國已經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有22臺,總裝機容量為2010萬千瓦;在建機組26臺,規模2800萬千瓦。目前,我國在建核電規模居世界首位。
中國未來較大的電力需求、能源環境問題,以及經濟性問題等因素,造就了國內核電發展的剛性需求。2014年6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在采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緊啟動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核能公共政策手冊》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從現在起至2020年,每年需要建設5-6臺百萬級核電機組。可見,新一輪核電投資有望進入到全面加快的時期。
當前我國核電發展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不論是項目建設、自主引進消化吸收、還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以及核電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我國均穩步推進,考慮到未來政策的落實,相關產業鏈企業也有望迎來加速發展。分析人士表示,行業整合將有助于我國核電行業在國際市場實現新突破,行業龍頭受益明顯。
隨著我國自主核電技術的日臻完善,國際競爭優勢不斷顯現,中國核電“走出去”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2015年1月,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340億美元投資協議,將建設大規模核電廠、地鐵及輕軌站等。此外,中國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公司也在北京簽署了雙方在核電站設計領域的有關合作協議。2月4日,在習近平主席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見證下,中國與阿根廷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成功出口拉丁美洲。有評論稱,核電正成為繼高鐵之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