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其,劉琳琳,李 青,姜 玲
(1.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1;2.蚌埠醫學院藥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
2005
—2013年某三甲醫院血液系統損害相關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吳穎其1,劉琳琳1,李青2,姜玲1
(1.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安徽 合肥230001;2.蚌埠醫學院藥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 分析藥品不良反應(ADR)數據,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收集某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ADR報告表,采用回顧性分析。結果455例血液系統損害的ADR報告中,ADR表現主要為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癥,粒細胞減少;抗腫瘤藥危害最大;靜脈給藥引發的ADR最多。結論血液系統損害ADR較為嚴重且不易觀察,應用時應加強防范,避免或降低ADR的發生。
關鍵詞:血液系統損害;藥品不良反應;防范措施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醫改政策的不斷推進實施,看病就醫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發生藥品不良反應(ADR)的幾率和頻率也逐漸增高。血液系統的損害因隱匿、慢性、不易觀察到,如未及時發現可造成嚴重后果,而越發倍受關注[1]。本文通過對某三甲醫院455份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表的分析,以了解血液系統損害ADR發生的一般規律及基本特點,為臨床合理應用對血液系統有損害的藥物提供相關參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防范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收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庫中某三甲醫院2005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上報的ADR報告。1.2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通過Microsoft Excel表格篩選出血液系統損害的ADR報告表,統計、分析患者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既往史、家族史)、具體ADR情況(嚴重程度分布、ADR表現)、涉及藥品情況(品種分類、藥品分類、給藥途徑)等。
2結果
2.1數據呈報情況2005—2013年共呈報ADR報告表14 557份,其中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表455份占3.13%,涉及藥品數878例次,具體見表1。每年血液系統損害ADR表現排在前3位的主要是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
2.2患者基本情況
2.2.1年齡與性別將患者年齡分為9個年齡段[2]。男女比例為1.56 ∶1,51~60歲、61~70歲兩個年齡段的患者發生ADR最多,其中最小3歲,最大94歲,見表2。

表1 2005—2013年ADR報告表呈報情況

表2 血液系統損害ADR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
2.2.2既往史與家族史患者既往發生ADR的有44例(9.68%),家族ADR史的1例(0.22%)。
2.3具體ADR情況
2.3.1嚴重程度分布455份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中,嚴重的137例(30.11%),新的嚴重的5例(1.10%),見表3。

表3 血液系統損害ADR嚴重程度分布情況
2.3.2ADR表現血液系統損害ADR常見的表現有: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癥、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或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貧血等,見表4,涉及主要藥品有氟尿嘧啶注射液,注射用順鉑等。

表4 血液系統損害不良反應分布情況
注:有的血液系統損害ADR病例有多個表現,故總例數大于455例。
2.4涉及藥品情況
2.4.1品種分類將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表中涉及的藥品依據《新編藥物學》[3]的藥品分類方法進行分類統計。455例ADR共涉及10類藥品,116種藥物,由于部分ADR報告存在聯合用藥情況,因此,涉及藥品合計例次(878例次)大于報告數(455例)。具體藥品種類、藥物數及構成比見表5。

表5 血液系統損害ADR涉及藥品種類分布情況
2.4.2藥品分類445份ADR報告共涉及116種藥品,排在前10位的主要為抗腫瘤藥,前3位藥品分別為氟尿嘧啶注射液94例、注射用奧沙利鉑78例、順鉑注射液73例。
2.4.3給藥途徑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表涉及878例次藥物中靜脈給藥(包括靜脈滴注和靜脈注射)方式最多,達782例次(其中靜脈滴注683例次和靜脈注射99例次),所占比例為89.07%;其次為口服給藥68例次,占7.75%。
2.5職業分布情況455份血液系統損害ADR報告表中,醫生報告最多329例(72.31%),護士上報108例(23.73%),藥師18例(3.96%)。
3討論
血液系統損害ADR一般比較嚴重,其發生可能與很多因素有關,且比較隱匿、慢性,為了規避在應用對血液系統有損害的藥物引起ADR,應采取相關防范措施減少ADR的發生,促進藥物安全、有效、合理應用。
3.1定期血常規檢查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細胞前體的活性下降,因而會對含有人體中有絲分裂最活躍細胞的骨髓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4]。統計報告結果顯示,血液系統損害ADR表現最多的是骨髓抑制(267例,56.81%),超過血液系統損害的一半,其次是粒細胞缺乏癥(54例,11.49%)、粒細胞減少(46例,9.79%)。粒細胞減少在血液系統損害中也較為常見,一些藥物可干擾蛋白質合成,阻礙細胞復制,致使粒細胞減少,甚至缺乏[5]。血液系統損害較為隱匿,不易觀察,因此,當應用對血液系統有損害的藥物時,要定期進行血常規的檢查。
3.2重視重點藥物的使用抗腫瘤藥在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的細胞、組織也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損害,因而抗腫瘤藥物比一般藥物更容易引起不良反應,且程度嚴重[6]。445份ADR報告共涉及116種藥品,排在前10位的主要為抗腫瘤藥,共807例(91.91%),前3位藥品分別為氟尿嘧啶注射液、注射用奧沙利鉑、順鉑注射液。對于此類易引起血液系統損害ADR的藥物,在應用過程中應重點監護:奧沙利鉑切忌與其他藥物混合,應單獨輸液,混合液不裝入鋁制品中避免降解;奧沙利鉑輸注時,開始輸液時速度稍慢,以每分鐘20滴為宜,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心慌、胸悶、氣促、憋氣等過敏反應及皮膚情況,如出現過敏反應癥狀,立即停止使用奧沙利鉑[7];氟尿嘧啶代謝的起始酶和限速酶為二氫嘧啶脫氫酶,根據分泌時間,在夜間22:00至次日早晨10:00間給藥最佳,可降低毒副反應[8];抗腫瘤藥物應用過程中,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積極配合治療。
3.3選擇合理給藥途徑靜脈給藥是ADR的主要發生途徑,且多為靜脈滴注(683例次,77.79%),主要是由于這種方式避開了吸收屏障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故其不良反應較其他途徑迅速而強烈,同時注射液的pH、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均可能成為影響因素。目前,多數國家住院患者靜脈輸液比例占50%左右,而我國醫院高達80%以上,有些甚至超過90%,我國靜脈輸液在臨床上的使用顯著高于歐美國家[9]。因此,臨床醫師在選擇給藥方案時,應從患者的用藥安全角度出發,并遵循WHO提倡的“能夠口服的不肌注,能夠肌注的不靜脈”的用藥原則,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質、用藥史、盡量避免靜脈給藥,以避免或降低ADR的發生[10]。
3.4密切關注及早發現根據統計結果發現,患者從服藥后到出現血液系統損害一般在一個月內,主要集中在15 d內,發生時間各不相同。其中,骨髓抑制、粒細胞減少在服藥后1個月內均有可能發生,出現骨髓抑制的在服藥后第5天的最多;白細胞減少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服藥后10 d內;發生粒細胞缺乏的主要在服藥后20 d內;因此,在服用對血液系統有損害的藥物時在用藥后的1個月內都應該定期檢查患者血常規,以便及早發現血液系統方面的損害并采取相應措施。
3.5藥師主動參與從收集的ADR報告表職業分布來看,主要源于醫生(329例,72.31%)與護士(108例,23.73%),藥師上報的比例較低(18例,3.96%),藥師應積極主動參與臨床發生的ADR監測,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藥學監護,提供個體化給藥方案,協助醫護人員發現ADR并及時處理,最大程度減少危害,防范ADR再次發生[11-12],這也是積極探索臨床藥學工作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王建民 主編.現代血液病藥物治療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1-6.
[2]孫言才,劉斌,蘇丹,等.1224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年齡分布的分析評價[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4,23(1):29-34.
[3]陳新謙,金有豫,湯光 主編.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14.
[4]陶良.血液系統的藥品不良反應與藥物警戒[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1,20(3):148-151.
[5]陳顯德.腫瘤化療粒細胞減少42例的臨床探索[J].大家健康,2013,7(9):80-81.
[6]張浩,邢蓉,許健. 2011年蚌埠地區250例抗腫瘤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9):1527-1528.
[7]劉榮英,馬雙,陳靜. 靜脈滴注奧沙利鉑致嚴重過敏性休克一例[J].臨床內科雜志,2014,31(8):568.
[8]寧劍偉.奧沙利鉑聯合5- 氟尿嘧啶治療胃腸道腫瘤的臨床護理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4):148-149.
[9]劉雁,朱錦秀,余美玲,等.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72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事,2013,27(12):1333-1336.
[10] 劉照昌,張秋蓮.138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今日藥學,2013,23(1):52-55.
[11] 昝軍民.21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事,2015,29(7):759-764.
[12] 畢蔚,劉人春,畢淮. 臨床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7):273-274.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12.062
通信作者:姜玲,女,主任藥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醫院藥學,E-mail:ahslyyjl@126.com
(收稿日期:2015-10-08,修回日期:2015-10-20)
◇藥品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