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清
為良善司法提供現實路徑和理性選擇
——評《良善司法的制度邏輯與理性構建》
□文|徐清
良善司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司法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是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多元司法需求的迫切要求,是黨和國家對司法應然樣態的共同期待。良善司法有何要義?何為良善司法的理論依據?如何構建良善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所著的《良善司法的制度邏輯與理性構建》(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一書,在體制、機制、理性層面對以上問題做出了解答。其構建良善司法制度上的邏輯性和理論上的明證性,使其不失為關于法治國家建設的巨制鴻篇。
該書作者著眼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良善司法、程序自治的制度邏輯和理性構建,提出了明確的構想和具體的途徑,就深化司法改革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就司法界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實現司法價值、維護社會穩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書共分17章,從著手構建良善司法的角度分別論述了司法理念、司法價值、司法理性、司法政策、司法能動性、司法公正、司法透明、司法效益、司法公信、和諧司法、司法的社會效果、司法倫理、法官良知、司法的正當性、司法自由裁量權、司法解釋、事實認定等法理和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嘗試為良善司法的建立提供制度基礎和理論前提,揭示良善司法下司法行為的內在邏輯,建立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有效運行機制。全書的主題即是通過明確良善司法理念,建構良善司法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督機制,營造良善司法的社會氛圍,尋找良善司法的制度邏輯、實現路徑和理性構建。
本書行文注重實證研究和純粹理性分析兼顧的寫作方法。書中既有對司法理性層面的概念解析和理論研究,如對司法理念的定位,對司法價值的剖析,對提高司法效益的制度性思考等抽象理論的定性;也有對具體司法活動的反思和實現途徑的解構,其中亦不乏舉證和觀察,如對調整司法政策應注意的問題的列舉,對司法公正的實現機制的探討,對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的具體措施的提出,等等,指明了良善司法的路徑選擇。這充分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學理基礎和充足的實踐經驗,也揭示出良善司法既是人們對司法理性狀態的應然呼喚和理性目標,亦是法治中國背景下人們的現實需求。
該書的出版對于司法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全新的啟示。一方面,作者提出構建良善司法的現實路徑,是適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程序自治的迫切需要和多元需求。隨著全社會法治觀念的日益強化,人民群眾對提升司法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司法領域無法以個性化的工作來滿足現實生活多樣的司法需要,而良善司法所提供的實現路徑和具體程序,無疑能夠克服司法價值的單一性和司法機制的片面性,為整合多種價值觀念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作者嘗試建立的良善司法,其提供的成熟的司法體系,是司法發展的理性境界和美好愿景,能夠運用多維視角、實踐反思和制度完善來推動司法的公正、透明,提升司法效益,為司法活動提供了更高的評價標準。良善司法所體現的價值理念,必將為司法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良善司法之于今天之中國,應該說是一種司法價值上的理性選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法治建設得到了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基本保障,盡管實現良善司法仍然是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江必新教授對于良善司法的現實路徑和理性邏輯的介紹,必將為動態法治體系建設和推進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