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慧 張 力 (錦州市中心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老年人骨質疏松與頸動脈硬化間的相關性分析及干預策略
朱偉慧 張 力 (錦州市中心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目的 通過比較骨密度指標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粥樣斑塊大小之間的關聯,探討老年人骨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及護理干預策略。方法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該院就診及行健康體檢的136例老年人,行超聲檢查并依據頸動脈病變程度分為正常、輕度及中重度病變3組,測定各組各項生化指標及骨密度,對比分析3組間生化指標及骨密度的差異。結果 正常組、輕度、中重度病變組組間糖化血紅蛋白(HbA1c)含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輕度病變組的總膽固醇(TC)含量較正常組顯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骨堿性磷酸酶(BALP)含量明顯降低(均P<0.05);與正常組相比,中重度病變組的甘油三酯(TG)、HDL-C、BALP水平顯著減低,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顯著升高(均P<0.05),而與輕度病變組相比,除HDL-C含量無差異外,TG、BALP、TC、LDL-C水平變化均與正常組的比較結果一致;對于骨密度而言,中重度病變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較正常組及輕度病變組顯著降低(P<0.05);輕度病變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較正常組也顯著降低(P<0.05)。通過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高危因素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骨質疏松及并發癥的發生。結論 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骨密度顯著下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越嚴重,骨密度下降越明顯,老年人骨質疏松與動脈硬化的發生存在相關性。積極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和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
骨質疏松;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和骨質疏松是常見的老年性疾病,其發病率隨增齡明顯上升。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骨質疏松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絕經后婦女在發生骨質疏松的同時還伴有血管的鈣化,絕經后女性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變等)較絕經前增加〔1,2〕。骨質疏松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實驗研究也表明兩者具有共同的調節蛋白和病理生理學機制〔3,4〕。本研究擬探討骨密度改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間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骨科和老年科就診的患者及健康體檢者136例為研究對象,男73例,女63例;年齡62~81歲,平均(69.35±7.27)歲;納入對象行超聲檢測并對雙側頸總及頸內動脈病變程度進行評分(見表1)〔5〕。根據評分分值將納入研究的對象分為正常組(評分為0分)、輕度病變組(1分≤評分<10分),中重度病變組(評分≥10分)。正常組、輕度病變組、中重度病變組性別、年齡、體重、體質指數(BMI)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年齡均≥60歲;②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心、肝、腎、肺功能障礙及并發癥者。②患有癌癥、血液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接觸并使用過影響骨代謝的藥物(雙磷酸鹽等)、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糖皮質激素、性激素等);④長期飲酒、吸煙者。
表1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男/女(n) 年齡(歲) 體重(kg)BMI(kg/cm2)30 16/14 70.61±5.52 62.34±12.58 26.43±6.25輕度病變組 59 32/27 69.53±6.35 63.15±13.29 26.55±5.87中重度病變組正常組47 25/22 70.08±6.21 63.44±12.72 27.12±6.14
1.3 研究方法 調查并統計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計算BMI。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均采用美國通用公司GE-LOGZQ5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超聲檢查,檢查內容包括頸動脈血管壁內膜厚度、頸動脈血管內徑、動脈硬化斑塊大小和數目、血液流速以及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等。根據超聲結果進行評分并分組。次日清晨于研究對象的肘靜脈處抽取血液樣本,采用日本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相關生化指標,包括血漿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骨堿性磷酸酶(BALP),采用南京森貝伽人BALP ELISA試劑盒,具體操作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骨密度指標的測定采用美國Hologic公司HOLOGIC Discovery A全身型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進行,囑患者取仰臥位,分別于正位脊柱第2~4腰椎(L2~4)、左側股骨頸(Neck)處測定并記錄相關數值,參照國際臨床骨密度學會共識文件中對于骨密度的分類標準〔6〕,分為骨量正常(T 值>-1s)、骨量減少(-2.5 s<T值≤-1 s)、骨質疏松(T值≤-2.5 s)。
1.4 臨床護理配合 (1)對骨質疏松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評估患者的情況,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和護理需求,為確立護理診斷/問題及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依據;針對罹患頸動脈硬化的骨質疏松患者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具有個性化的護理干預策略。(2)積極的心理干預:多與患者溝通,排除患者不良情緒。(3)合理的膳食及飲食指導:在飲食上要做到營養豐富,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頸動脈硬化的飲食方面的高危因素方面進行積極的干預。(4)用藥指導:根據患者骨質疏松及頸動脈硬化情況,指導患者遵醫囑合理用藥,觀察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行t檢驗。
2.1 3 組間生化指標比較 3組間HbA1c含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輕度病變組的TC含量較正常組顯著升高,而HDL-C、BALP含量明顯降低(P<0.05);與正常組相比,中重度病變組的 TG、HDL-C、BALP 水平顯著減低,TC、LDL-C 水平顯著升高(P<0.05),而與輕度病變組相比,除HDL-C含量間無差異外,TG、BALP、TC、LDL-C水平變化均同與正常組的比較結果一致。見表2。
表2 三組間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間生化指標比較(±s)
與正常組比較:1)P<0.05;與輕度病變組比較:2)P<0.05;表3同
組別 n HbAlc(%)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BALP(μg/L).21±0.59 32.57±7.60輕度病變組 59 5.77±0.40 2.41±0.50 5.67±0.461) 1.13±0.151) 3.26±0.57 29.37±7.741)中重度病變組 47 5.75±0.41 2.07±0.521)2) 6.29±0.591)2) 1.05±0.231) 4.25±0.641)2) 23.77±7.221)2)正常組 30 5.79±0.39 2.44±0.48 4.57±0.77 1.21±0.23 3
2.2 三組間骨密度比較 中重度病變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較正常組及輕度病變組顯著降低(P<0.05);輕度病變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較正常組也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3組間骨密度比較(±s,g/cm2)

表3 3組間骨密度比較(±s,g/cm2)
組別 n L2~4 30 1.270±0.133 0.928±0.020輕度病變組 59 1.132±0.1601) 0.827±0.1271)中重度病變組 47 1.005±0.1451)2) 0.720±0.1231)2)Neck正常組
衰老可引起骨量減少,除了體內性激素水平降低外,還與許多因素有關,如胃腸功能減退造成的營養缺乏、腎功能減退、活性維生素D合成減少導致腸道鈣吸收障礙等。骨質疏松的病理特點是骨礦含量和骨基質成分等比例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變細,易引起骨小梁斷裂〔7〕。頸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機制為頸動脈管腔狹窄致缺血及斑塊成分脫落致栓塞,斑塊表面潰瘍形成、破裂、血栓形成,被認為是發生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前兆〔8〕。
近年來,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和骨質疏松多相伴發生,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也逐漸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9〕。黃喜順等〔10〕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斑塊形成與骨量逐漸減少呈正相關,年齡、BMI、IMT與骨質疏松發生顯著相關。認為中老年骨質疏松人群較非骨質疏松人群更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同時,動脈粥樣硬化易加速骨質疏松,早期進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測定可指導骨質疏松的防治。趙英等〔11〕研究顯示絕經期婦女BGP、BMD降低的同時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雌激素水平降低,與骨代謝、骨密度密切相關,與軟、硬斑塊的形態有關,認為檢測BGP、BMD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實驗結果證實了骨密度的變化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具有密切聯系;同時,脂代謝異常可能是兩者發病機制的共同危險因素,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此外,臨床也有對骨質疏松患者的研究發現,其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較非骨質疏松患者顯著升高,在一些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的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與骨密度之間存在負相關性〔12〕。
針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特有的心理、生理狀態特殊性,在飲食、藥物、功能鍛煉等方面實施有效的護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性化和個性化,注意患者的感受和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數;尤其是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高危因素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骨質疏松及并發癥的發生,具有明顯的效果。綜上所述,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骨密度顯著下降,隨著動脈硬化程度增加,骨密度下降越明顯,骨密度的改變及動脈硬化間存在一定相關性;積極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和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13~15〕。但本文調查樣本較少,關于相關性的確切結果還需進一步驗證。
1 黃新云,曹 奇,唐朝克,等.骨質疏松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5;22(2):207-12.
2 張 偉,許衛東.老年心血管疾病伴有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機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3;30(6):478.
3 王維靜,高東來.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干預糖尿病大鼠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2):174-6.
4 韓雨杉,伍 雪,趙宏斌,等.樹鼩模型在骨代謝疾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20(10):1250-3.
5 程曉光,劉忠厚.國際臨床骨密度學會共識文件(2005年版)〔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6;12(2):205-9.
6 Rodríguez M,Domingo E,Municio C,et al.Polariz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prostaglandin E2:a puzzle of receptors and signals〔J〕.Mol Pharmacol,2014;85(1):187-97.
7 陳治卿.骨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相關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7):502-3.
8 Ma XW,Ding S,Ma XD,et al.Genetic variability in adapter proteins with APPL1/2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J〕.Chin Med J(Engl),2011;124(22):3618-21.
9 Fehérvári M,Krepuska M,Csobay-Novák C,et al.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J〕.Orv Hetil,2013;154(10):369-75.
10 黃喜順,邱耀輝,吳義森,等.中老年人骨質疏松與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關系初探〔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6):2921-3.
11 趙 英,任全剛,郭 海,等.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2):61-2.
13 趙永芳.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5;24(26):131-2.
14 張 玲,周 芳,袁 源,等.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循證護理教育的實踐效果〔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4;12(5):118-9.
15 汪小華.老年人骨質疏松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3):
2
88.
R543.4
A
1005-9202(2015)23-686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103
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項目《醫學組織工程學》(No.LT2012016)
張 力(1980-),男,博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骨組織工程方面的研究。
朱偉慧(1970-),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外科護理研究。
〔2015-11-12 修回〕
(編輯 曲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