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佳楣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合作互動中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和論辯,使學習更高效,更有樂趣。
筆者在近兩年的初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老師變講授為指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雖然開始的過程艱辛,但學生樂在其中,只要學生愿學而不是厭學、樂學而不是怕學、會學而不是死學,那么學生文言素養肯定會得到提升。
葉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文言文教學尤其要重視這一環節。比如執教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鄭人買履》時,我布置了這樣的預習要求:一、讀準字音;二、讀通課文;三、借助工具書解釋重要字詞(教師勾劃);四、故事寓意的理解;五、積累一則課外的寓言故事;六、課文找疑,帶問題聽課。這六項預習任務是有學習梯度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上課前,由學生先交流預習情況,匯報預習成果,教師適時表揚和肯定,尤其是當學生自己通過預習就能正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部分預習任務時。這樣就使得學生初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學習的熱情就會得到張揚。同時布置學生找疑的任務,也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能在這一環節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就更有針對性。
教師除課前問題的預設外,還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有效地促成學生學習問題的生成,鼓勵學生大膽找疑、質疑,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我通常會在安排一個教學環節——給學生留足尋疑解惑的時間。因為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問題生成的最主要的渠道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疑問,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就仍存疑惑的字詞句以及主題的理解先進行小組內質疑、再合作解疑,小組不能解答的問題最后師生共同解答。學生質疑的過程也是課堂動態資源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也有利于引發學生認知中的矛盾,激發學生去主動思維,積極思維,真正體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比如《馬說》一文,其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本文是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含蓄地表達千里馬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讀罷全文,就有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么人才非要靠統治者的慧眼才被發現?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有哪些?為什么千里馬不向伯樂毛遂自薦呢?與其這樣坐以待斃為什么不積極采取其他方式呢?這些問題的提出非常具有時代氣息,學生對千里馬這一角色的認識也更全面化。
初中文言文大多要求背誦,但因為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即使已經理解了課文,學生要相當熟練地背誦全文,也并非易事。我想到了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來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核舟記》一文中的第三小節,描摹蘇、黃、佛印三人的情態,“中”“左”“右”等方位名詞共出現了13次!學生在記憶時很容易混淆。我要求學生組成四人合作小組,一人做導演,三人分演文中角色。這下課堂熱鬧非凡,學生躍躍欲試。準備5分鐘后我就請4個小組上臺表演,其他同學做觀眾和評委,看哪個合作小組表演最成功,最接近作品。對小組表演不到位的地方既要指出來還要幫助其糾正,包括人物灑脫豁達的神情有無表現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體化、動作化了,在合作表演的過程中既分享了自主學習的成果,又加深了對文章的解讀,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操。
文言文教學這樣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我通常的做法是安排“一課一練”。但區別在于,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一張試卷一些習題,學生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潛能,我就讓學生學完一課后,按照基本題、創新題、提高題自擬練習,然后同學之間交換做練習。師生還共同評價學生的練習卷,并評出最佳出卷人等若干獎項。這一嘗試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滿足感。學生自擬練習的過程中既培養了他們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又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