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素定,王小麗,劉桂娟,徐金梅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4)
高職校本課程基本救護技術教學實施
費素定,王小麗,劉桂娟,徐金梅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4)
目的 探討高職基本救護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開設基本救護技術校本課程,進行常用急救技術培訓。根據調研結果確立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靈活應用理實一體、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化評價,注重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結果 4年來,學生操作考核成績均在80分以上,熟練掌握急救技能,綜合考核合格率在98%以上;教師教學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結論 基本救護技術校本課程教學是學生掌握常用急救技術的有效途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能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
基本救護技術;校本課程;教學評價
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突然發病或遇到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始終存在。正確及時有效的現場急救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1]。 意外發生的防范及救護是維持生命的有效措施。“急救從現場開始”的觀念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學習急救技能,提高急救現場自救、互救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公眾的急救水平也成為衡量城市生活水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2]。我校是一所衛生類高職院校,自2010年起學校在護理專業已有急重癥護理課程基礎上開設基本救護技術校本課程,對所有專業學生開展以心肺復蘇術(CPR)及創傷急救為主的院前急救知識普及教育?,F匯報如下。
學院共設有護理、助產、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口腔醫學技術、衛生信息管理、家政服務等16個專業,基本形成了與衛生技術和健康服務行業人才需求相適應的相關醫學類、護理類和健康服務類專業體系。在學生入校的第一學期開設基本救護技術校本課程,進行院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同時,將該課程列入學生公共素質平臺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參加該課程的學習,綜合評定合格者獲得相應學分。
(1)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課程組對院前急癥和常見意外傷害發生情況進行廣泛調研,邀請急救中心、醫院急診科、紅十字會專家、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兼職教師以研討會、小組討論等方式,確立課程的知識、技能與素質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珍愛生命的責任意識,形成“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訓練學生面對突發意外事件或急危重癥病人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沉著應對、冷靜思考的能力;樹立先進救護理念,掌握救護知識、基本救護技能 ,能在現場實施及時、先進、有效的初步救護(自救和互救),防止意外傷害事件發生 。
(2)課程教學內容的確立。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以心肺復蘇、創傷急救為主的授課內容,重點為院前現場的應急處理,強調教學內容“必需、夠用”,突出實踐性、實用性。確立對應教學內容訓練要求,進行教學設計?;揪茸o技術內容、要求與教學設計見表1。

表1 基本救護技術內容、要求與教學設計
我院為衛生類高職院校,各專業招收的學生為第三批錄取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和中專升高職學生,學生個體差異大,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由于第一學期未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從而增加了教學難度。教學中靈活運用PBL、CBS、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啟發引導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充分應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理實一體教學、情景模擬實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多媒體教學。理論課與理實一體授課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所有內容都通過PowerPoint軟件編排,配以豐富的圖片、圖形、視頻、操作錄像等在課堂上演示。例如,講解異物梗阻時,以大家熟悉的《人在囧途》電影片段一老年婦女被棗核梗阻場景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高職生知識層次高、理解力與求知欲強的特點,對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臨床實例或社會重大事件進行擴充。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應用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先導,把學習內容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2)理實一體教學。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理論學習結束后再進行實訓),淡化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界線,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做中學、學中做。課程總學時為2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學時,理實一體教學18學時。例如,心肺復蘇術的大班理論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只能對心肺復蘇術有大概了解;而單純實踐操作,一些重要知識點學生也難以掌握。因此,在講解這一內容時,把100人的大班分成50人的小班,在實訓中心的多媒體示教室上課,教師一邊應用多媒體課件講解,一邊在多功能心肺復蘇模擬人上示教,最后,留下一些時間讓學生回示。課后組織學生觀看操作錄像,之后再進行操作練習和考核,確保每名學生掌握徒手心肺復蘇術。
(3)情景模擬實訓。情景模擬是指通過設置一種逼真的工作場景或管理系統,由被訓練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個或一系列任務,從中鍛煉、考察其某方面的能力和水平[3],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4]。針對基本救護技術課程教學現狀,把情景模擬實訓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急救意識和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徑與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師示教—學生練習—考核”醫學實訓教學模式,采用心肺復蘇模擬人、創傷模塊、視頻急救場景等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的模擬現場急救情景教學,完成仿真實訓和考核,有效提高學生的急救意識與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4)網絡教學。建立本課程網站,上傳課程同步錄像、多媒體課件、講稿、習題集、實訓室開放情況表、實訓操作評分標準、課程標準,方便學生課后有重點地復習,并可進行師生在線互動。
(1)建立多元學習評價機制。采用理論筆試及實踐能力考核兩種形式,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職業素質和較強的急救能力。實踐能力考核由單項操作、情景模擬考核、小組考核等組成,在考核知識技能的同時,考查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2)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以整群抽樣法從各年級抽取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共抽取8個班400名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對授課內容、教學方法、授課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每個問題都有4個備選答案,以單選作答。經調查者解釋后學生當場填寫,當場收回問卷。
(3)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由學校組織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時,不定期開展同行聽課、督導聽課,全面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我校任課教師均參加過各級紅十字會開展的師資培訓,每3年復訓一次;作為紅十字會成員,對本地市民進行救護知識培訓;進行AHA(美國心臟協會)BLS(基礎生命支持)和ACLS(高級生命支持)課程學習。除學習急救新知識與技能外,還學習以視頻為導入、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等。課程組注重集體備課,組織教師對急救新知識與技能、教學技巧進行交流學習。鼓勵教師參加各級紅十字會、省以及國家級教學比賽,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1)經過4年的基本救護技術課程建設,全體學生心肺復蘇和創傷急救操作成績均在80分以上,較熟練地掌握了兩項基本急救技能,綜合考核合格率達98%以上。學生綜合成績逐年提高,平均成績為:2010級76.6分,2011級78.9分,2012級82.3分,2013級85.3分,2014級86.3分。理論和操作皆合格者獲得寧波市紅十字會救護員證書,98%以上的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拿到了救護員證書。學生學習基本救護技術后,能學以致用、救死扶傷。2010級口腔1班一名學生實習期間應用急救技術成功救助杭州一名心臟病突發的病人,受到一致好評。
(2)2010—2014級共400份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5%以上的學生認為授課內容、授課難度適中,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較高,對課程教學總體滿意度較高(見表2)。

表2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3)2010—2014年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評價均分為92.7分。校內督導和校內外專家認為本課程特色鮮明、形式新穎、內容精、實踐性強;教學實訓設備齊全,方法先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高,符合高職人才培養要求?;揪茸o技術課程于2010年9月被確立為首批校本課程。通過4年的建設,該課程被確定為寧波市數字圖書館首批高校網絡課程。在寧波市紅十字會救護師資技能大賽中我校一名教師獲一等獎 兩名教師獲二等獎在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一名教師獲二等獎,2013年和2014年各一名教師獲浙江省高等學校微課教學作品一等獎、高職微課比賽一等獎。
學習急救技術,提高急救現場自救互救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除醫學生外,我國主要對警察、消防隊員、游泳教練、機動車駕駛員、導游等特殊群體進行急救技術培訓,由紅十字會或急救中心組織培訓。公眾接受急救技術培訓的機會較少,同時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遠遠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5]。大學生接受急救知識與技術培訓,能促使其掌握急救知識與技能,降低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發生率,提高學生應對和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并且,有益于豐富校園文化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作為流動群體,還可形成廣泛的急救知識傳播載體[6],并成為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
針對高職生特點,精選教學內容,以多媒體教學為基礎的理實一體、情景模擬實訓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全面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把基本理論的掌握真正融合于實踐技能培養中,實現了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學習相關課程,其自身教學能力也有了明顯提升。
我國公眾急救培訓起步較晚,現場急救培訓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公眾需求,雖然各地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培訓力度,但急救知識的普及率仍然較低。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疾病譜改變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公眾對急救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公眾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傳統的面對面的知識和技能傳授方式已面臨挑戰,以多種途徑有效傳播急救知識,促進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勢在必行。網絡教學在其他領域已實施多年,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對于工作忙碌、喜歡從網絡獲取信息的年輕人而言,網絡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將網絡教學引入院前急救培訓,使學生在線進行急救知識技能的學習,不僅能擴大院前急救學習人群,還能滿足當代人們自主、高效、快捷的學習需求,提高急救培訓效率。
[1]Zaritsky A,Morley P.200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The evidence evaluation process for the 2005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05(112):128-130.
[2]李宗浩,金輝,論心肺復蘇的創立[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7,2(1):3.
[3]李何玲,胡寧娜,冉俐.運用情景模擬訓練提高護士溝通能力的實踐及效果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44-45.
[4]陳小娟,江桂素,鄭秀先.情景模擬教育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56-57.
[5]田豐,劉長軍,張彥軍,等.虛擬現實技術與實尺模擬人在創傷急救訓練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設備,2005,26(7):28.
[6]張維平,張允平.對高校急救健康促進模式的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2):151.
G424.2
B
1671-1246(2015)15-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