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明 馮宗權 鄒勇根 盧申童
行氣活血法防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
劉偉明①馮宗權①鄒勇根①盧申童①
目的:探討行氣活血法防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40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行氣活血中藥湯劑治療。對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試驗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5.0%(10/20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0.0%(40/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氣活血法能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有效防治,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和應用價值。
行氣活血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下肢深靜脈血栓; 臨床效果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強刺激因素,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以及靜脈血流減慢,而上述3種因素均存在于關節置換的圍手術期。大部分深靜脈血栓形成特別是微血栓形成在臨床中并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如果沒有繼發致命性的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繼發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癥狀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出現,所以在關節置換的圍手術期,臨床醫師并不能有效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不能對其進行早期防治[1]。針對高危患者給予有效的預防性治療,讓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害有效減少,成為了當前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和重視的問題。臨床相關統計數據表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和人工全髖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發生致命性肺栓塞的患者大約為0.5%~2%,所以臨床中采用合理的方法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就顯得尤為關鍵。我院利用益氣活血法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防治,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400例,均無腦血栓病史。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根據《實用骨科學》,股骨頸骨折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診斷標準則根據《骨科常用診斷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評定。納入標準:因為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或者其他原因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無腦血栓病史;術前給予雙下肢彩超檢查,均無下肢血栓形成。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正在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3例,女77例;年齡54~67歲,平均(67.3±0.7)歲;術前檢查股骨頸骨折患者75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73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2例;半髖73例,全髖127例。試驗組患者中男114例,女86例;年齡51~76歲,平均(66.4±1.4)歲;術前檢查發現股骨頸骨折患者78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65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7例;半髖84例,全髖11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利用德國公司生產的Link生物型假體。術后給予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如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則應對血糖、血壓進行嚴格控制,術后1~2周患者應拄拐下地鍛煉。試驗組患者在以上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行氣活血中藥湯劑(本院協定處方骨一方)治療,湯劑的中藥組成成分包括木香、桃仁、紅花、三七、鹽杜仲、赤芍、牛膝、當歸尾、醋五靈脂,加水400 mL煎煮,取汁150 mL,之后加水200 mL煎煮,去除藥渣,取汁100 mL,將二煎混合,早晚各服用1次,1劑/d,內服2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2周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5.0%(10/200),低于對照組的20.0%(40/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0.2857,P<0.05)。
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生,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在骨科手術后并沒有給予預防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高達40%~60%。由此也表明了下肢關節手術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部分血栓形成脫落之后,會對肺動脈造成堵塞,進而導致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癥。臨床西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時常采用溶栓抗凝治療,但是該治療方法卻存在切口滲血、感染發生率增加以及治療費用高等缺點。在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臨床醫務工作者開始利用中醫學來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防治,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機制主要為凝血機制活化之后引起的靜脈血流淤滯、血液高凝狀態和靜脈內膜損傷。臨床研究發現圍手術期的相關因素都會讓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增加。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因為髖部手術創傷后血流速度減緩、血液黏度增加以及靜脈血管痙攣等導致的。老年患者是采用關節置換術治療的主要群體,常常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血液常常處在高凝狀態,另外因為術前患者下肢活動受到限制、術后因為麻醉、傷口疼痛導致患者下肢血液處于滯緩狀態,術前禁水、禁食、術中和術后體液丟失、失血、軟組織滲出、心輸出量降低等,都會增加血液黏稠度,最終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除此之外,輸血、麻醉,術中應用止血帶、暴力操作、不合理應用拉鉤、安裝假體、骨水泥熱聚合反應等都可能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
中醫學從氣血經絡理論方面進行分析,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歸屬到“血瘀”、“腫脹”、“脈痹”、“股腫”等范疇[2]。中醫認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主要為寒、濕、氣、血之邪失去平衡,對經脈造成阻滯、侵襲而最終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有學者認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基本病機是瘀血阻礙經絡;機體在受到創傷后,氣血虧虛、水濕停聚、絡傷血瘀等都是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臨床研究發現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患者需要臥床制動,進而引起血栓形成的機制,耗傷氣血,氣虛則引起推動無力,導致血行緩慢,瘀血阻礙經絡,流注下肢則腫。關節置換術患者因為手術創傷導致脈絡受到損傷,血溢脈外,離經之血聚集成瘀,氣血運行不順暢,血脈阻痹,津液停聚而成濕,濕瘀凝結則血瘀阻絡,氣滯阻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機[3]。臨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時則應堅持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原則。同時患者因為受到創傷,而且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氣血耗損,氣虛則引起推動無力,血行緩慢,水津外溢,瘀滯阻絡,下肢腫痛,濕聚流注。所以如果臨床中只是單一破瘀,則會引起血行更慢、氣陰耗損、血瘀更阻,從而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4]。中醫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防治主要是從瘀血阻絡著手,治療以化瘀通絡、行氣活血為主,必要時給予利濕和補陰之品,讓脈道通利,氣血順暢[5]。
本研究中采用行氣活血中藥湯劑治療,藥方中的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紅花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和健脾的作用[6-11];三七具有消腫定痛、散瘀止血的作用;鹽杜仲具有以補肝腎的作用;赤芍具有散瘀止痛、清熱涼血的作用;牛膝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當歸尾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醋五靈脂具有炒炭止血、活血散瘀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活血、行氣散瘀的作用。結果經過2周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相關臨床研究報道結果一致[12-16]。
總之,行氣活血法能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有效防治,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和應用價值。
[1] 郭飛,孫宗進,劉軍,等.前外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2):116-118.
[2] 張開寶,劉日新,胡煥嬋,等.綜合方法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J].海南醫學,2014,25(22):3319-3321.
[3] 李志友.中西藥預防人工髖關節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3):61-63.
[4] 趙利民.中西藥物預防人工髖關節假體置換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22):4130-4136.
[5] 劉茜,陳艷勤.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5(1):377-378.
[6] 趙艷麗,張丹妹,張衛平,等.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6):1822-1824.
[7] 林鎮榮,周翠梅,吳杰,等.CRP及D-二聚體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后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意義[J].河北醫學,2014,20(6):884-887.
[8] 梁剛,李杰,張志強,等.Wagner SL翻修型股骨柄在人工髖關節翻修術中的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4,20(1):17-21.
[9] 姜香云,吳佳倩,張亞珥,等.醫護一體化管理降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5):550-552.
[10] 張桂霞.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8):86-87.
[11] 張輝,馮國英,王心寬,等.陶瓷-陶瓷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及臨床體會[J].中國醫刊 ,2014,49(7):73-74.
[12] 王明輝.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4,16(7):898-899.
[13] 宋莉,吳秋萍,李萍,等.循證護理預防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8):2484,2499.
[14] 何龍,陳秀民,王在斌,等.補陽還五湯預防高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2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4):49-50.
[15] 宋肖舟,陳位,鄭杰,等.高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藥物預防的比較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3):356-358.
[16] 沈翠華,葉春萍,陳盈盈,等.追蹤方法學用于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J].護理學雜志,2015,30(4):17-2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Preven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LIU Wei-ming, FENG Zong-quan, ZOU Yong-ge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09-1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prevent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arthroplasty. Method: 400 cases of hip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0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200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decoction treatmen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5.0% (10/200),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0% (40/2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can for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ith good clin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Hip arthroplasty; Deep vein thrombosis; Clinical effect
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6
2015-08-12) (本文編輯:蔡元元)
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課題項目(2013-08-02-014)
①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市中醫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劉偉明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Foshan Hospital of TCM,Foshan 528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