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達
電視新聞的突出優勢是能夠用形象的畫面,表現新聞事件或人物狀態。如果說畫面讓電視新聞變得形象飽滿,那么,有了細節則使電視畫面更具生氣和靈氣。中國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說過:“有時,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更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好的細節對表現新聞主題、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可視性和感召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電視新聞細節
電視新聞細節,是指記者在現場攝取的那些最能表現生活中的細瑣小事或人物細微神態動作,它可以是新聞人物的一個面部表情、一個手勢、一句話甚至是人物的穿著打扮,也可以是某一新聞場景的特寫鏡頭。電視新聞細節能使觀眾過目不忘和長久回味,具有強烈的畫面視覺沖擊力。電視新聞對細節運用得好,能使新聞人物更豐滿、新聞事件更生動,新聞報道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新聞細節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電視新聞主要靠圖像和聲音來傳播,與廣播和報刊等媒體相比,強烈的現場感是電視新聞最突出的優勢。現場畫面、同期聲和解說,能使電視新聞血肉飽滿,更具魅力。其作用主要表現在:
1.畫龍點睛,深化主題
電視節目稍縱即逝,往往節目中的一個細小動作,觀眾還沒來得及品味就已匆匆而過。因此,記者不僅要發現細節、捕捉細節,更要設法讓觀眾注意到這些細節。有時候幾個小小的細節,能使新聞事件越發生動,使新聞人物越發豐滿可信。2013年,遼陽廣播電視臺采制的新聞《王懷慶:當代“時傳祥”掏糞三十年》獲得2013年度遼寧省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新聞中有一段細節場面:盛夏時節,一位掏糞工冒著刺鼻的臭氣站在旱廁里一勺一勺地往外清掏糞便。沒有一句解說,只有現場效果聲。報道抓住了反映人物本質特點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畫面,將一位忠于職守默默奉獻30年的掏糞工真實感人的鮮活形象推到了觀眾的眼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新聞增色不少。
2.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受,拉近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與觀眾間的距離
電視新聞通過拍攝現場畫面,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而細節的運用則更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地強化新聞的傳播效果。
央視焦點訪談《罰要依法》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一輛貨車在公路上行駛,一個戴墨鏡的交警攔車。離車數十米就舉起一張罰款單。當時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劉代江(交警):20。(一張沒有罰款理由的罰單)
記者:給10塊算了。(劉一把搶過10元錢)
記者:這是什么錢?
劉代江:來來來,下來我告訴你!
記者:照顧一下吧?
劉代江:(用舌頭舔了一下手指,又撕一張罰單)再來20!
記者:照顧一下算了,空車——
劉代江:(提高嗓門)40!
司機:算了,再說就揍你了。
這一細節真實地再現了部分交警亂罰款的惡劣行徑。
3.克服電視新聞中聲畫“兩張皮”現象
一般情況下,一條好的電視新聞應該用畫面就能傳遞新聞信息,有時不依賴語言的描述,觀眾就可以對新聞事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而,在實際報道中,許多記者在拍攝電視新聞時,都是事先寫好文字稿,然后再從拍攝的圖像素材中配一些相關的畫面。許多圖像都沒有針對性,只是一些萬能畫面的簡單排列。這種聲畫“兩張皮”的作法不僅使電視新聞的獨特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而且大大削弱了電視的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節目為什么會出現聲畫“兩張皮”現象呢?依筆者淺見,不重視細節拍攝是原因之一。
一些記者平常拍攝新聞素材時,往往不重視畫面“細節”(即特寫)的運用。因為新聞都配有解說詞,即便不用特寫,全景、中景等萬能畫面也勉強可以滿足新聞報道的需要,而抓拍“細節”(即特寫),則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相對較難。但實踐表明,合理運用細節能夠大大提高新聞的可看性。一條新聞如果沒有或很少運用細節,想要突出表現某些主題,就不得不用解說詞去提醒,而有時在解說的提醒下觀眾也看不到這一點,因為這一點在畫面中本來就不明顯或根本就沒有。這樣,新聞就很有可能陷入到“聲畫兩張皮”的境地。
三、如何抓取“新聞細節”
在電視新聞中,如何將細節真正融入事件中去,提升新聞的可視性和震撼力,筆者以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要善于發現細節
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記者采訪的人物和事件中,可謂千人千面,只有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點,才能使新聞吸引觀眾。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細節的“眼睛”,并通過手中的筆、肩上的攝像機將人物和事件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2.要合理應用細節
合理應用細節,就是要合理使用好特寫鏡頭,通過特寫鏡頭的應用,將人物或事件的特點展現在觀眾面前。但在實際拍攝中,許多電視記者僅僅是為報道而報道,經常使一件很好的新聞事件或人物報道流于形式。因此,在電視新聞中特寫鏡頭的應用要大膽采用“減法”,將與主體無關的堅決剔除,讓觀眾明白你要表現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什么。
3.要提升細節的內涵
在電視新聞中合理使用特寫鏡頭,突出被攝主體,是深刻表現新聞內涵的一種有效手段。遼陽廣播電視臺2006年播出的新聞《老兩口拾荒助人20年》報道了遼陽市文圣區襄平社區康永昌、方淑榮老兩口,拾荒20年,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困難鄰里的故事。作品通過記者的親身經歷和描述,從細節入手,大量運用特寫鏡頭,如打補丁的被褥、裝滿飲料瓶的麻袋,向人們展示了一對平日精打細算的夫妻,在生活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卻無償幫助他人的感人事跡。該作品從細節入手,巧妙應用大量特寫鏡頭,將人物生活的“貧窮”和精神的“富有”進行了鮮明對比,凸顯了人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新聞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方淑榮由此被評為遼陽市道德模范。
總之,在電視新聞中,只有抓住了細節,才能夠打動人、吸引人,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工作者,一定要養成善于發現細節、合理應用細節,并將細節有效提升的好習慣,才能創作出讓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