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惡從何來

2015-01-31 18:56:00李騰
犯罪研究 2014年1期

李騰

內容摘要:重慶摔嬰女童李某不是所謂的天生犯罪人,也不是司法精神病學上的精神病人。她殘忍的暴力行為與其冷漠、敏感脆弱、暴躁沖動等人格缺陷有關,而這種人格缺陷主要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錯誤以及家庭人文環境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李某實施正確的處遇以防其再犯,需要國家和社會組織的介入,更需要少年司法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天生犯罪人;精神病;人格缺陷;家庭教育方式;處遇

2013年11月25日,重慶市長壽區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故意傷害嬰兒案件,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年僅十歲的女孩李某,在電梯間對一歲男嬰進行了殘忍的摔打,此后李某又將男嬰拖拽至家中繼續毆打,男嬰從小女孩25樓的家中墜落,以致頭部、胸部多處骨折,肺部出血,嚴重昏迷。由于李某不滿十四周歲,未達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立案。社會公眾在嘆息驚訝之余,我們不禁要問,李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小小年紀,為何如此殘忍如此惡?她的惡又從何而來?有人提出李某的惡是天生的,不然不會與男嬰在一起時極度瘋狂,而一旦有別人在場,其智力又高速有效運轉表現正常 ,即天生犯罪人; 也有人懷疑李某的精神有問題 ,是精神病人;還有人認為,李某可能屬于品行障礙,以致缺失對他人痛苦的感受能力、漠視生命。 那么,李某是天生犯罪人還是精神病人,亦或屬于品行障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她去虐待比她更弱小的嬰兒?看似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暴力行為的背后潛藏著怎樣的心理秘密?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闡釋,不僅有助于對她進行正確的處遇,防止再犯,更有助于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預防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

一、李某是天生犯罪人嗎?

“天生犯罪人”理論由意大利近代犯罪學家龍勃羅梭首先提出。龍勃羅梭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犯罪人與正常人之間在生理構成上有很多的不同,犯罪人在生理上表現出一種返祖現象。“他們的生物特征決定了他們在出生時就具有原始野蠻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犯罪人是一種出生時就具有犯罪性的人,他們的犯罪性是與生俱來的,是由他們的異常的生物特征決定的,犯罪人就是生來就會犯罪的人。” 根據龍勃羅梭的理論,天生犯罪人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身體骨骼或者器官異于常人,例如面部大小不均、眼睛斜視、骶骨外露、小腦蚓部肥大等;二是天生犯罪人的感覺和功能不同于常人,例如對疼痛的感受往往達到痛覺缺失或完全缺乏感覺的程度,有明顯的磁感,并且隨著氣溫和氣壓的變化會變得焦慮不安等;三是天生犯罪人往往用一些激情代替家庭和社會感情,包括虛榮心、沖動性、復仇性;四是天生犯罪人并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是不道德的,其體現在他們悔恨自責的情感較少、表現出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且多有背信變節的行為;五是其他的表現,例如使用隱語、象形文字、紋身等。

龍勃羅梭從生物因素出發提出了對犯罪原因的探討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龍勃羅梭的理論本身有其片面性,正如有學者所言是一種“深刻的片面” 。該理論雖然為人類認識犯罪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但就連龍勃羅梭自己也承認,導致犯罪人犯罪并非僅有生物原因,還包括氣候、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因素,任何的犯罪都是綜合原因所導致的行為。天生犯罪人學說不足以從根本上說明犯罪原因。實際上,我們從李某身上也看不出像龍勃羅梭所講的異常生物學特征。因此,不能從中得出李某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結論。

至于一般的生物因素對犯罪行為發生的影響,并不能直接得出犯罪人是天生的結論。從當代犯罪生物學的研究來看,生物因素與犯罪行為之間有一定關聯。鈴木方正就認為,A型血的人能圓滑的適應社會,但欲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便會爆發,用犯罪行為滿足自己;B型血的人生活能力差,但又韌性,以自我為中心,會不知不覺與犯罪結緣;AB型血的人非常神經質,有時會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走上犯罪道路;O型血的人比較樂觀,但當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到排斥,便易爆發沖動性,而產生攻擊行為。染色體異常,主要包括染色體為XXY型和XYY型兩種人,在XYY型的兒童中,有行為問題者多,易激惹、沖動、接觸困難。XYY型的人犯罪率也比較高,為一般人的四倍,表現為智能低下,無精打采,情緒易變,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只能說明犯罪有生物學方面的原因,但并不意味著這種生物學的因素會直接導致人去犯罪。正如赫希所指出的那樣,社會中所有的人都可能犯罪,都是潛在的犯罪者,關鍵是如何通過社會控制因素來影響個人犯罪的抉擇。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犯罪的可能性,但并非都是天生犯罪人。即便個人的生物因素出現異常,但是有效的社會控制和心理干預也能很好的預防犯罪。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能認為李某就是所謂的天生犯罪人,不能將天生犯罪人的“標簽”貼到李某的身上。

二、李某是精神病人嗎?

李某在摔打男嬰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冷漠性(在男嬰從25樓摔下后,依舊顯得很鎮定,與男嬰的奶奶一同假裝尋找嬰兒)和殘忍性(將男嬰抱起后摔打在地,并不斷踢打男嬰,在走出電梯間后又將男嬰拖拽至家中繼續毆打),使得人們不禁懷疑李某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由于李某屬于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警方也未對李某作出精神鑒定。但是,根據李某事后的行為表現來分析,筆者認為,李某并不具有司法意義上的精神病。司法精神病學上的精神病與醫學上的精神病并不是一回事。從精神醫學的角度講,診斷一個人是不是罹患精神病,主要依據的是患者的臨床表現,即精神癥狀,包括認知障礙、情緒障礙和意志行為障礙。精神醫學意義上的精神病,不僅包括“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也即司法精神病學上認定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癥、感應性精神病、嚴重智能缺陷或精神發育不全等;還包括“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例如神經官能癥、人格障礙等。 但其實兩者是有較大區別的,尤其在涉及刑事責任判斷時,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所討論的精神病是精神病性精神障礙。

從司法精神病學上來看,精神病是由于人體內外部原因引起的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精神病人的精神功能障礙會導致其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如神經官能癥、性變態、變態人格等一般不會因為精神障礙而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因此,從司法精神病學的角度來講,精神病并不包括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由于李某不滿十四周歲,屬于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時期,其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也推定為不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通過對這個案件發生過程的理性分析可以看出,李某對自己的行為是能夠辨別和理解的,即她并不具有司法精神病學上的精神病。

首先,李某在電梯間摔打嬰兒時,是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干什么的。事后從李某的父親所反饋的信息來看,李某之所以摔打嬰兒是因為“男童跟她做鬼臉,不友好” 。這個信息反映出三點內容:第一、李某認識到自己摔打的是一個男嬰,沒有出現將男嬰當作他物進行摔打等情況,能夠理解自己行為的對象;第二,李某之所以摔打男嬰是因為認為自己受到了男嬰的“挑釁”,憤怒之情由然心生,表明她對行為內容是有準確地認識的;第三,李某為了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便對男嬰的“不友好”進行了回擊,說明她能認識自己的行為性質。

其次,在男嬰的奶奶到25樓尋找男嬰時,李某的行為充分反映出她是具有辨別和理解能力的。當李某男嬰的奶奶在25樓相遇時,“李某謊稱原原(男嬰)已被他人抱走,李某與原原奶奶一同乘電梯下樓尋找。” 這說明李某已經認識到自己所實施的是一種惡的行為,為了避免遭受懲罰,而極力掩飾自己的行為。其后,當李某與男嬰的奶奶下樓后,“李某繞行至原原墜落地處,將灌木叢中的原原挪至七八米外的小道上,然后返回自己家中。” 這一系列的行為舉止更像是一種“毀尸滅跡”,雖然李某無法認識到自己行為后果的嚴重性,但是她能認識到自己已經做了錯事,一種人性自我保護的欲望便促使她將男嬰從原墜落點移開,極力掩蓋自己先前的行為。

最后,當整件事情被發現后,李某“一直哭鬧” 。這點反映出李某已經認識到自己所做的錯事被發現,其所實施的自我保護機制也已經被打破。她之所以一直哭,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且已經被發現,將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可能是訓斥,甚至是責打,不過肯定與其經歷過的懲罰有關。出于一種對于懲罰的恐懼,李某終日啼哭。

綜上所述,李某的種種行為跡象充分表明其能夠辨別和理解自己的行為,因而并不具有司法精神病學意義上的精神病。

三、是什么因素導致李某實施暴力行為?

李某不是天生犯罪人,也不是喪失辨別力和理解力的精神病,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她實施了暴力行為?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之所以實施犯罪,無外乎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即環境誘因,在外部環境中,當被害人對犯罪人體現出誘惑性和安全性時,犯罪人實施犯罪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相比較而言,內因主要體現為犯罪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缺陷,主要體現為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敵視他人、暴躁、沖動、有破壞性等。人格缺陷在外部誘因的作用下使犯罪人形成犯罪動機,實施犯罪行為。

李某不滿十四周歲,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罪犯,但卻是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人。因此,李某實施的傷害男嬰的行為依舊可以通過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路徑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原因分析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工作。

從外部誘因來看,李某之所以實施傷害行為與被害人所處的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系。受害人對于李某來說不僅有較大的誘惑性,而且有很大的安全性。

所謂的誘惑性,是指犯罪行為對犯罪人的吸引力,主要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以達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滿足。誘惑性又分為正相引發的行為人愿意實施行為的激勵因素和負相促使犯罪人不得不實施行為的激勵因素。 李某摔打嬰兒的行為給她帶來了精神利益。在李某看來,男嬰一直在跟她做鬼臉,表現出了一種極不友好的態度,李某的心態自然會失衡,而毆打男嬰是能夠給她帶來滿足,泄除憤怒,能使其心理達到平衡。從男嬰帶來的刺激因素來看,這屬于一種正向激勵因素。無論我們怎么認為,李某始終認為男嬰對其實施了“挑釁”行為,這種“挑釁”直接誘惑著李某實施反擊。

所謂的安全性,是指受侵害者抵御侵害、自我防衛的能力相對薄弱,侵害行為易于實施和得逞。在李某傷害男嬰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男嬰年僅一歲,面對十歲的李某的侵害,毫無還手之力,李某的侵害行為極易實施和得逞;第二,侵害的地點分別是封閉的電梯間和李某的家中,這兩處封閉的地點使得李某在摔打男嬰的過程中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對李某來說非常安全;第三,李某對男嬰的摔打不是自進入電梯間后開始的,而是等待男嬰的奶奶徹底走出了電梯間,且電梯門關閉以后,李某無需再面對男嬰的奶奶,自己在封閉的電梯間已處于絕對優勢之后才實施的摔打行為。趨利避害的本性在李某的傷害行為中體現的非常充分,她懂得為自己創造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來實施傷害行為。從這一點來說,也不應否認李某對自己行為具有辨認和理解能力。

但是,僅僅具有環境因素(外因)并不會導致李某的暴力行為,外部環境只有與李某的人格缺陷(內因)相結合才能共同引發摔嬰行為的實施。而且,在本案中,李某的暴力行為主要與她的人格缺陷有關,人格缺陷是導致李某實施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李某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現為:冷漠性、敏感脆弱性、暴躁沖動性和破壞性。

第一、冷漠性。面對一個嬰兒,一般人連手都下不去,更不要說摔打。即便是摔打,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面對嬰兒的啼哭,也會心生憐憫和愧疚之情。同時,“人類看到其他有知覺的生物,尤其是他的同類,在遭受痛苦和死亡之時所感覺到的那種天然的不愉快” 也會讓人產生將痛苦移情于自己的同理心,停止對男嬰的摔打。然而,李某面對著被摔打的男嬰,甚至已經流血的男嬰,不但沒有停手,反而將其拖拽至家中繼續實施毆打,這一過程體現出的是李某的殘忍性以及對弱者受到傷害的冷漠性。

第二、敏感脆弱性。敏感性在李某身上最充分的體現即是她對自己實施傷害行為的解釋。男嬰所謂的“做鬼臉”可能只是男嬰用以喚起他人注意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中并不包含惡意。對一個一歲的嬰兒來講,他還不知道什么是惡什么是善,但李某卻將其視為一種不友好,以致心理失衡。“原始人與文明人之間差別的根源在于原始人只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而文明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他們僅僅知道按別人的意愿來生活,以致于似乎只有別人對他的評價才能體現他自己生存的意義。” 李某的敏感脆弱使她對于嬰兒的“做鬼臉”理解為一種“挑釁”,從而表現出于一般人不同的行為。

第三、暴躁沖動性。這種人格缺陷表現為“僅僅遇到簡單的外界刺激就會有過度的情緒反應,也即易怒……一些在他人看來并不嚴重的刺激,如與人意見不合,都會引發他們的憤怒。” 李某在傷害男嬰的全過程中,先是認為自己受到了男嬰的挑釁,之后這種敏感迅速轉化為對自尊的傷害,隨即引發了李某的憤怒之情,這種暴躁與沖動一發不可收拾,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的毆打才能使李某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

第四、破壞性。在整個案件中,我們看不出李某具有明顯的破壞性行為,但是在對李某的同學及鄰居進行采訪所得知的信息中可見一斑。“有人曾在小區中看到,女孩故意剮壞他人的車輛” ,如果說這種剮車行為被認為是一種調皮行為的話,那么,“小女孩對比自己小的孩子很有興趣,與其同乘電梯,她會一直捏小朋友的臉,直到把對方捏哭。” 以及“女孩還有把蝸牛捏碎吃掉等異常行為” 。這些具體行為描述已經完全不能用調皮來解釋了,對小朋友的捏臉,直到捏哭體現出的是女孩同情心的缺失,將蝸牛捏碎并且吃掉更是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暴力性和破壞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格缺陷是導致李某實施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

四、家庭在李某人格缺陷的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既然李某暴力行為的主因是其人格缺陷,那么,這些人格缺陷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筆者認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因素。

人格缺陷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的參與。生理上的某種病變、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不良經歷都會對人格缺陷的形成產生影響。有人認為,李某“出過車禍并頭部受傷” 有可能使她產生了“暴力傾向”,以致做出令人震驚的行為,這有一定道理,當然也有待于醫學專家的驗證。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因素都不可能單獨對人格缺陷的形成發揮作用。在良好社會環境中,不良的生物因素也會得到抑制。 在李某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及學校都是有一定責任的,但是筆者認為,家庭因素才是導致李某暴力行為的根源。個人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整個生活道路決定著他的絕大多數的行為內容” ,未成年以前的經歷將影響甚至決定其一生的行為模式,家庭在未成年人性格培養和行為塑造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家庭結構的不完整、父母關系的緊張、家庭人文環境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當都會對未成年人人格和情感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造成未成年人與父母之間心理的疏遠。

從李某的家庭環境來看,李某擁有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不存在父母一方的不幸逝世或者離異的狀況。從李某父母的關系來看,也并沒有出現因為經濟原因及婚外戀等引起的家庭不和。從李某的父親已經為男嬰的治療支付了7.8萬元醫療費以及李某所居住的小區的環境來看,李某的家庭條件還是不錯的,并不存在因為經濟原因導致的家庭困難。但是,從家庭人文環境來看,也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李某人格缺陷形成的原因了。李某的父母“平時很愛打牌,對小女孩缺乏關愛” ,李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性格必然受到影響。未成年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對外界具有較強的模仿性,這種模仿性既體現在行為表現上,也體現在性格方面。父母打牌也許只是為了消遣,但消遣過程中伴隨著或贏或輸所帶來情緒或喜或悲的大幅度變化會對未成年人的性格烙上印記。同時,這種情感的大幅度變化可能會使得父母將不滿情緒發泄到子女身上,造成未成年人與父母的心理疏遠,李某對于父母缺乏情感上的認同感,這樣父母所表現出來的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合乎社會規范的要求就不能被李某所接受。而且,李某已經十歲,對于善和惡是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的,當李某對父母打牌影響自己產生不滿情緒卻又不能發泄時,長期的壓抑使得其性格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然而,家庭人文環境的缺失并非李某實施傷害行為的最主要原因,“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家庭成員的組成,也不是他們的反社會態度以及不道德的或者違法犯罪的行為(雖然兒童也很容易從中學習、模仿并掌握這些態度和行為),而主要是他們對孩子的情緒態度,是接受他還是排斥他。” 教育方法的不當使得子女極易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產生扭曲性格。李某的父親就承認自己和李某的媽媽平常會打罵李某,同時李某的鄰居也證實,李某的家中經常會傳出打罵聲。這種表現的背后是父母對子女的排斥,這種排斥既包括外顯的,表現為粗暴的侮辱和毆打;又包含內隱的,表現為嚴格的監督和監護,苛刻的要求和期待,但實際上也是排斥,只是家長本身沒有意識到。 無論李某的父母是出于沒有愛憐心,還是過于的關心和愛護,不可否認的一點即李某父母對李某經常性的打罵阻止了李某與他們之間情感上的聯系。李某在社會化過程的初期不斷需要情感上的依靠,父母也是最初能帶給她情感依靠的人。然而經常性的打罵引起了李某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情緒使她無法辨別什么事是對的,什么事是錯的。她無法判斷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父母或者表現出來是否會再次遭到打罵,進而她不會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一種孤立無援的情感自然的產生了,這使得李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受阻。她只能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遇到困難和不順時也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情感宣泄(例如將蝸牛捏碎并吃掉)。而與父母間情感的漸行漸遠使得她只能在別處尋找情感的歸屬地,當沒有新的情感歸屬地時,其內心的孤獨和不安便會讓她覺得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帶來敏感性的增加(將男嬰的行為視為不友好的表現),敏感性的增加又會帶來自我保護欲望的增強(摔打男嬰)。這就不難理解李某為何會實施摔打男嬰的行為了。

此外,李某父母教育方法不當還體現在對現實責任的逃避上。在案件發生后,李某的父母不是積極主動的去承擔應有的責任,更多的是選擇為自己開脫。首先,李某的父母不能正視自己教育的失誤,只是一味將李某摔打男嬰的行為解釋成“表達愛”和應對男孩“不友好”的方式,僅僅將李某的過錯歸結為不會表達感情,這背后其實是在為自己開脫,減輕自己的責任。其次,在案件發生后,李某就隨其母親去了新疆,如果說是為了李某的身心進行治療本無可厚非,但是最起碼的道歉應該是有的。據男嬰的奶奶稱,“總共見過小女孩的父親四次,都是在派出所……每次見女孩的父親的面,對方都沒有任何表示,很木然。” 不僅傷人者未道歉,連其父母也未道歉。最后,事發后,李某的父母本應承擔起男嬰治療的費用,但李某的父親支付完7.8萬元后,便表示已經沒有多余的錢了,據男嬰的奶奶稱,“對方讓他們去打官司,女孩家長是不會再管了。” 也即逃避了余下的責任。這本是一件應給女孩深刻教訓的事件,但李某的父母面對責任和義務時都選擇了逃避的態度,又將給李某帶來負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至于今后在李某的眼中,自己再大的問題也都是小問題甚至是沒有問題,犯了錯誤也是可以逃避的。從李某父母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中可以窺探出李家平日的教育方式,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很難避免李某不走上犯罪的道路。對于李某實施的摔嬰行為,其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五、如何對李某實施處遇以預防再犯?

李某摔打男嬰案件發生后,公安機關并未立案,也未采取其他措施。對此,李玫瑾表示,“公安機關不能說不立案就不處理,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走了之。至少要讓孩子知道,你的行為,你父母要為此付出代價。” 如今,勞教制度已被廢除,而工讀學校適用的是13至17歲的有違法或者輕微犯罪行為屢教不改的少年,工讀教育并不適合李某的矯治。那么,應該如何對李某實施處遇措施,以防止其再犯呢?筆者認為,一方面,單就李某摔嬰案件本身,國家和社會組織應積極介入,對李某實施精神矯治和心理輔導,同時明確李某父母的責任,由社會組織對其監護權進行監督;另一方面,要以小見大,以這個事件為契機著手建立少年司法制度,切實預防此類觸法少年的犯罪行為。

(一)國家和社會組織對李某處遇的介入

從該事件出發,國家和社會組織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干預,對李某實施處遇。一方面,針對李某已經出現的人格缺陷,國家應主動介入,對李某進行精神矯治和心理疏導。另一發面,針對李某父母在教育中所表現出的不適當行為,社會組織應介入,對其行為進行監督,明確父母的責任。

雖然我國沒有明確法律指出對于像李某這樣的觸法未成年人,國家可以強制對其進行精神和心理治療。但是從“國家親權”理論來看,未成年人并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而是國家未來的資產。對于家庭功能不彰,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時,政府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其“財產”。如何把握家庭功能不彰這個“度”,一般以家庭出現赤貧、父母和親子溝通不良、隔代教養隔閡等情形作為標準。 就該事件來看,家庭因素是導致李某實施危害行為的根源,國家有責任介入進行干預。

首先,國家應對李某采取一定的精神矯治和心理輔導措施進行糾偏。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款規定:“關于兒童的一切行為,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行,均應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對于李某所體現出的人格缺陷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矯治,無疑是放縱了她的危害行為,不僅危害了社會,而且將導致李某在畸形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再犯將不可避免。

其次,國家和社會組織應對李某父母進行干預。正是由于李某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使得李某產生了人格缺陷。因此,明確李某父母的責任,對李某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進行干預顯得很有必要。一方面是監督李某的父母是否對李某進行有效的教育防止其再犯。我國臺灣地區就對家長的責任有著明確的罰則,如果因為監護人的失職導致少年觸法,法院將強制監護人對少年進行教育輔導,若拒絕,將對監護人處以罰款,連續處罰三次以上,監護人姓名將被公布。 考慮到李某父母本身的教育存在著問題,在前期社會組織有必要組織相關專家對李某及其父母進行教育。后期,再由社會組織對李某父母的教育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因為經常性的家庭暴力對李某人格缺陷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社會組織應對此進行干預,以防止李某人格缺陷的加劇,避免李某走上犯罪道路。國外早就有對于未成年人父母監護權的考察制度,“英國不僅有專門的兒童保護法,而且國內有社會工作者會隨時監控家暴高發的家庭,一旦發現孩子受到虐待,社工會及時與警方取得聯系,迅速將孩子帶離并妥善安置。” 這就要求社會組織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積極的行動起來。當然,這種介入并不是直接剝奪其父母的監護權,還是應當讓李某盡量與其父母生活在一起。《北京規則》第18.2條規定:“不應使少年部分或全部地離開父母的監管,除非其案情有必要這樣做。”如若李某父母還是經常性打罵李某,加劇了李某的人格缺陷,社會組織就應向法院提起訴訟,暫時或長期的剝奪李某父母的監護權。

通過國家和社會組織對李某及其家庭的介入,一方面能夠對李某實施處遇措施,培養起移情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時培養起合理發泄郁悶的能力,不以極端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監督凈化李某的家庭環境,使她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減輕其人格缺陷,塑造健全的人格。這兩方面的努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預防李某再犯。對于李某,我們可以特事特辦進行矯治和預防,對于其他的觸法少年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二)少年司法體系的建立

“摔嬰案”雖然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但是這個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少年司法體系的缺失。“我們的體制要求執法機關,要么動用刑罰,要么一放了之,要么等養肥了養大了,到了14歲再來懲罰。” 對于14歲以下觸法的未成年人并沒有合適的處遇措施。因此,很多學者仍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建立少年司法制度 。通過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來矯治和預防未成年人的觸法行為。

我國學者對于少年司法制度的呼吁由來已久,但制度的建立應以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先導。而我國目前只有兩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完全沒有形成體系。并且兩部法律本身都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章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但其中規定的家庭管教和工讀學校的效果卻并不理想。我國的很多父母自己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的培訓,未成年子女的觸法行為很多就是因家庭教育的走形所導致的,再由他們對觸法少年實施家庭管教無疑是放縱了他們的觸法行為,很難保證其不再犯。工讀學校由公安強制實施改為由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申請后,很多父母出于各種原因不愿意將子女送去讀書、接受矯治。這樣一來,還是不能對這些少年進行矯治,從側面上放縱了其觸法行為。對于像李某這樣有性格缺陷的未成年人應當實施矯治以預防其再犯,然而,國家和社會組織的強制介入,尤其是心理與精神上的矯治并無法可依,只能通過特事特辦的方式來進行矯治和預防。

相比之下,國外的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日本設立了包括兒童福利法、少年法以及兒童虐待防治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涵蓋了未成年人自出生到成年的各個領域和階段,從根本上保障了兒童權益。” 其中,日本《少年法》將違法犯罪少年規定為三類:犯罪少年(已滿14周歲不滿20周歲實施犯罪行為的)、觸法少年(不滿14周歲觸犯刑罰法令但不負刑事責任的人)以及虞犯少年。同時,日本《少年福利法》還規定了兒童商談所的設立,兒童商談所配備了醫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專門工作人員,針對不同的觸法少年提出矯治和預防方案并采取相應措施,通過教育、規勸、以及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預防未成年人再犯。 通過民事、刑事、行政等法律相結合,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多元少年司法體系,能夠有效的處理和預防類似的事件。

綜上所述,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是以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基礎的,如何編撰新的法律條文,如何完善現有的法律規定,使司法系統對于觸法未成年人的矯治和預防工作有法可依是當務之急。要讓觸法少年知道,做錯了事就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就要接受教育和矯治,要將責任意識灌輸到未成人的腦海中,最大限度的預防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不高屋建瓴的看待少年司法制度,對其進行頂層設計,我們國家對于觸法未成年人將永遠陷入要么動用刑罰,要么一放了之的怪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综合天天色|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另类|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一本综合久久|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黄色成年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视频|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色婷婷久久|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欧美第九页|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毛片不卡| 成人在线亚洲| 亚洲视频a|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综合激情网|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综合色亚洲|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伊人天堂网| 国产免费网址|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色伊人|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无码37.| 亚洲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