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金,吳新建,葉燕珠,汪阿戀
(福建教育學院化學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針對當前中小學教師培訓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控薄弱等突出問題,教育部于2013年5月6日印發了《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教師[2013]6號),提出了八條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要求實踐性課程應不少于教師培訓課程的50%。[1]作為專門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省級教師培訓機構,福建教育學院近年來對教師培訓實踐性課程形態及其操作流程、模式等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探索實踐了主題論壇式、案例研討式、實景教學式、對話研究式、課題研究式、課例研究式、成果交流式、技能展示式、同課二次異構式等多種不同的教師培訓實踐性課程形態,獲得了參訓教師的高度好評,并在省內部分區市、區縣教師培訓機構推廣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著重介紹福建教育學院化學學科探索實踐的同課二次異構式教師培訓實踐性課程形態,以期為省內外兄弟教師培訓機構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實施實踐性課程提供借鑒。
在日常的教師教研活動或教師培訓中,組織者經常采取“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同課異構”是指教研活動或教師培訓組織者組織兩位或多位教師執教同一課題內容,課后請執教教師先進行說課和教學反思,然后組織其他教師和專家對幾節課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評課議課,既指出優點,也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2][3]同課異構活動是一種很好的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形式,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我們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為執教教師或其他參加活動的教師提供教學行為改進的機會,或者教師教學行為改進不及時,導致同課異構的成果無法及時付諸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為了繼承同課異構活動的優點,彌補其沒有為執教教師或其他參加活動的教師提供教學行為改進的機會或教師教學行為改進不及時的缺點,在長期的教師培訓過程中我們探索實踐了“同課二次異構”實踐性課程形態。其具體操作流程參見圖1。

圖1 “同課二次異構”操作流程
在由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福建教育學院承辦的省級高中化學高級職稱教師培訓項目中,我們多次采用了“同課二次異構”實踐性課程形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以2015年福建省基礎教育萬名骨干教師(高中化學)省級培訓班為例做介紹和分析。2015年福建省基礎教育萬名骨干教師(高中化學)省級培訓班培訓對象為福建省高中化學骨干教師,培訓的主題為高中化學原理教學研究,人數為48人。為了促進參訓教師對高中原理內容的理解,提升其進行高中原理內容課堂教學的能力,我們組織了兩次同課異構活動。現以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溶液的酸堿性”同課二次異構活動為例做介紹。
本次同課二次異構,第一天的活動中執教者共兩位,一位為參訓教師A,一位為福州市教學名師B,授課地點在福州某重點中學C(一類省重點中學),授課對象為該重點中學平行班學生。第一次執教安排在活動第一天的上午,執教前兩位執教教師分別基于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溶液的酸堿性”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按照說課的一般程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說課。通過說課,其他參訓教師可以很好地領會和把握執教者的授課思路和設計意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聽課、評課和議課。
兩位執教者先后在兩個平行班進行授課,參訓教師A把授課的重點置于幫助學生理解pH和訓練學生進行pH計算,而教學名師B把授課的重點聚焦于幫助學生理解pH的價值及其應用,并引入了最新的測定溶液pH的物理和化學方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兩位執教者分別做了教學反思,其他參訓教師根據執教者的說課和授課,結合執教者的教學反思,認真反思兩節課是否很好地挖掘了“溶液的酸堿性”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執教者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否很好地處理了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是否展示出了執教者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是否體現出了執教者的教學智慧。
執教者教學反思結束后,全體參訓教師返回福建教育學院,并要求每位參訓教師利用中午時間撰寫簡短的評課議課意見和建議。活動第一天下午,由培訓班教學班主任組織,按照預先的安排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由8—10人組成)進行評課議課,時間為45分鐘。小組長要起到組織引領全體組員集思廣益的作用,讓每一位組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充分收集、整合組員評課議課的意見和建議。
各小組在小組長帶領下充分討論后,每個小組推薦一個代表在培訓班匯報本小組的評課議課意見和建議。小組代表們一致認為教學名師B的授課緊緊把握住了重點中學C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求知欲望強等特點,深入挖掘《溶液的酸堿性》一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幫助學生深入理解pH的價值及應用,有助于學優生的進階發展。同時,小組代表們也指出,對于二類校和三類校的學生,這樣的課是否適宜值得商榷。有小組代表指出,作為二類校和三類校的學生,應該像參訓教師A一樣去授課,更加關注溶液pH的計算,讓學生多加練習。
在小組代表發言后,我們邀請了國家化學課程標準研制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對兩節課進行點評,并就小組代表們的意見進行分析,幫助全體參訓教師進一步從課程標準的角度把握住《溶液的酸堿性》一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并深入思考如何根據生源情況盡最大的可能實現這些教育功能和價值。
通過小組研討和專家點評,各小組對《溶液的酸堿性》一課應該達到什么教學目標,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隨后,將六個小組中每兩個小組合并為一個大組。三個大組進一步研討,進行集體備課,每一大組推薦一位代表(其中一位為參訓教師A)于第二天上午再次執教這一課題內容,通過推薦的代表來“表達”大組成員對這一課題內容的理解和教學處理。
活動第二天上午,在培訓班教學班主任的主持下,三位參訓教師進行說課。教學班主任要求參訓教師重點圍繞自己的課與第一天上午聽的兩節課相比有什么優點和改進進行說課。三位參訓教師重點說明了自己的課與前面聽的兩節課設計上有什么異同,自己從前面兩節課中吸收了哪些優點,哪些地方做了改進。
三位參訓教師在重點中學C三個平行班分別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開設了三節觀摩研討課。其他參訓教師結合三位教師的說課對三節課進行認真觀摩、記錄、思考。
在以往的同課異構活動中,參加評課議課的教師們總是會對執教教師的課提出各種改進的意見或建議,然而這些意見或建議在教學中是否可行,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未知的。三位參訓教師在教學反思中重點反思了根據小組的改進意見和建議,集體備課完成的教學設計方案在教學中是否可行,是否能夠更好地實現該課題內容的教育功能和價值,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參訓教師A還進一步反思了相比第一次課,第二次課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教學效果帶來了什么變化。
第二天中午,再次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撰寫對上午三節課的評課議課意見和建議。下午,再次分小組進行評課議課。此次評課議課的重點在于將第一天的兩節課和第二天的三節課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深入研究通過第一天下午的小組評課議課、小組代表發言、學科教學專家評課和小組集體備課,三位參訓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得到了改進,是否充分吸收了第一天兩節課的優點,并借助集體研討的成果,使第二天的三節課在第一天兩節課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小組成員們還重點研討了參訓教師A的教學行為的改進以及改進所取得的成效。
各小組代表匯總小組的評課議課意見和建議,并在培訓班進行匯報。
邀請國家化學課程標準研制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對三位參訓教師的三節課進行深入點評,指出三位參訓教師教學行為的突出亮點,也提出教學行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學科教學專家站在課程標準的視角全面分析五節課的異同,并提出整合性的教學設計方案供參訓教師們參考。
為了最大程度地匯聚全體參訓教師的教學智慧,所有研討活動結束后,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都要撰寫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評課議課和反思文稿,并提交到福建基礎教育網虛擬網絡班級平臺,每一位參訓教師都可以在班級平臺上自由閱讀、評論其他參訓教師的文稿。還有一些參訓教師對這五節課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撰寫成論文,并向國內化學教育類期刊投稿,以期通過期刊平臺與全國同行分享同課二次異構的研究成果。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同課二次異構”是一種很有效的實踐性課程形態,能夠讓盡可能多的參訓教師自覺參與到培訓課程中,能夠充分地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動力和積極性,能夠對微觀的教學問題進行深入的研討。該實踐性課程形態目標指向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有助于參訓教師更好地理解具體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提升參訓教師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和教法的能力和意識。但是,將“同課二次異構”應用于教師培訓項目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從圖1可見,“同課二次異構”實踐性課程操作流程總共有14個步驟,但不是每一次的同課二次異構活動都需要完整的14個步驟。教師培訓項目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可以根據培訓時間的長短,結合培訓目標,對“同課二次異構”操作流程進行有效的整合與修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流程中,我們并沒有按照傳統的同課異構流程,先進行授課再進行說課和教學反思,而是說課前置。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于參訓教師可以更好地來觀摩和評價執教者是否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實施,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是否達成教學目標。
與傳統的同課異構不同,“同課二次異構”最大的特點在于聚焦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在長期的教師培訓實踐中,我們發現要克服以往教師培訓中存在的“聽了很激動,回去一動不動”的尷尬,就要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及時去幫助參訓教師將培訓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或所獲得的感悟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體現在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中,并以教師教學行為改進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促使參訓教師相信培訓對于日常教學是有幫助的,以進一步激發參訓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和動力。
“同課二次異構”活動中,第一次的同課異構需要有一位教學名師執教,以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通過名師的示范引領,使后續的研討、同課異構對參訓教師更具有啟發性。除了名師的示范引領外,還需要有學科教學專家的全程跟蹤指導和點評,在小組代表發言之后,學科教學專家要能夠對參訓教師的評課議課意見和建議起到總結、提升作用,幫助參訓教師更為深入地來評課議課。
在與中小學教師接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線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們對教學都有各自豐富的理解。如何發揮參訓教師作為培訓資源的積極作用是作為教師培訓組織者的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同課二次異構”活動中,我們通過組織小組評課議課、大組集體備課、參訓教師代表授課等活動,讓參訓教師之間有足夠的時間互相交流研討,同伴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實踐證明,同伴之間的互動對于教師培訓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同課二次異構”活動結束后,如何將全體參訓教師的教學智慧整理轉化為成果,以進一步改變全體參訓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們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在培訓班內部,我們主要通過要求每一位參訓教師撰寫評課議課和反思文稿上傳到福建基礎教育網虛擬網絡班級平臺來實現參訓教師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在培訓班外部,我們主要通過組織培訓班中積極性比較強的教師對同課二次異構中的幾節課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較分析,并針對這一課題內容提出整合性的教學設計方案,撰寫成文,向國內主流教育類期刊投稿,爭取通過期刊平臺與國內同行們分享“同課二次異構”的研究成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EB/OL].(2013-05-06)[2013-05-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05/151910.html.
[2]李慶社.對“同課異構”教研模式的實踐和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8):45-46.
[3]高翔,于青.教研重心前移,另類視角下的同課異構——基于互動性教學研究的實踐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