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學麗 陳向華 宗春光 宋鴻儒 肖麗君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河北 承德 067000)
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MMP-13、sICAM-1、IL-10的檢測
耿學麗 陳向華 宗春光 宋鴻儒1肖麗君1(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 探討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MMP)-13、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sICAM)-1和白細胞介素(IL)-10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老年患者48例為觀察組,同期選擇48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人員血清MMP-13、sICAM-1、IL-10的情況。結果 觀察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活動期組也均高于對照組和緩解期組(P<0.01或P<0.0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MMP-13、sICAM-1、IL-10水平與血沉(ESR)、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病程相關性較小(P>0.05)。結論 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及病情進展有關,可作為類風濕關節病情判斷的指標,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類風濕關節炎;基質金屬蛋白酶-13;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白細胞介素-10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1〕。嚴重者易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2〕。尋找能判斷類風濕關節炎病情進展的指標是臨床的急需任務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MMP)-13、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sICAM)-1和白細胞介素(IL)-10與健康人群有無差異。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來我院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3〕老年患者48例,排除患有血液病及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等〔4〕。同期選擇48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4例,女34例,年齡60~90〔平均(68.4±10.9)〕歲。計算類風濕關節炎患者28個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并根據DAS28評分情況將48例患者分成緩解期組(DAS28<2.6分)24例,活動期組(DAS28>2.6分)24例。對照組男18例,女30例,年齡60~88〔平均(70.1±9.4)〕歲。兩組年齡、性別比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96例研究人員均在清晨空腹靜脈抽血2管,一管血內含有0.4 ml的3.8%檸檬酸鈉抗凝全血1.6 ml,將其充分搖勻,作用血沉(ESR)檢測標本;另一管為普通生化管全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分裝,放在-70℃下保存。
1.2.2 MMP-13、sICAM-1、IL-10、抗環狀胍氨酸多肽(CCP)抗體檢測 MMP-13、sICAM-1、IL-10、抗CCP抗體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檢測方法進行檢測〔5〕,MMP-13、sICAM-1、IL-10、抗CCP抗體根據試劑盒內說明書進行操作,采用 BIORAD680型酶標儀630/450 nm雙波長測定OD值〔6〕。
1.2.3 類風濕因子(RF)、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及ESR的檢測 RF、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由Bwckman公司生產的Array360特種蛋白分析儀檢測;ESR采用魏氏法進行檢測〔7〕。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 MMP-13(17.58±2.88)pg/ml、sICAM-1(1.05±0.21)ng/ml、IL-10(103.01±21.21)pg/ml高于對照組(15.21 ± 2.01)pg/ml、(0.89 ± 0.18)ng/ml、(93.12 ±19.04)pg/ml(P<0.01,或 P<0.05)。
2.2 觀察組中活動期組與緩解期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比較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活動期組血清MMP-13(18.01 ± 3.04)pg/ml、sICAM-1(1.09 ± 0.21)ng/ml、IL-10(104.00±11.95)pg/ml高于對照組(P<0.01,或 P<0.05),也均高于緩解期組(15.95±2.58)pg/ml、(0.91±0.21)ng/ml、(98.38±10.91)pg/ml(P<0.01或 P<0.05)。
2.3 觀察組中不同病程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比較 根據病程長短,將觀察組分為早期組(病程≤2年)和中晚期組(病程>2年),兩組患者血清 MMP-13、sICAM-1、IL-10水平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中不同病程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比較(±s,n=24)
表1 觀察組中不同病程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比較(±s,n=24)
組別 MMP-13(pg/ml)sICAM-1(ng/ml)IL-10(pg/ml)17.21±3.09 1.01±0.25 104.03±19.58中晚期組 17.28±2.85 1.06±0.22 102.08±21.91 t/P值早期組0.115/>0.05 1.040/>0.05 0.460/>0.05
2.4 觀察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與CCP抗體、RF、hs-CRP、ESR等相關性分析 觀察組患者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與hs-CRP、ESR呈現顯著正相關(P<0.05),與病程相關性較小(P>0.05),且 MMP-13、sICAM-1與抗 CCP抗體、RF、DAS28、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正相關性顯著(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與CCP抗體、RF、hs-CRP、ESR等相關性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多關節滑膜慢性炎癥導致多種炎性細胞浸潤,最終引發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8〕,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類風濕關節炎是我國患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9〕,也是導致我國人群喪失勞動能力和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10〕。但目前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還未明確,有報道〔11〕認為類風濕關節炎與多種炎性細胞及細胞因子網絡有關。也有報道顯示,類風濕關節炎與血清MMP-13、sICAM-1、IL-10水平有關。
MMP是一組能夠降解細胞外基質(ECM)的內肽酶的總稱〔12〕,其中 MMP-13是 MMP家族中的重要成員〔13〕。近幾年,據有關報道〔14〕顯示,MMP對ECM的降解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破壞的必要環節。本研究說明MMP-13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起到一定作用。
細胞黏附分子(ICAM)-1是一類介導細胞間和細胞與基質間起黏附作用的糖蛋白〔15〕,ICAM-1對炎性反應的發生起到一定作用,血清中sICAM-1的濃度與細胞表面ICAM-1數量呈正比,能反映出炎癥的情況。本研究說明ICAM-1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起到一定作用。
IL-10由輔助T淋巴細胞(Th2)細胞、巨噬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肝細胞及多種腫瘤細胞分泌〔16〕,具有抗炎和致病兩重作用。本研究說明,MMP-13、sICAM-1、IL-10水平變化能成為判斷類風濕關節炎病情發展情況、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
1 馬新美,張 華,侯娜莉,等.疑似類風濕關節炎惡性腫瘤2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7):121-2.
2 田雪梅.王海東主任醫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經驗〔J〕.中醫研究,2014;27(5):44-6.
3 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31(4):315-24.
4 燕國清,張曉香.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肺泡灌洗液檢測結果分析〔J〕.職業衛生與病傷,2014;29(4):234-7.
5 陳 曦,陳文輝,施碧玲.中醫內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117-8.
6 宋勢波,黃俊華,何小喬,等.應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圖對手部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5):50-1,54.
7 劉 巖,潘云峰,方霖楷,等.uPAR在類風濕關節炎成纖維樣滑膜細胞中的功能及機制〔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4;35(2):200-6.
8 馬曉旭,李 春,左 瑜,等.Dickkopf-1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在類風濕關節炎骨破壞中的意義〔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4;28(3):134-8.
9 康日輝,薛 原,陳君敏,等.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密度變化及應用骨折危險性評估工具評估其骨折危險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8):5118-20.
10 陳 勇,彭 勇,于靜雅,等.RNA干擾HIF-1α對類風濕關節炎成纖維樣滑膜細胞的VEGF表達及增殖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4;36(14):1205-9.
11 湯國平,胡 亮,張清華.白種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體型22基因1858C/T多態性與類風濕關節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3(4):466-73.
12 顏海希,蔡林靈,金高兵,等.抗突變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體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Meta分析〔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8):603-7.
13 張 園,張吟眉,崔麗艷,等.抗CCP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及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8):582-6.
14 譚錦輝,黃志祥,郭 欣,等.親環素A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滑膜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7):1330-3.
15 安 新,高利常,劉白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MMP-13、sICAM-1、IL-10 檢測的臨床意義〔J〕.現代免疫學,2014;34(1):52-5.
16 Athanasakis K,Petrakis I,Kyriopoulos J.Investigating the value of abatacept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st-effectiveness studies〔J〕.ISRN Rheumatol,2013;2013:256871.
R593.22
A
1005-9202(2015)09-2490-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85
承德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2059)
1 承德醫學院
耿學麗(1978-),女,碩士,主管技師,主要從事臨床免疫學研究。
〔2014-11-13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