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中國傳統國家盈利模式受到嚴重沖擊,內生增長動力和比較優勢面臨拐點已是不爭事實,我們需要提升人力資本貢獻率來重塑增長動力。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國際經驗也表明,所有的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特定發展階段或多或少地得益于 “人口紅利”。1970年到1995年間,東亞諸國超常規高增長中,由勞動年齡人口高比重所做出的GDP貢獻比例高達1/3至1/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也大致歸于富有生產性的人口結構優勢。據世行估計,人口紅利的結構性優勢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30%以上。
然而,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這也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形成的增長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放緩,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減少,中國GDP潛在增長率將出現趨勢性下降,這是新常態下最重要的要素結構變化。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在于人力資本的積累。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 《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4》提供的數據,GDP與人力資本總量的比率基本呈上升趨勢,表明人力資本的平均生產效率在逐漸提高。特別是隨著中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經濟重心將實現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的轉換,整個社會對從事單純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的需求量相對減少,而對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知識資本的要求大大增強。用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來抵消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經濟增速的下滑,并提高國民財富和經濟增長質量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具體而言:一是通過教育深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和延伸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當前,我國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僅1萬人左右。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信息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很大。必須改變忽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科教育,偏重高學歷教育的失衡現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升級,包括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以適合未來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匹配之外,還要實現勞動力升級與轉型匹配。
二是健全良好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市場經濟運作中的 “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規則”,構建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的合理機制。
三是通過社會、養老等保障制度安排創造新的儲蓄源泉,以及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安排,擴大人口老齡化時期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新常態時期將會通過加速人力資本形成,徹底擺脫舊有模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束縛,真正告別追趕型增長過程中的數量擴張型高增長階段,邁向質量提升型中高增長階段。
2014年12月份地方中小企業扶持政策
徐州:新稅收政策1月實施
近日,徐州地稅局表示,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對按月納稅的月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含3萬元),以及按季納稅的季度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9萬元(含9萬元)的小微企業,將免征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這是繼2014年10月“月銷售額(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免征收增值稅、營業稅”政策實施后,國家為支持和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出臺的又一項稅收優惠政策。據統計,徐州市超八成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將受益。
據了解,自2013年10月起實施月營業額3萬元以下小微企業免征收營業稅相關優惠政策以來,扶持政策使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受益面明顯擴大,負擔明顯下降。全市有近萬戶小微企業已累計減免營業稅8900多萬元,約占正常申報營業稅納稅企業的總戶數的40%左右。
銅陵:出臺相關實施意見促進外貿發展
為積極應對外貿復雜形勢,促進銅陵市外貿健康穩定發展,銅陵市政府辦公室于2014年11月底印發《關于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的實施意見》,結合本市實際,有針對性提出了解決當前外貿發展中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的相關辦法,著力為外貿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該實施意見提出,銅陵市將積極擴大進口,用好進口貼息政策,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穩定資源性產品進口,發揮“圈區管理”平臺作用,擴大再生資源進口規模;合理增加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必要的一般消費品進口,鼓勵商業企業經營代理國外品牌。
此外,銅陵市還將優化對外貿易環境,優化通關便利服務。擴大無紙化通關,擴大“屬地申報、屬地放行”適用范圍,深入推進關檢“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合作,加快推動口岸查驗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加強區域通關、轉關協作;優化檢驗檢疫流程,加快銅陵市出口貨物在長三角區域直通放行進程,實行省內異地報檢放行便利措施,實現省內一地出證全境放行。推進優質企業“直報通放”等便利化模式。
東莞:每年3000萬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日前表示,東莞每年將拿出規模不少于3000萬元的資金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支持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
其中,申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項目,需是中小微型工業企業,且上年度實際繳納稅金以及減免稅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實際繳納稅金以及減免稅的核算范圍在實施細則中規范)。該類項目最高補助額為100萬元。
東莞市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中小資金”),是指專門用于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支持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的專項資金。每年資金規模不少于3000萬元,在市經信局切塊管理的“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中安排。
據悉,中小資金的扶持對象為在東莞市行政區域內依法設立的中小微工業企業(申報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項目除外)、服務東莞市中小企業的擔保機構和服務機構、參展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的企業以及其他符合資助條件的企業。該資金將優先扶持符合東莞市產業發展導向的中小微企業。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