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泓武
新時期裝備采辦人才引進芻議
■ 何泓武
文章結合新時期裝備采辦改革對裝備采辦人才的需求,針對目前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必要性,給出了人才引進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探討了人才引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注意點,最后提出了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隨著我軍全面深化改革和裝備采辦改革的不斷推進,裝備采辦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對裝備采辦人才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進一步創新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加入到我軍裝備采辦改革隊伍中,就成為當今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隨著我軍裝備建設事業的發展,裝備采辦人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裝備采辦人才的結構不太合理,在人才建設速度和規模上不能充分滿足裝備建設發展的需求。是否擁有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將直接關系著新軍事變革中我軍裝備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裝備采辦部門在積極挖掘現有人力資源潛力的同時,從外部吸納優秀人才,優化和提高裝備采辦人才的結構和層次,便成了必然選擇。
1.1引進高素質裝備采辦人才是推進深化變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軍裝備采辦人才骨干大都來自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當時接受的是以工科為主的軍隊院校教育。這一時期的工科院校教育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理論的內容和方法上是比較薄弱的。這就造成了我軍裝備采辦人才結構上的“機械化”特征偏強,“信息化”程度不足的局面。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深入推進,要適應新時期打贏的是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新要求,完成以信息化裝備為核心的裝備采辦任務,我們必須下決心大力改善裝備采辦人才的結構和層次,增加掌握信息理論和技術的高層次人才的比例。由于依托院校培養人才的周期較長,從外部引進便成了一條首選的捷徑。
1.2引進高素質裝備采辦人才是緩解裝備采辦人才短缺的迫切要求
經過近十幾年來的努力,我軍培養了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裝備采辦人才,他們為推動裝備建設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總體數量不足仍然是困擾裝備采辦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我軍裝備采辦人才總數與新時期裝備采辦工作的總體需要,與我軍裝備建設發展的速度,與我軍總的軍事人員,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以美軍為例,目前美軍各級武器采辦管理機構的人員約有12萬,人才包含會計、統計與財務、商業法律、合同管理、產品質量保證、定價、保險、工程與企業管理、運輸和包裝、企業勞資關系等多方面的技術人員和專家。我軍沒有類似于美軍的裝備采辦大學,無法系統的大規模的培養裝備采辦人才,再加上培養裝備采辦人才需要的周期較長,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人才短缺,結構層次不合理的問題,因此,大力引進人才工作迫在眉睫。
1.3引進高素質裝備采辦人才是推動我軍裝備建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軍面臨的發展道路是以信息化為主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的復合式發展道路。要實現軍隊的整體轉型,裝備采辦人才必須走在發展的前頭。這就要求我們以裝備發展方向為牽引,立足于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適當引進一批緊缺人才,調整裝備采辦隊伍知識結構,提高能力層次,充實整個人才隊伍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能力適合需要,才能夠使武器裝備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
1.4引進高素質裝備采辦人才是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
裝備采辦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從外部引進人才,有利于擴大挑選范圍,挑選到更合適的人才,同時,外來人才由于先前工作環境等不同,可能帶來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再有更多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可以增進整個人才隊伍的活力,促進人員的競爭,激發人員的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潛力,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提高,進而在整體上提高裝備采辦人才隊伍的競爭力。
裝備采辦人才引進過程中應該以以下指導思想和原則為依據:
2.1人才引進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習主席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新時期強軍目標,著眼于我軍裝備采辦事業的長遠發展和裝備采辦人才的總體需求,牢固樹立裝備采辦人才引進新理念,遵循人才引進的規律,建立裝備人才引進機制,創新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模式和方法,采取科學的政策措施,努力開創裝備采辦人才引進工作新局面,為裝備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2.2人才引進的原則
根據裝備采辦改革的總要求,裝備采辦人才引進工作應該堅持全面引進、重點引進相結合的原則,按需引進、能力優先和制度規范的原則。裝備采辦人才需要引進大量的各個層次、各種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在引進過程中要重點引進急需的、稀缺的人才,通過人才引進促進裝備采辦改革的發展;裝備采辦人才引進還需要克服盲目引進的問題,不能一味追求高層次,有針對性、有目的引進一批適用的人才;裝備人才引進過程中要以能力作為主要標準,著眼于引進具有實踐經驗和崗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完善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也是做好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重要保證。
裝備采辦人才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諸多因素互相聯系,互相影響,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到整個裝備采辦人才隊伍的建設,因此,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要處理好留住人才的問題
人才引進固然十分重要,同要穩定現有人才,留住引進人才同樣不能忽視。引進的人才留不住同樣不能發揮人才引進的作用。要留住人才,首先要用事業留人才,在工作中多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人才能夠大顯身手,發揮作用;其次,用感情留人才,努力為人才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工作和生活氛圍,解決好個人的后顧之憂。
3.2要處理好人才培養與引進的關系
在裝備采辦人才隊伍的建設中,必須要處理好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的辯證關系。第一,必須堅持培養為主,引進為輔的原則,這樣才能保證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如果一味依靠“外援”,必然會制約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做好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增強自身“造血功能”,這樣整個裝備采辦隊伍才會更有生機和活力;第二,要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對待引進的人才和內部培養的人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為吸引人才制定的優惠政策如果不能同時惠及內部人才的話,將在某種程度上打擊內部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對裝備采辦事業產生不良的影響。
3.3要處理好“能力”與“學歷”的關系
在裝備采辦人才的引進過程中,不能過于追求“高學歷”、“高層次”,“ 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高層次”不等于“高素質”,要結合崗位需求,全方位的評估和考核擬引進的人才,轉變盲目“追高”的錯誤思想,針對崗位需求,合理配置引進人才的結構。
新時期裝備采辦改革對裝備采辦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形勢下裝備人才的引進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如下幾點:首先,要解放思想,樹立人才引進新觀念。軍隊要盡快適應人才市場化的新形勢,確立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市場化理念,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制定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的標準和政策,充分借助人才市場,引進各類裝備采辦人才。其次,要科學規劃,在對現有裝備采辦人才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人才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編制好人才引進規劃。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人才近期、中期和遠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克服盲目引進的做法,吸引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充實裝備采辦隊伍。
做好新形勢下裝備人才的引進工作的主要措施有:1.遵循裝備采辦人才引進程序,按照擬制計劃、考核篩選、借調試用、審查批準的程序引進人才;2.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打破惟學歷、惟職稱、惟資歷、惟身份的“四惟”人才評價標準,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拘一格選人才;3.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可部分采取“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間接引進”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引進人才,甚至可以采取智力引進的方式;4.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除了從地方大學生中招收技術干部外,也可以從社會中直接招聘人才,還可以回聘有經驗的軍地退休人員;5.營造良好的成才環境,盡快制訂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為人才引進搭建發展平臺,解決人才后顧之憂,提供一個和諧、友愛、奮進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留住人才,讓人才大顯身手,充分發揮作用。
新時期武器裝備采辦改革亟需大量人才,裝備采辦人才引進工作勢在必行,只有解放思想,創新觀念,緊貼需求,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裝備采辦人才引進工作,不拘一格求人才,才能夠與新時期我軍裝備建設的需要相適應,才能夠為我軍裝備建設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季廣智等.《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設》[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孫炳何等.《軍事人才素質的生成與發展》[M]. 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年福純.《裝備采辦人才隊伍建設研究》[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鄒國臣.《武器裝備采辦管理》[M].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張連超.《美軍高技術項目的管理》[M]. 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第1版.
6.余高達.《軍事裝備學》[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劉化綿,羅敏.《世界新軍事變革與中國國防經濟》[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作者單位:總裝備部工程兵軍事代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