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娜 吳詩品 (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學院感染內科,廣東 深圳 518020)
乙肝相關性肝癌組織中IMP3與IGF2表達及與臨床病理的相關性
蘇冬娜 吳詩品 (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學院感染內科,廣東 深圳 518020)
目的 探討乙肝相關性肝癌組織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mRNA結合蛋白3(IMP3)與IGF2的表達及與臨床病理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該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分別檢測其肝癌組織及癌旁正常組織中IMP3及IGF2的表達情況,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以及兩種標志物之間的相關性。結果 IMP3及IGF2在肝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均明顯高于癌旁組織(P<0.05);IMP3及IGF2的表達陽性率在低分化組織中、TNM分期Ⅲ~Ⅳ期、伴有門脈栓癌、有轉移組織及Edmondson-Steiner分級Ⅲ~Ⅳ級中均明顯增高;IMP2及IGF2在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具有顯著相關性(r=0.32,P<0.05)。結論 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的癌癥組織中IMP3和IGF2的表達均顯著增強,同時IMP3及IGF2的表達具有顯著相關性,通過對IMP3作用機制的探討與研究,可將其作為臨床癌癥診斷和治療的靶分子。
肝癌;IMP3;IGF2
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是臨床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手段,可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1〕。手術治療雖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術后復發及轉移對患者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GF2)mRNA結合蛋白3(IMP3)是VICKZ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是IGF2 mRNA連接蛋白,參與胚胎形成早期的細胞生長和遷移〔2〕。研究〔3〕發現,IMP3與肝癌組織中的細胞增殖及遷移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探討IMP3和IGF2兩種指標與患者臨床病理的相關性,為臨床乙肝相關性肝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均經術后病理結果證實。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9~82歲,平均(59.2±5.2)歲;依據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最新TNM分期標準:I~Ⅱ期42例,Ⅲ~Ⅳ期18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0例,中分化31例,低分化19例;根據Edmondson-Steiner分級標準:Ⅰ ~Ⅱ級32例,Ⅲ ~Ⅳ級28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未行輔助放化療。另選擇患者癌旁正常肝組織作為對照。
1.2 檢測方法
1.2.1 試劑 一抗兔抗人IMP3及IGF2多克隆抗體、二抗生物素標記抗IgG抗體和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抗IgG抗體、枸櫞酸抗原修復液、DAB顯色劑、蘇木素染液及SP試劑盒購買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
1.2.2 標本組織切片制備 離體標本用組織陣列儀按照陣列設計抽提病理蠟塊組織芯并有規律的排列在空白受體蠟塊上,并在52℃恒溫箱中加熱融合,制成組織蠟塊。用全自動組織切片機制備5 μm組織切片。
1.2.3 免疫組化檢測 采用SP免疫組化法,對組織切片進行脫蠟、修復及磷酸鹽緩沖液(PBS)漂洗等處理,繼而加入一抗4℃孵育過夜,后加入二抗37℃水浴鍋恒溫孵育60 min,DAB顯色、蘇木素復染、脫水、封片,顯微鏡下觀察染色情況。
1.3 結果判斷 IMP3為胞質染色,IGF2為胞質及胞核染色,顯微鏡下對陽性細胞數及染色強度進行檢查,著色細胞數>50%且染色較深者計為強陽性();著色細胞數<50%或染色較淺者計為陽性(+);無著色細胞計為陰性(-)。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6.0軟件,采用 χ2檢驗、Chisquare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earson檢驗。
2.1 IMP3及IGF2在肝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的表達 IMP3及IGF2在肝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68.3%(41/60)和63.3%(38/60),均明顯高于癌旁組織中的1.7%(1/60)及13.3%(8/60)(P<0.05)。
2.2 IMP3及IGF2的表達與肝癌病理相關性分析 IMP3及IGF2在肝癌組織中的表達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大小未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P>0.05);而IMP3及IGF2的表達陽性率在高、中、低分化組織中明顯不同,在低分化組織中最高,同時,IMP3及IGF2表達陽性率在TNM分期Ⅲ~Ⅳ期明顯高于Ⅰ~Ⅱ期,在伴有門脈栓癌中明顯高于無門脈栓癌,在有轉移組織中明顯高于無轉移組織,在Edmondson-Steiner分級Ⅲ~Ⅳ級明顯高于Ⅰ~Ⅱ級(P<0.05)。見表1。
2.3 IMP3與IGF2在肝癌組織中表達的相關性分析 IMP2及IGF2同時表達陽性率為53.3%(32/60),同時表達陰性率為21.7%(13/60),兩者在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具有顯著相關性(r=0.32,P<0.05)。
表1 IMP3及IGF2陽性表達與肝癌病理相關性分析(n)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造成肝癌發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乙肝和長期飲酒。目前對于乙肝相關性肝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對于肝癌的發病機制主要從分子的調控與表達、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以及蛋白質在細胞周期及細胞凋亡中的作用進行詮釋〔4〕。目前,臨床已發現多種肝癌相關性分子標志物,這些標志物可參與肝癌組織細胞的生長、凋亡、轉移及侵襲等。其中IMP3及IGF2是新發現的肝癌診斷標志物〔5〕。
IMP3是近年新發現的一類癌胚蛋白,其在人和小鼠胚胎早期上皮、肌肉及胎盤組織中均有表達,而在成人組織中表達較低或不表達〔6〕。目前研究〔7〕證實,IMP3在多種惡性腫瘤中表達,且其表達程度及強度可作為腫瘤診斷和治療的靶分子標志物。IGF2已被證實可以自分泌或者旁分泌的形式促進腫瘤原位生長。研究〔8〕顯示,晚期結腸癌中IGF2的表達較高,表明其可促進腫瘤的進展。IGF2異常不僅與肝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同時與腫瘤的增殖、轉移及浸潤均有密切關系。本研究進一步表明肝癌的發生發展與IMP3和IGF2的表達具有顯著相關性,該兩種標志物可作為肝癌診斷和治療的靶分子。有研究〔9〕報道,IMP3和IGF2在肝癌組織的表達情況與患者組織分級、分化程度、腫瘤體積等密切相關,IMP3和IGF2均為胰島素相關生長因子,IMP3被認為是IGF2的翻譯激活因子,本研究提示IMP3可通過增強IGF2表達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
總之,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的癌癥組織中IMP3和IGF2的表達均顯著增強,其與患者的病理分期、組織分化、浸潤及轉移等均有密切相關性,同時IMP3及IGF2的表達具有顯著相關性,通過對IMP3作用機制的探討與研究,可將其作為臨床癌癥診斷和治療的靶分子。
1 奚 忠,丁忠陽,郭榆江,等.ABCG2在肝細胞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病理意義〔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3;25(5):385-7.
2 林黎娟,金 政,林貞花,等.肝細胞癌組織中IMP3蛋白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1):87-9.
3 林黎娟,張錦輝,王 研,等.肝細胞癌組織中IMP3與IGF2表達對預后評估的臨床病理學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4):361-4.
4 Chen P,Wang SJ,Wang HB,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GF2 and IMP3 in osteosarc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giogenesis〔J〕.J Mol Histol,2012;43(1):63-70.
5 Dai N,Christiansen J,Nielsen FC,et al.mTOR complex 2 phosphorylates IMP1 cotranslationally to promote IGF2 producti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J〕.Genes Dev,2013;27(3):301-12.
6 Ueki A,Shimizu T,Masuda K,et al.Up-Regulation of IMP3 confers in vivo tumorigenicity on murine osteosarcoma cells〔J〕.PLoS One,2012;7(11):e50621.
7 邱少敏,彭 鵬,宋玉華,等.肝癌患者血清趨化因子配體18的檢測及其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2):4275-6,4280.
8 Hartmann EM,Beà S,Navarro A,et al.Increased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in mantle cell lymphoma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3 expression〔J〕.Mod Pathol,2012;25(9):1227-35.
9 劉俊鋒,張騰藝,李利文,等.IMP3與CD44v6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4;41(2):94-7.
R735.7
A
1005-9202(2015)09-2453-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66
吳詩品(1963-),男,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方面的研究。
蘇冬娜(1977-),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方面的研究。
〔2014-12-25修回〕
(編輯 李相軍/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