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導元
摘 要: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對接,我國很多職業學校參考德國職業教育,引進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形式,其教學內容指向職業的工作任務、工作的內在聯系和工作過程知識,如何在兩年的在校學習時間里更好地完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手段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工作過程;微課;仿真;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2-0096-03
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的快速發展,并在教育行業得到廣泛使用,學習從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了無限的擴展,并且以前的很多難以理解和表述的原理及生產過程也能通過動畫和仿真表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參考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引進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培養形式。因此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如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利用現代教育輔助手段,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是擺在我們職業教育工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概念及重要性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世界相脫離的弊端,以及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僅要具有適應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從對經濟、社會和生態負責的角度建構或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由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工作任務的完成來建構與職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職業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當地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遠離工作世界等問題使得這一目標難以完全實現,致使相關企業抱怨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以致職業中學的學生就業難。近幾年來隨著就業勞動力的緊缺,人口紅利漸漸減少,職業中學的畢業生就業有上升的勢頭。但仍然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出現很多專業學生畢業的時候就業率高,但是專業對口率、高質量就業率低;學生在對口專業單位穩定率低等很多問題;同時企業對職業學生的認可程度并沒有顯著上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都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如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倡導就業導向,加強產學合作等。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職業教育的內容與真實工作世界的距離,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狀態,沒有突破以學科體系為主導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仍然是在學科體系的框架下尋找與工作世界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只能是有限的、間接的,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內容遠離工作世界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沒有在理論建構上解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問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設計上解構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職業教育,建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深化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
二、 信息化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途徑和趨勢
信息化學習是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而產生的一種學習方式,現在網絡技術特別的無線網絡技術在不同的場合已經不斷擴展,據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稱,2013年全球Wi-Fi熱點總數達到了420萬個,預計到2018年將增加到1050萬個。按此計算,在2013年到2018年期間,全球Wi-Fi熱點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5%。據艾瑞網2014年7月發布的調查報告,2013年全球無線網絡連接客戶端設備(包括接入點路由器和網關)出貨量超過1.39億個,2013年中國路由器出貨量將近5000萬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0億臺,平板電腦出貨量2.17億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3.18億臺,平板電腦出貨量2278萬臺。能夠接入無線網絡的移動設備數量不斷增長,用戶使用WiFi已經成為習慣,為圍繞WiFi展開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網絡熱點的增加,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因此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閑暇的時候專門針對一個小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學習不只是在學校或者家里,不只是在上課時間才能做的事了,只要你有一點點時間在任何地方都能學習,因此信息化學習正在向我們每個人走來。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信息化建設途徑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為我們的學生學習技能指明了方向,就像是大海航行的燈塔;而信息化學習是我們學習事半功倍的一種方法,是航海過程中的一艘快船。目前就我們學校而言,已經完成和正在實施的工作有如下幾個方面。
1.工作任務與學習任務的結合
為了更好地體現以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經過職業分析、課程開發、教學實施等幾個步驟來完成這個轉變。
首先職業分析,以筆者所在專業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為例,組織相關專業教師走訪了我們相關的合作企業,針對專業所對應的“社會職業”進行分析,確定了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的中職畢業生主要任職的工作崗位是攝影助理、攝像與后期編輯、網頁美工。在與企業專家一起對三個工作崗位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這個專業的三個典型工作任務:人像攝影、視頻拍攝于剪輯、網頁設計與美工。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考取《數字視頻策劃制作師》資格證書。
第二步是課程開發,主要包括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課程能力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遵循能力培養規律,設計學習情境;與企業專家合作開發教學資源。
第三步教學實施與考核,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組以行動為導向,遵循“能力培養循序漸進”的規律,努力嘗試了一些比較創新的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等,這樣做,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逐漸突出,使“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氣氛活躍,實訓效果非常好。并且為了更好地評定學生的技能,課程考核改變過去只注重理論知識考核的形式,加強過程性考核。課程考核分為三個部分:過程考核占40%,知識考核占40%,平時作業及表現占20%。
2.微課建設
經過了職業分析、課程開發,為培養學生搭建了基本的框架,重在實施,也就是要加強教學實施與考核,在實施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技能,信息化資源建設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方法,而微課建設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為了更好的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專業組相關教師正在將相關課程的知識點制作微課。
3.過程模擬和仿真實訓
信息化信息資源的建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課件庫的建設。職業學校的最大特點是對相關理論的學習較為弱化,對于相關的技術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較高,實踐的環節所占比重較大,而提高相關技巧和技能的直觀程度是計算機應用于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因此,用計算機模擬相關部件和設備的構成、組合和運轉過程的課件庫的建設,就成為職業教育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方面。如我們專業組建設的《設計基礎》資源建設上,制作了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構圖應用、色彩構成等方面的模擬,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能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在《設計基礎》中色彩構成內容環節,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冷暖色的概念,制作了冷暖色對對碰游戲,學生可以輕松的在課堂學習中寓教于游戲中,在游戲和競爭中完成學習。
在立體構成環節,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概念,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制作了線、塊、面的不同形式的仿真動畫,這些資源的建設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并且能在智能終端打開,隨時隨地學習。
類似的在平面構成環節,也有類似的互動游戲幫助學生建立平面的概念,借助信息化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4.網絡學習平臺建設
網絡學習平臺不單可以將微課、仿真實訓等相關資源做集中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的組織和管理。在我們《設計基礎》信息化學習資源中,網絡學習平臺可以方便的進行在線作業、在線測試、學生成績匯總、學生管理、和上課的時候隨機點名回答問題,界面如圖1和圖2所示:
在《攝影仿真實訓平臺》中(見圖3),還可以方便的管理學生的實訓項目,并對學生的實訓作品邀請專家給以點評,實現企業專家、學生、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
四、 思考與展望
針對職業學校的學習特點和要求,通過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實訓任務,并建設各種不同的資源輔助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地方能更好地學習和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設備的運圖3 攝影仿真實訓平臺轉過程,同時可以將學習做到在線化、數字化、網絡化,是一條適合現在及未來的學習之路,我們為此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當然也存在很多困難,比如資源的制作、
微課的制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需要更多的老師參與和學校的支持,同時學校之間的合作也是一條很好的方法,可以采取有相關專業的學校之間通力合作建設適合學生學習的網絡資源,實現合作、共享、共贏。“教育云”便是其中的一個方式,使得傳統的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模式。“國家教育云”計劃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促進學校主動參與課堂變革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2]胡水清.探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讀寫算,2012(95).
[3]李永鑫.信息技術正在帶來哪些教學變化[N].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4—10—22.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