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玲+劉松濤
近年來,現場報道在電視新聞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報道形式。它以時效性強、信息量大、參與性強和現場感強的優勢,備受觀眾的喜愛。同時,也是今后電視新聞發展的方向。出鏡記者是現場報道的主角,記者的采訪和解說要在現場一次完成。顯然,現場報道的成敗關鍵取決于記者能力的高低。要做好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出鏡記者要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勝任呢?
第一,出鏡記者要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新聞敏感性是完成現場報道的靈魂。一些可以預知的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記者在事發之前,有條件來構思選題、選材和報道的結構等。但是,出鏡記者遇到不可預測的突發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時,到達現場后,需要對正在發生變化的新聞事件作出迅速的判斷,這一事件最具新聞價值的是什么,并由此決定報道什么,放棄什么。這需要記者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能從新聞事件紛繁復雜的眾多元素中,非常敏感地抓住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另外,新聞敏感還體現在,記者能夠在現場通過蛛絲馬跡發現重要的線索,并由此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新聞價值。這一方面需要記者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在記者的眼中不應該存在司空見慣,而是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同時,記者還應具備良好的現場調查能力,能通過現場采訪和調查,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深層原因。
第二,出鏡記者要具有較強的現場觀察和判斷能力。電視新聞的采訪中,要學會用攝像機和眼睛去尋找素材,這叫做“雙重觀察”。我們常說新聞因人而生動,因細節而感人。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在做現場報道的時候應該有第二雙眼睛、第二對耳朵。在講述表現當下的同時,可以敏銳地洞察新聞現場的一切,不失時機地捕捉精彩的場面,抓住那些體現新聞價值的細節。有細節的現場報道才是有生命力的好報道,才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和強烈的吸引力。
新聞現場判斷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新聞事實判斷力;二是新聞價值判斷力。新聞的環境、事件、情節、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都稍縱即逝,而新聞的原因、背景、性質、影響、趨勢又不會立即顯現。因此出鏡記者必須憑借準確、敏銳的現場判斷力,從紛繁復雜的事件中選取最有新聞價值和典型的事實,引導觀眾去看新聞事件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還要選取最佳的報道角度,并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把新聞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
第三,出鏡記者要具有較強的駕馭現場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嫻熟的現場駕馭能力是完成現場報道的必要基礎。記者駕馭現場的能力包括: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選題、選材、構思報道的總結構,設計如何開頭、結尾,迅速選取合適的采訪對象,選擇最能表現現場氣氛的談話場景等。在做現場報道時,出鏡記者要在新聞事件發生、進展的現場迅速準確地選擇新聞事實與新聞人物,所以必須駕馭現場,對現場全盤了解,心中有數。在現場采訪中,隨時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新情況,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迅速反應,從容處理,隨機應變,根據現場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采訪報道的思路,從而把握全局。如獲1998年全國優秀電視新聞特等獎的《振興開封座談會開成了催眠會》,最初記者是被派去采訪報道一個報告會,到了會場,卻發現聽報告的人有五分之一趴在桌上睡大覺,有的在聊天,于是,記者改變原來的報道意圖,把報道報告會變成報道一些干部的精神狀況和無精打采的神情的消息,成為一條好新聞。
第四,出鏡記者要具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記者的基本功,也是記者綜合素質最外在、最直接的體現。記者必須具備流暢清晰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是現場報道成功的重要保證。現場報道要求記者在幾分鐘內把復雜的新聞事件簡明扼要地講明白,語言精辟,保持句句順暢。因此,出鏡記者在口語表達上要有扎實的功底,要突出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準確就是用最恰當的字句,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表現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簡潔就是在準確的前提下,用精煉、明晰的語言,傳達最有價值的信息;通俗就是運用群眾熟悉的口頭語言,不用晦澀的書面語言。出鏡記者也要盡量避免專業化語言帶來的負面影響,用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語言進行報道。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凸顯了電視直觀形象和實時傳播的優勢,提高了電視新聞的可信度,也滿足了電視觀眾“眼見為實”的心理需求。總之,現場報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即使一條短消息也是如此。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總結,以便更科學、更完美、更形象、更生動立體地報道新聞。
(作者單位:燈塔市廣播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