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琳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韓國 449791)
“世界工廠”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標識。但只強調這一標識既無法體現中國發展的狀態,亦有礙外界對中國文化、社會、經濟的全面了解。從文化交流方面來說,“韓流”的盛行顯示著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民眾對于韓國文化的接受。那么,韓國民眾對于中國的認知又如何呢?在長期的西方文化影響下,他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年輕一代不但是重要的消費群體,一定程度上主導消費趨勢,也是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動力。他們對于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對于未來中韓經濟交流和中韓關系的發展有深刻意義。
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認知的變化來自于對相關信息和知識的接收和接受。本文從知識流動的角度,對于韓國大學生對中國的認知(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本研究對一所韓國大學的25名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及觀察。研究對象包括不同性別、年級和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研究所采用的定性分析則通過充分挖掘定性資料的豐富性和整體性幫助深度解析被調查人群的認知變化及原因。
本研究發現,韓國大學生對中國的認知變化如下。他們中很多人對于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的認知有局限。但是,在近期,隨著中韓貿易的加深(如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商談),可接觸到的關于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信息增多,使得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有增長的趨勢。同時,他們希望去中國旅游或(和)學習、從各種渠道多獲取相關信息、多了解中國的意愿也有上升的趨勢。
此外,韓國大學生對中國的認知有正面性、非全面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正面性體現在所有受訪者對于中國都有著積極正面的印象。其中包括中國經濟發展高速、社會文明、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歷史悠久、風景美麗壯觀、人民熱情溫暖、美食豐富多樣有特色,以及對韓國文化和商品喜愛,等等。當然,也有部分受訪者擔憂空氣污染的問題,認為環境保護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副產品,不但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對周邊國家的空氣質量產生影響,應當引起關注。
非全面性體現在以下。首先,受訪者對中國的認知有其片面性,比較表面化和相對淺顯,個別人處于“一知半解”,甚至是有偏差和錯誤的認知。其例子如下;一名受訪者在談論新疆時,將“東突組織”認為是有著合理訴求的尋求獨立的組織,是中國政府對于少數民族沒有區別對待和加強保護的結果。
其次,他們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認知相較于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認知更為強烈,即,他們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印象更為深刻,關注度也更高。談論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及影響是所有受訪者的共同點。而除此之外,他們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了解則各不同相同,且關注點很分散。
差異性體現在,不同受訪者對于中國的認知有各自的偏重點,他們對于中國的認知在角度、深度、廣度方面有所不同。本研究并未發現研究對象的認知的差異(深度和廣度方面)與他們的性別、學年、所就讀專業有直接關聯性。但是,認知的角度和對相關知識的關注所在則與他們所就讀專業有關聯。例如,金融專業的學生會關注“中港通”。原因在于,他們希望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能夠對他們將來就業和事業發展有幫助。
最后,研究對象的認知的差異與研究對象個人的在中國的親歷經驗有較強的關聯性。本文將研究對象按照個人的在中國的親歷經驗分類為以下三類。A:從未到訪過中國的人群(占56%)、B:有少次短期訪問經歷的人群(占28%)、C:有半年或更長學習和居住經歷的人群(占16%)。研究發現,受訪對象中A類(從未到訪過中國的人群)對中國的認知比較少,也比較淺。他們主要對與他們未來將從事的工作相關的信息有興趣。他們所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主要為新聞、時事報道和有關的期刊雜志。B類(有少次短期訪問經歷的人群)對于中國的快速發展現狀感受頗深。對于所到訪過的城市的歷史、景觀、美食比較了解和欣賞。北京、上海以及青島是最多被拜訪的城市。這主要因為它們是大都市,或有歷史、著名景觀及地緣優勢。其他被拜訪的地方包括大連、西安、杭州、蘇州、重慶、廣州以及甘肅和新疆的一些著名景點等。他們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偏重于從網絡搜尋信息。C類(有半年或更長在中國學習或居住經歷的人群)相對而言,對中國的認知最為多和深刻。他們會比較中韓在文化和觀念上的不同,從中看到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同時又增加了他們希望獲取更多相關知識的愿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有助于他們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的認知。
根據知識管理的社會資本理論,影響知識流動的因素可分為認知性、結構性和關系型三種。首先,采樣群體有單一性(均為在校大學生),研究對象在認知性方面的差異雖然不是太大,但依然存在。認知力強有助于他們對信息的領悟和解讀,例如,反思韓國同類企業為何不能像阿里巴巴一樣成長。但是,當受訪者對現有信息的批判性不強、不進行深究分析時,則可能會導致其認知的偏差。
再者,在結構性方面,知識獲取渠道是其中一個主要影響因素。除去網絡、書籍、期刊等渠道外,通過“親歷”渠道來獲取知識對于受訪者的認知影響最大。這點可從稍早前的討論中看到。其主要原因為,“親歷”過程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此外,當有親屬在中國工作或經商者,受訪者會因此多一種獲取有關中國信息的渠道。
在關系型方面,受訪者的個人興趣和關注重點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導致他們的認知所涵蓋的領域上有差異。另外,通過互動,感受到韓國文化和個人在中國受歡迎,他們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好感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增進他們對于學習有關中國的知識的意愿和熱情。
不同于老輩的韓國人,韓國大學生對于中國沒有固持一些先入為主的傳統思維(如:中國為北韓的同盟,由于南北的緊張關系,對中國有芥蒂和防備心理)。他們對中國持有比較開放的態度,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及中國文化有相對積極的認知和正面的感受。他們對了解更多相關知識的意愿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希望以此幫助他們未來的就業和事業發展。
相對于親歷、書刊、網絡等,新聞媒體是受訪者最普遍、最常用的接觸有關中國信息的渠道。鑒于新聞媒體有一定的傾向性,依賴單一信息渠道有礙他們認知的正確發展。如果多增加信息交流的渠道,并針對的韓國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高度使用的特點,利用社交媒體、互聯網論壇、名人效應等工具,傳播有關中國的信息,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的認知。
[1]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Research fund
[2] Miles,M.B.and Huberman,A.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 book(2nd ed.).London:Sage.
[3] Nahapiet,J.and Ghoshal,S.(1998).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3 No.2,pp.242-66.
[4] Lave,J.and Wenger,E.(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