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曦++沈臻懿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法治意識的逐漸深入,社會公眾對于鑒定意見的認知亦趨于理性,申請鑒定人出庭的頻次大幅提升。與此同時,由于鑒定意見具有較高的證據價值,往往能左右司法裁判,因此,其在出庭過程中也將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訴訟各方的質疑與挑戰,對鑒定人的出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為更好地維護原本客觀的鑒定意見能夠最終被法官所采信,應盡快開展鑒定人出庭能力專項培訓,以模擬法庭、“以老帶新”的形式培養鑒定人的法庭技巧。
關鍵詞:鑒定人出庭;質證;法庭技巧;能力優化
隨著訴訟制度以及審判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訴訟各方訴權的保障已成為改革的重點。2012年刑訴法、民訴法在法律層面上對鑒定人出庭問題的明確規定,使得鑒定人出庭質證已然成為訴訟活動中的重要一環。加之社會公眾對鑒定意見科學認識的逐步加深,鑒定人出庭將成為一種經常性的要求。然而,鑒定人出庭制度在保障當事人訴權,審查與評判鑒定意見的同時,也使訴訟各方利用法庭技巧,借鑒定人出庭能力與經驗的欠缺使原本客觀的鑒定意見最終不被法官采信成為可能,使原本為了更好地揭露事實真相、維護公平正義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反而為某些個體歪曲事實提供了途徑。因此,為更好地維護司法公正,還原案件的本來面貌,應盡快建立系統的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培養模式。
一、培養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必要性
(一)出庭作證是司法鑒定人的法定義務之一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十一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同時《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第六款明確規定“依法出庭作證,回答與鑒定有關的詢問”是司法鑒定人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鑒定人在出庭過程中,一般應盡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陳述所作鑒定意見的根據、過程和科學基礎,回答裁判者及訴訟各方的提問并對所涉鑒定意見的異議進行解釋與說明。鑒定意見作為證據方法之一,對法官無天然之約束力,必須經過質證與認證后,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可見,即使原本客觀的鑒定意見,倘若在質證環節發生差錯,最終也存有不被法庭采信之風險。
鑒定人在出庭過程中,鑒定人及其出具的鑒定意見會受到多方面的質詢,質詢內容可涉及鑒定主體是否適格、鑒定事項是否必要、鑒定內容是否具有關聯性、鑒定過程是否規范、鑒定意見是否可靠、檢材來源是否合法等方面。目前,要求鑒定人出庭的當事人大多屬于不服鑒定意見的一方,其寄希望于通過對司法鑒定人進行反駁質詢,或降低不利于自己的鑒定所具有的證據價值,或爭取進行重新鑒定。在激烈的對抗中,任一環節的疏漏都將對鑒定意見的可采性產生負面影響。若原本正確的鑒定意見由于鑒定人出庭經驗能力的欠缺使法官不能在法庭質證中確信該鑒定意見的正確性,不得不重新進行鑒定,這無疑是對司法資源的一大浪費。因此,為更好地保障客觀、公正的鑒定意見能夠最終被法官所采信,培養鑒定人的出庭能力,特別是法庭辯駁和論證能力不失為有效途徑之一。
(二)專家輔助人出庭質證制度的出現
過去司法鑒定人出庭的任務僅是對鑒定過程與意見進行“陳述”,鑒定意見與其他類型的訴訟證據相比往往具有較高的證明效力,在出庭過程中遭遇對方當事人有力挑戰的情形鮮有發生。然而,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創設,鑒定意見的證明效力逐漸回歸其應然地位。
專家輔助人是指訴訟雙方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幫助解釋和理解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或是經法庭允許出庭參與質證的專家。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聘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十八條規定:“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專門性問題,當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請由專業人員出庭進行說明,法庭也可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說明……專業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
我國三大訴訟法及司法解釋中都創設了專家輔助人出庭參與質證制度,可見,專家輔助人制度已成為當前鑒定人出庭質證環節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更可以自行聘請專家輔助人與司法鑒定人進行對質。然而,由于專家輔助人由雙方當事人自行委任,較之法官任命的鑒定人,其對聘任方的訴訟利益必然更為關注,當事人申請專家輔助人協助質證,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專家輔助人發掘有利于己方的因素,揭露不利于對方的因素,最終推翻原鑒定意見。
專家輔助人與鑒定人一樣,同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雙方在專業知識、技能方面處在較為接近的水平,兩者在博弈中是否能占據優勢,往往取決于自身的出庭能力與經驗積累。倘若專家輔助人憑借其在法庭技巧方面更勝一籌,誘導鑒定人作出對已方有利的回答,最終使得法官難以采信事實上客觀、真實鑒定意見,這不可不為訴訟一大遺憾。因此,為了使鑒定人在法庭上就其鑒定意見進行有效說明,防止被對方專家輔助人誘導,應加強對鑒定人法律知識、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辯論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及時彌補質證制度中的這一漏洞。
二、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培養目標
司法鑒定人在出庭過程中會受到來自法官及受訴主體聘請的專家輔助人的質詢,一個有經驗的專家輔助人會對鑒定人造成巨大壓力,使原本科學、客觀的鑒定意見由于鑒定人法庭質證能力的不足而喪失其應有的證明力。司法鑒定人首先是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而不是一個法律專家,其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是為回答訴訟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服務的,而不是贏得法庭辯論。但其出庭接受質證,向法庭提供證據等,卻要求具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和法庭技巧。在英國,有關組織十分重視加強對司法鑒定人的培訓,例如,英格蘭及威爾士的司法鑒定學會、專家證人研究會,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格拉斯哥Strachclyde大學司法鑒定中心等,都十分重視開展對司法鑒定人進行教育和培訓,特別是法庭技巧的培訓。 筆者認為,對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培養應著重實現以下目標:
(一)夯實法律基礎
司法鑒定活動具有準司法的性質,鑒定人出庭接受訴訟各方的質詢便是司法鑒定活動法律性的體現。在質證過程中,對鑒定主體適格與否的質詢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出庭接受質證的鑒定人而言,質證內容不僅涵蓋技術層面,還涉及法律層面,如鑒定的委托、回避、鑒定意見書的制作等法律程序問題。可見,鑒定人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是鑒定主體適格的重要條件,法律素養的高低必將成為對方當事人質證的重點之一。此外,《決定》第十二條規定:“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從事司法鑒定業務,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鑒定人在法庭質證的過程中應能準確闡述其從事鑒定活動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保證其鑒定意見程序上的合法性。法官在法庭質證中也將推定鑒定人已經知悉法庭的各種規則,因此對鑒定人法律知識的培養還應包括民法、刑法、訴訟法以及《決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等法律、法規,幫助鑒定人建立起法律知識體系。
此外,鑒定人應明確其在出庭作證時履行的作證義務僅就鑒定范圍內的內容進行解釋,對于鑒定內容不相關的問題可以拒絕回答,同時,誘導、威脅的提問方式和損害鑒定人人格尊嚴的問題也是不被法律所允許的。 鑒定人對于與鑒定內容無關的突然發難應果斷拒絕回應,行駛法律賦予鑒定人的訴訟權利。
(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從證據分類角度而言,鑒定意見可歸之于言詞證據。這一屬性,源自于鑒定人在法庭上對其所作出的鑒定意見進行說明與解釋。可見,鑒定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對鑒定意見最終是否能為法庭所理解起著極為關鍵的重要作用。清晰、簡明的語言表達,不僅可以反映出鑒定人對于本案鑒定工作的深入認識,更能使裁判者及其訴訟各方更好地理解諸多深奧、專業的技術性問題。此外,除鑒定意見本身應該客觀中肯以外,鑒定人還必須知道如何在法庭上正確地表達這種意見。語言是思維外在的表現形式,口語交際其實就是雙方各自持有的思想觀點努力征服對方的思想觀點的過程。 一些鑒定人在與公訴人、律師、專家輔助人辯論時由于無法準確表述鑒定意見而陷入有理說不清的困境。漢語豐富多彩、奧妙無窮,因此,掌握語言技巧是決定質證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鑒定人在質證中所運用的語言應做到生動形象、鮮明準確,富有表現力、說服力、感召力、威懾力,并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三)訓練應變能力
法庭辯論中的應變技巧,是指當庭審中出現意外情況時,適時采取措施反駁或說服對方的一種辯論方法。 任何在準備階段計劃好的攻守策略、材料選擇和語言運用等,都不可能不遇到臨場的變化。當前的鑒定人隊伍,特別是年輕鑒定人,大多出庭經驗少,適應變化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容易慌張失措。對于眾多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鑒定人必須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能夠敏捷地進行思索、分析、判斷,對原計劃進行迅速的調整,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和途徑。同時鑒定人必須始終堅持尊重事實和規律的原則,無論對己方有利還是不利,只要是按照事實的本來面貌如實地運用事實材料,就不能閉目塞聽或極力否認,應當在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合理作出回應。
(四)培養心理控制能力
在法庭質證中,鑒定人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狀態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鑒定人才華的顯現與發揮。首先,鑒定人應擺脫緊張情緒。為此,鑒定人在出庭前應做好充足準備,對出庭所需的各種材料要十分熟悉,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明確應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同時對自己所要宣揚的觀點和主張要有充分堅定的信念,對鑒定意見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要充滿信心。其次,鑒定人應擺脫沖動和拘束心理,在質證中無論出現何種情況都應做到泰然處之,倘若處于不利境地,更應及時進行調整。同時鑒定人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明確認識到自己肩負著探尋事實真相的使命,不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踏踏實實地去明辨是非,判明真偽,發展對方的認識,使對方能進一步了解客觀事物的本質,做到掌握真理并堅持真理。
(五)鍛煉辯論能力
在質證過程中,鑒定人為證明自己正確的鑒定意見,駁斥對方的無理質疑,必須提升自身的辯論能力。首先,鑒定人應對鑒定意見有全面、深刻的認識。鑒定人只有在出庭前對鑒定全過程(從啟動鑒定到出具鑒定意見)有全面的認識才能在質證過程中應對自如,游刃有余。其次,應培養鑒定人嚴密論證的能力。只有論證語言不出紕漏、不留破綻、闡述嚴謹、無懈可擊才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再次,應培養鑒定人敏捷思維的能力。法庭質證具有很強的臨場性,會不斷地出現新情況、新問題,而不留有很長的思考時間,鑒定人應具備迅速進行分析判斷并敏銳地作出反應的能力,利用將計就計法、欲擒故縱法、類比推理法、揭悖反駁法、幽默反駁法、比喻反駁法等辯論技巧①應對對方當事人的突然發難。最后,應培養鑒定人在出庭質證中發揮出深刻的感染力,利用語言、舉止使訴訟各方對鑒定意見心悅誠服。
(六)積累出庭作證經驗
鑒定人出庭經驗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出庭能力的高低。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即使其知識積累已達到較高水平,但由于對規則的不熟悉以及對心理掌控的欠缺,很難在陌生的環境中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成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經驗積累的過程,只有知識積累與經驗積累同時達到較高高度,在知識與經驗的共同作用下,一個人才能發揮其全部才能。因此,為在法庭上施展自身才華,鑒定人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應忽視對出庭經驗的培養。
三、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優化途徑
(一)開設出庭能力專項培訓
筆者調研多家鑒定機構發現,即使是國家級鑒定機構,也很少為其鑒定人提供專門的出庭能力培訓,鑒定人只能依靠自身的不斷摸索逐漸積累出庭經驗、提升出庭能力。如此不但事倍功半,而且經驗積累的過程必將是一個不斷磕碰的過程,在積累足夠的出庭經驗之前,在沒有接受適當的培訓的情況下,鑒定人很難順利完成法庭質證等程序,難免在法庭質證中因缺少經驗而處于不利之地。
因此,鑒定機構在重視對鑒定人鑒定能力培養的同時,不應忽視對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培養。可聘請具有豐富出庭經驗的鑒定人開設培訓班,傳授其實戰經驗,避免走歪路。
(二)開設模擬法庭
當前,我國鑒定人出庭次數雖逐年提高,但總體出庭率依舊徘徊在較低水平,多數鑒定人很少出庭甚至根本沒有出庭經驗。筆者認為,鑒定人出庭能力的高低與其出庭經驗的多少密切相關,培養鑒定人出庭能力僅僅依靠灌輸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鍛煉,其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在此背景下開設模擬法庭是加快提升鑒定人出庭能力、積累出庭經驗的有效途徑之一。
1.重點突出鑒定人出庭質證環節,寓教于練
模擬法庭的情景模擬性特點方便組織者對法庭審理過程進行加工和設計,重點突出鑒定人的出庭質證環節,有助于突破當前鑒定人隊伍龐大而出庭機會較少的瓶頸。模擬現實中質證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手把手地教,學生親身體驗,學到質證技巧運用的那些難以言傳的奧妙之處,以高效訓練鑒定人的質證技巧和知識運用,熟悉掌握基本的出庭程序。
2.以資深鑒定人模擬專家輔助人,檢驗鑒定人的出庭能力
設置這種模擬法庭的情景,能使資深鑒定人將以往出庭過程中遭遇的各類突發情況及其應對措施展現于模擬法庭上,使模擬質證過程不僅僅是對法庭真實審判的簡單模仿,還加入個案特征,其目的在于檢驗鑒定人是否領會和掌握所學的質證技巧,檢驗鑒定人的應變能力、辯論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防止鑒定人產生思維定勢,在真實質證中按部就班。
(三)引入“以老帶新”的培養模式
以老帶新的培養模式現已在各地普遍采用,將這種培養模式引入司法鑒定人出庭能力的培養工作中來,切實做好傳、幫、帶,不但能充分發揮資深司法鑒定人的出庭經驗豐富的優勢,更能提升司法鑒定人隊伍整體的出庭能力。通過安排年輕鑒定人與出庭經驗豐富的專家一同出庭質證,幫助他們掌握出庭的基本情況、質證的程序和技巧等,并在合適的時機讓年輕鑒定人進行發言,突出學以致用,使每一次出庭對年輕鑒定人的幫助最大化,保證隊伍的連續性。需要注意的是,年輕鑒定人在接受老鑒定人幫帶的過程中,不應僅聽、看,更應發揚勤問多練的精神,通過實踐穩步提高。
(四)重視案前準備工作
司法鑒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其中涉及的諸多科學技術方法和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人出庭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如果出庭準備不充分,容易導致出庭效果不佳,給法庭審判造成一定困難。因此,鑒定人出庭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準備:
1.詳知案情,知己知彼
鑒定人在出庭前應當詳細了解案情,對當事人的概況、鑒定目的、爭議的焦點問題以及爭議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都要進行認真細致的了解。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訴訟各方的基本情況可以方便鑒定人確定論證對策。
2.廣泛收集材料,扎實科學依據
在對案情進行必要了解之后,鑒定人需針對訴訟各方可能提出的問題收集科學依據和相關法律條文,使論證有理可循、有據可依,對于被問及的問題,都能以充分根據給予回答,從而增強鑒定意見的科學性。
3.擬定答辯詞,組織論證條理及語言
在科學依據扎實的基礎上,筆者建議可在出庭前擬定一份答辯詞,其語言、文字力求精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并重點突出相關科學依據,將想要表達的思想觀點通過語言落到實處。
綜上,開展專項培訓、模擬法庭鍛煉、引入“以老帶新”的培養模式,并做好出庭質證前的準備工作,對提升司法鑒定人的出庭能力,特別是提高鑒定人的法律知識、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辯論能力、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對司法鑒定人抵御訴訟各方對鑒定意見的攻擊,沉著應對反駁質詢,說服法官確信其鑒定意見的正確性等均具有深遠意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xpert opinion is deepen step by step, the frequency of judicial authenticator testifying at court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Meanwhile, since the expert opinion has better evidentiary value, it often influence the judicial adjudication, therefore, the appraiser will be queried more often in the court by the parties, thi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f the court skills of judicial authenticators. In order to insure objective expert opinions be admitted by the judge, judicial appraisers Court Skill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special training programs, mock courts and help &education
Key words: judicial authenticator testifying at court; cross-examination; court skill; ability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