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簡介 】
趙文,湖南長沙人。200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區域經濟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的教學以及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研究工作。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員、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大城市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城市經濟學會理事。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世界貿易總值的40%經過空運并呈穩步增長態勢;臨空經濟區依托機場區位優勢,隨著航空物流業和知識經濟的迅速增長,已成為大型現代化機場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大型現代化機場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機場已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和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新機場選址在北京南部大興區,根據北京市“十二五”規劃,北京城南地區將規劃建設“新航城”,即以首都新機場為核心規劃建設新城,使之成為未來的洲際綜合型交通樞紐。
首都圈臨空經濟區與相鄰區域互動發展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暨實現北京與周鄰區域的均衡發展向來備受各界關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戰略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北京新機場選址北京南部,定位為綜合性超大型國際樞紐機場,這是首都南部及其鄰近區域空間再結構亦即實現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均衡發展的一個歷史契機。
第一,打造經濟增長新極點。北京新機場選址在京南大興區,初步規劃近期(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55平方公里,遠期(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80至90平方公里,近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2015年將達到8000萬人次。項目區位本身意味著政府主動在北京南城建立增長新 “極點”,以機場為核心的“新航城” ,未來要成為洲際綜合型交通樞紐,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高端臨空產業集聚。由此,南部臨空經濟區的打造不僅能帶動京南區域發展,與輻射范圍已達致整個京津冀區域的北京東北部首都國際機場一道,南北兩極共同增長的態勢將使首都大型航空樞紐輻射范圍更為廣闊,進一步提升首都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其四通八達的航線網絡將為首都圈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國際經驗表明,年旅客吞吐量大于3000萬的機場不僅影響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還將對本地區以外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刺激與航空運輸業相關服務的增長、帶動臨空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區域工業產值和地方稅收等。依據北京新機場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的規劃,不難推斷新機場除可拉動北京南部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外,還將對相鄰區域即環首都經濟圈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再造經濟區域新空間。臨空經濟作為機場航空樞紐與區域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將通過便捷地面交通即軸線建設縱深其腹地區域,這種空間轉化模式是新經濟崛起與最基本的經濟轉化的結果,世界上全球性航空樞紐均已經歷這樣的過程。按照規劃,首都圈所能輻射的京津冀地區將通過高鐵、輕軌、地鐵、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設施建設,建成半小時經濟圈,即環首都經濟圈內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時內通達北京城區;以此為基礎, 自北京新機場項目確址后,緊鄰新機場的河北廊坊市也在極力打造“臨空港經濟區” ,隨之河北省提出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并將“臨空港經濟區”上升到河北省戰略,規劃了廊坊到亦莊、大興到固安、通州到燕郊等三條城鐵軌道線與北京連接。首都臨空經濟區的這種軸帶式空間擴展,有利于軸線經濟帶上的諸多區縣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降低要素空間聯系成本,并使它們構建成為臨空經濟極化區域的梯度節點,促進地方區域的發展。
第三,推進首都圈區域城市化進程。與北京接壤的14個縣曾經被視為“環首都貧困帶”,主要基于所謂累積的因果效應:在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首都體制及其要素集聚經濟效益,使得相對發達的北京處于持續累積的加速增長中,導致區域間發展差異日益擴大。因此,臨空經濟發展的軸帶式空間擴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將有助于周鄰區域改善地方環境,擴大臨空產業聚集所需空間;同時土地利用模式的轉變,也有助于周邊市鎮加快城市化進程,解決貧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臨空經濟發展與首都圈經濟耦合的實現路徑
“首都圈”概念的出臺,隱含著我國區域治理已由行政區劃模式向經濟區劃思路的轉變。首都圈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依托大興具體區位的機場建設如何帶動北京南部區域和首都地方經濟發展?
首先,厘清臨空產業發展條件,以規劃促進首都圈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樞紐性機場作為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和運營往往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巨大。北京市及大興區均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扶持以北京新機場及其配套設施為依托的航空航天等三大新興產業;依大興產業現狀,其主導產業分別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汽車及交通設備產業等,這些產業總體上與臨空產業的關聯度不高;與大興空港接壤的河北廊坊、固安等地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也由來已久。臨空經濟起步主要依托于航空運輸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關聯產業的發展。因此,厘清北京新機場及周邊區域的空間資源,對京冀地區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商務配套等臨空產業條件進行差異比較,通過產業規劃以及相關產業配套規劃將首都圈內城市體系刻畫為臨空產業發展功能區,才能以分工和對接形式有效實現整個首都圈區域的經濟關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其次,創新城市群制度,確保區域協調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均強調今后將以城市組團集群方式處理好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以期獲得區域經濟更大規模效應來應對國際競爭。首都圈的形成無異于諸多等級規模不同的城市以行政區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鄰近,在首都圈地域范圍內關聯成一種全新地域空間組織形式。因此,圍繞首都圈區域的市場一體化,為避免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區域內各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陷入競合博弈中,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對產業結構、專門化組織、區際分工、資源利用在內的一系列市場和行政并舉的制度安排,才能夠約束和支配在謀求區域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各城市行為,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區域內部的有效配置,發揮首都圈應有的區域經濟影響和貢獻。
最后,組建專門管理機構,加強臨空經濟區與首都經濟圈的協調聯動。“首都圈”概念的出臺,隱含著我國區域治理已由行政區劃模式向經濟區劃思路的轉變。首都圈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依托大興具體區位的機場建設如何帶動北京南部區域和首都地方經濟發展?以北京南部臨空經濟區為極點如何輻射相鄰跨行政邊界的經濟腹地區域?這中間亟需解決區域合作中在行政管理上的“路徑依賴”及“路徑鎖定”等問題。為此,可考慮成立首都圈統一的高行政級別臨空經濟區專門管理機構,統籌負責臨空經濟區建設項目的開發與經濟運營;同時建立首都圈聯席會議制,以會議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協調和解決首都經濟圈建設各項重大問題。
依托大型機場巨大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圍繞航空樞紐設施,其周邊鄰近區域將發展成為一個由航空運輸服務關聯產業以及具有明顯航空樞紐指向的相關產業所組成的具有強大經濟實力和帶動力的區域實體空間。可以預見,北京新機場的建設將帶動新機場周邊區域的大力發展,是京津冀再次起飛的一次極好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