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忠
(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300)
詩經的時代,是一個詩歌全民化的時代。那是詩歌和普通人貼得最近的時代。然而現在,詩經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詩經時代的遠去,的確是“古典之殤”!面對古典之殤,每一個熱愛民族文化的人,都會追問:詩經的時代真的如雪人一般消融了,再也無法重歸了嗎?
能否重歸,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恢復詩經時代的生態。詩經時代,是一個生活即詩、詩即生活的時代。我們的祖先之所以會迎來這樣的“詩時代”,首先是因為有一個全民愛詩、以詩生活的文化生態。如果要讓一年級的孩子重歸詩經時代,就特別需要保護“詩的生態”——營造濃郁的詩歌氛圍,讓詩歌芬芳的音韻飄蕩在教室里、操場上,飄蕩在每個孩子的心中;讓詩歌和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養護孩童的詩心,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馬斯洛所說的“尤賽琴”——健康、優美、卓越的心靈與精神,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海德格爾所說的“開花的樹”,從而為一代人創造出一個可能的現代——“詩經時代”。
詩心是指一種良好的心態,綠色的心態——對整個世界有仁愛之心,對所有的遭遇葆有一種溫情與善意,對所有的遭遇都能樂觀地面對,對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希冀。事實上,愛,總能以某種神奇的力量,讓人變得出類拔萃。因此,我們要養護兒童的詩心,帶領他們進入詩經時代,就需要綠化他們的心態。使他們即使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也能夠憑借幽默的力量加以化解,創獲一種嶄新的意義,釋放一種正面的能量。
1.童質幽默,能夠孵化快樂
當我們的孩童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一些尷尬的事情時,我們要鼓勵他們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能夠多一份自我解嘲與幽默,更加樂觀地去面對學校生活。幽默之心,即詩心。有了詩心,兒童就有了一種神奇的本領——化無奈的尷尬為有趣的表演,化普通的生活為閃光的日子,化傷心的麻煩為快樂的享受。孩童有了這種綠色的心態,他們的生活就會向詩的世界開放,他們的童年時代也就化為詩經時代。
2.助力幽默,自然提取成詩
盡管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但缺乏“詩”的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擔當起“詩的守護神”的角色,默默地耐心等候童詩的來臨。尤其是在“搞笑”的時刻,我們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覺。去年下半年,我擔任了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午需要陪同學生就餐。在打飯的時候,他們常常洋相百出,但是孩童天生樂觀,而且習慣于采用“恩戈麥”的方式來即時地表達自我的存在。因此他們總會夸張地表演并且開心地自言自語。對此,我樂于做一個觀察者,并不加以干預,盡量讓一切自然地生長與成熟。有一次,“薄嘴唇”王雅琴打飯又盛湯,雙手并用,忙得不亦樂乎。由于她顧此失彼,一只煮熟的蝦“跳”到了地上,被踩在了腳底。就在此時,“薄嘴唇”開腔了:“我左手要托盤子,右手要端湯,哎呀,腳底還踩了一只蝦。”好!夠幽默的!我馬上給她補了一句:“你實在是太忙了!”逗得全班同學大笑不已。那清脆的笑聲,讓我找到一種詩經時代的感覺。于是,我馬上將剛才抓拍的照片做成PPT,用電子白板播放出來,同時配上渾然天成的一首童詩《我太忙》(使用拼音呈現):
我左手托著大大的盤子,
右手端著滿滿的湯,
腳底踩著一只逃跑的蝦。
哈哈,手腳全都用上了!
我真忙啊!
能像哪吒那樣三頭六臂
就好了!
我讓“薄嘴唇”現身吟“詩”,帶著全班同學吟這首詩,分享她的那一份綠色的幽默與忙碌的快樂。這種分享,讓孩童知道詩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有綠色的心態,有幽默的情質,就可能創造詩的生活和生活的詩,自然而然地吟出屬于兒童的詩。
3.審美自嘲,自然反轉成詩
所謂“自嘲”,就是運用嘲諷的語氣和口氣嘲笑自己。要想很好地達到心理調適的效果,兒童的自嘲需要走向審美,走向智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提倡的是一種美麗的自嘲,反轉的自嘲——通過自嘲,讓原本丑陋的東西變成美麗的,讓可惡的變成可愛的,讓難過的變成歡喜的。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的不如意化作快樂的養料,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過生活。事實上,兒童的自嘲是真誠的,往往能點石成金,化凡為圣,實現一種神奇的“逆襲”。同時,兒童式的自嘲還能制造幽默氛圍,提升整個班級的情緒指數。比如班上的一個小女生吃完午飯,來學校的途中忽然下起了一陣大雨,把頭發淋濕了,十分狼狽。進門的時候,眼淚汪汪的。我一邊幫她擦拭雨水,一邊安慰道:“小朋友,你應該開心才是。云姐姐喜歡你,送了那么多的珍珠給你呀!看,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珍珠項鏈呢!”小姑娘聽了,笑起來,比彩虹還要絢麗。因為一種審美反轉的感受方式在她的心里開了花、閃著光。這不,過了幾天,她在操場上摔了一跤,她不再哭,而是樂呵呵地向我“報告”:
我在操場上摔了一跤,
泥巴粘著我,
在我身上
畫了一朵黑色的花。
好一朵黑色的花,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花。這是開在孩子心田里的美麗的花。當摔跤也能摔成一首詩,也能用詩歌來緊密地表現而成為美麗的存在,詩經時代是否就已經回來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用詩的方式來快樂地生活并表明自己的存在。
孩童,都具有足夠的藝術潛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確實有一種神奇的本領——暢想。對于剛剛走進校園的孩子來說,暢想就是一種難得的財富。正如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所言,暢想是一種能夠把一件事情看作是另一件事物,能夠從一件事物中看到另一件事物的能力。暢想的語言,是一年級的孩子進入詩經時代的通行證。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游戲,正是他們暢想中的一個深層的要素。我鼓勵孩子們充分運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去嬉樂玩耍,以游戲、娛樂的兒童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所有相遇。嬉樂化的暢想能讓冰冷的世界重新溫暖起來,讓定式的思維重新靈動起來。我們發展兒童的暢想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一百種語言。
1.陌生化觀察,放飛一百種詩想
陌生化,是對常規常識的偏離,給予平常的事物一種不平常的氣氛,變常見為新異,傳遞鮮活的感受,創獲驚喜地發現。暢想,就是敞開思路,毫無拘束地盡情想象。陌生化暢想就是制造未知的新奇感覺,引發更自由、更神奇的想象。
螃蟹是一年級孩子所熟悉的小動物。他們因為熟悉就會對螃蟹有趣的地方視而不見。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重新找回新鮮的感覺,我就帶著他們進行陌生化觀察。我著重引導學生把螃蟹當作陌生的事物,當作是與其第一次見面。甚至忘記它原來的“身份”,恢復螃蟹這種熟悉的小動物在大自然中“未知的尊嚴”。然后展開童話式的暢想。我啟發學生去想“螃蟹有那么多特長,那么多精良的裝備,做什么工作最有趣、最合適?”這種陌生化的處理,使得熟悉的螃蟹得以“變形”與“轉身”,足以引發學生的自由暢想——“螃蟹適合當飯店里的廚師。可以用兩只大鉗子靈活地切菜,熟練地做刀削面。”“螃蟹應該去當理發師,它的兩把大剪子鋒利無比,三兩下,就能為顧客理出一個時尚的發型。”……讓學生不斷暢想:他們把螃蟹當作人類,讓嬉樂成為工作;螃蟹是螃蟹,螃蟹也不是螃蟹。暢想的空間被充分地推展而敞開。
2.多焦點切換,綻放兒童的一百種語言
在兒童暢想的過程中,角度一變,境界大開。正如林煥章在《童詩二十五講》所寫的那樣:“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去想,會有不同的結果。”要讓一年級孩子的暢想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絢麗,就需要引導他們不斷地變換觀察和思考的角度,用一雙單純、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
對于狗尾巴草,要讓一年級的學生再有新的詩意的發現似乎就很困難了。怎么辦?我嘗試著引導他們不斷地去變換身份,變換眼光,調整焦距,用一百種不同的方式去觀察,用一百種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我帶著一年級的孩子們在農場里的大片狗尾巴草叢中穿梭、追逐,努力從不同身份的人們的角度去觀賞狗尾巴草,去尋獲那如萬花筒般變幻、如彩虹般絢麗的一百種詩想。我首先為狗尾草“引薦”了一個朋友——酷似狗尾草穗子的毛毛蟲:“狗尾草和小黃狗在認親,毛毛蟲可著急了!這是為什么呢?能不能也用童話的方式來解釋?”這一點撥,立即就誕生了一首認親的小詩:“狗尾草,等一等,/狗尾草,別著急,/仔細看看我是誰?/我毛毛蟲才是你的親兄弟!”在此基礎上,我還想讓學生明白像生物學家那樣觀察,視點也是多焦距的,“你們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位生物學家,順著小貓的心理去觀察翠綠的狗尾草,會有什么奇特的發現呢?”視野一切換,詩語的泉眼就開始噴涌了——
奇怪,
盆里長出了綠色的魚兒;
奇怪,
盆里爬出了綠色的老鼠;
奇怪,
魚和老鼠不再怕我,
都大膽地和我握手。
一年級的孩子具有一種原始的單純。他們因葆有貼心而富有詩心,是本能的繆斯(希臘神話中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如果我們始終能夠激發兒童的繆斯情態,推動生活化的分享,讓童詩創寫成為兒童生命的表現與存在的重要方式,那么,我們就重造了一個詩經時代,就幫助孩子們重新回到了他們本該回到的詩經時代。
1.保持強烈指向,提升浸入化指數
詩經時代,詩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詩。詩天然地和人們的生活和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面對何種生命境遇,都能保持一種詩的虔誠、柔情與神秘。也就是說,詩的表達是每個人生活的第一反應。一年級的孩子,能否重回詩經時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們對于詩歌的指向意識是否強烈。認識到這一點,我就常常將孩子們的注意點引導到詩歌的表達上來。我的口頭禪就是:“說來聽聽,這里面有什么詩?”“有什么驚喜地發現?”在我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口頭禪:“我有一首詩!”“我今天又有了一首詩!”“這算是一首詩嗎?”漸漸地,詩的表達成為一年級孩子的第一關注,只要可能就在想詩、寫詩、說詩。我們班數學老師的孩子有強烈的詩歌指向。早上,他坐媽媽的摩托車去上學。可是這輛摩托車每次都無法直接采用電啟動,只有先按一下喇叭,才能實現啟動。于是,他眨眨眼睛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到了一首詩——‘摩托車很聽話,一按喇叭,它就飛快地跑起來’。”我們班還有一個小男孩也是成天地想著詩,上完了廁所還蹲在那兒琢磨寫詩的事兒。最后媽媽只好把他抱出來。就在這時候,他忽然來了靈感,大聲念道:“我蹲馬桶上不動,/就像長在田里的蘿卜。/媽媽用力,/把我拔起來。”
2.促進合作分享,提升愉悅化指數
創寫兒童詩是用來分享的。只有通過合作分享,才能更充分地體味到寫詩的無窮樂趣,進而讓寫詩成為一種自覺的生命活動。只有通過合作分享,才能感受到自己特別是他人詩作中的精妙之處,才能激發起更強烈的寫詩沖動與更奇美的“詩想”,在孩子們寫出了“螃蟹兒童詩”之后,我就鼓勵他們合作分享,相互傾聽,提升詩歌的溫度。
(1)在“童詩工作坊”中,以師生合作提升童詩的妙趣。也就是對那些較為平淡的想法進行轉化,讓童詩更有味道。例如,有個孩子寫了這樣的一首小詩:“螃蟹的背很有趣,圓圓的,大大的。它背著一個‘橢圓’。”伙伴們覺得“背著一個橢圓”比較有意思。我就啟發孩子們用音樂的眼光來觀察,學生就又發現了“架子鼓”;再啟發他們去找一找樂隊成員,他們就發現了“潮水”。最后,小詩人對詩歌做了修改,并取題為《敲鼓手》:“我的身子是一面鼓,走起來就是架子鼓。/潮水來了,我們一起演奏。/咚咚咚,/咚咚咚。”通過師生的合作修改,創獲了更有味道的詩。朗讀和傾聽這樣的童詩真正能夠成為一種享受。
(2)在“網絡大詩園”中,以生生合作提高童詩的人氣。一年級的孩子都比較情緒化,他們極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為了發揮相互關注的積極效應,我們可以利用校園網建設“童詩大花園”。有個學生根據“螃蟹是吹泡的高手”這個“詩想”,寫了一首詩:“螃蟹喜歡吹泡泡,從早吹到晚,練成了一位高手。”我指導他把小詩發到班級的“童詩大花園”里,再發動其他的孩子去閱讀這首詩,發表自己的評論。有的“小網友”剛提出螃蟹可能是在享受完美餐之后才吐泡泡的,馬上就有人貼出了小詩《刷牙》:“我的牙齒特別好,/吃飯特別香,/因為我特別講衛生,/吃完東西都刷牙。/噗噗噗,噗噗噗。”還有人認為螃蟹是在潛入水中后才吹泡泡的,隨即就有人寫出了《珍珠泉》:“螃蟹在水里吹泡泡,/泡泡排著隊伍往上跑,咕嘟咕嘟,/吹動了一河的珍珠。”還有同學想到螃蟹是在夏日雨后出來吹泡泡的,幾分鐘后就有了跟帖《彩虹》:“夏日的雨后,/螃蟹一邊散步一邊吹泡泡。/噗嚕噗嚕,噗嚕噗嚕,/泡泡一個接一個飛到藍天上,/成了七色的彩虹。”……一個晚上,這首小詩就“火”了。不僅吸引了全班同學的目光,還受到了本校乃至周邊學校小學生的關注。這是螃蟹的節日,這是童詩的狂歡。網絡的人氣越高,參與的人越多,就會有更多的孩子進入詩經時代。
3.推動高頻運用,提升儀式化指數
詩經時代,寫詩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要讓一年級的孩子進入詩經時代,就需要強化孩子們運用童詩進行表達的習慣,無論是自己創作的童詩,還是別人的作品,都要活化為自我生命的表現與存在方式,而且要做到能用就用。在這個方面,我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學生把所有的故事都要寫成詩發布出來。雨天,蝴蝶闖進了教室,我馬上讓孩子們用《闖進教室的蝴蝶》來表達對一個小生命的關切:“外面下著大雨,我們正在上課。一只蝴蝶闖了進來,飛到東,飛到西。請問你是不是進來躲雨的?”小伙伴們紛紛換牙了,有些羨慕,有些急切,小男孩用《愿望》來表達自己奇怪的愿望:“我的牙齒,掉下來吧!我希望你,快快地掉下來,像老奶奶那樣才好。因為別人該掉的牙齒都掉了,我的牙齒也不能落后呀!”數學課上,玩尺子被沒收了,必須幽默一把,獎勵他來把《尺子》:“上課了,老師講課了。正在玩的尺子,被沒收了。老師講完了,該做題目了。‘尺子還給你。’‘不用了,您留著玩吧。我這兒還有一把……’”放學后,校門前的路有些堵,在等待的時候,來一首詩《放學后的道路》:“放學了,熱鬧了;校門口,人真多。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滿了。”……如此童詩成為兒童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一年級的孩子永遠成為繆斯,一年級的所有日子都成為童詩的節日,一年級也就自然地成為詩經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