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勇
(南京市玄武湖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09)
玄武湖景區景觀改造探析
韋 勇
(南京市玄武湖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09)
對玄武湖景區景觀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景觀改造、提升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圍繞玄武湖景區的功能定位,遵循生態性、以人為本、效益協調等原則,從新建六朝文化特色景點、調整改造園區道路景觀、改造游覽游樂景觀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景觀格局設置,旨在優化景區形象,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景區品質,為游客提供一個更為開闊的集觀光、文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景觀空間。
玄武湖;景觀;改造
關于玄武湖的成因大致分為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是長江古河道“牛軛”彎道經過洪水長時間的沖刷而形成的“牛軛湖”。其二,認為是大約在100萬年前,由于地殼的運動而形成的構造湖。地質學家通過對湖底的地質構造及沉積巖研究發現,湖盆特性均與周邊長江的河床不吻合。因此,學術研究者大都比較傾向于認為玄武湖的成因是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構造湖。玄武湖最早為一沼澤濕地,湖水來自鐘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之后南朝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形成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園林雛形。清末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 為了增加游覽景點,決定新辟城門通向玄武湖,辟建豐潤門(今玄武門)。自此,玄武湖已成為近代意義上的公園。
南京玄武湖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中、古城墻外、紫金山腳下,是國家級風景區鐘山風景區主要組成部分、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 巍峨的明城墻、秀美的九華山、古色古香的雞鳴寺環抱在右。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環洲、櫻洲、菱洲、梁洲、翠洲),五洲之間堤、橋相通,渾然一體,便于游覽。五洲各有特色,“環洲煙柳”、“梁州秋菊”、“櫻洲花海”、“菱洲山嵐”、“翠洲云樹”五洲景色各具特色。
2.1 景觀提升優勢分析
結合玄武湖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獨特的地理條件,在景觀改造提升方面存在以下優勢。
(1)以古都南京為依托,發掘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塑造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景觀。
(2)政府在景區的規劃和改造中,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
(3)湖景優美,湖岸線豐富,用地條件優越,便于景觀建設。
(4)具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建設和改造具有較好的基礎。
2.2 景觀現狀不足分析
(1)文化遺產景觀保護和具體展現措施相對較弱。
(2)綠地景觀破壞嚴重,尤其是臨近園路的草坪被踩踏現象嚴重。
(3)大尺度的景觀環境缺乏層次感和空間感。
(4)園林景觀缺乏統一規劃與建設。
(5)景區的親水空間不夠,水景觀豐富度缺乏。
過去,玄武湖的定位主要是單純的城市公園。玄武湖景區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游客和市民提供旅游觀光和休閑等功能。景區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具有較高的景觀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結合目前玄武湖的現狀,在新的功能定位上,以獨特的歷史文化為核心,著重強調玄武湖的文化、游憩及其時空布局功能,協調好文化、景觀、游憩的三元關系以及傳統文化在景觀中的物化。
進行歷史文化景觀發展策劃與規劃,應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按照規劃所確定的目標,采取科學有效措施,保護和利用好景區的風景名勝資源。改造要遵循以下原則。
(1)生態性原則。有學者認為,城市設計缺乏生態價值理念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以往城市建設深受“經濟理性”和“發展優先”思想和觀念左右。景區景觀的規劃與建設首先要尊重自然,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景觀提升與生態保護、景點開發與景觀環境保護的關系。
(2)以人為本原則。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應從人的所需、所用出發,進行綜合的藝術和審美思考,為人們提供盡可能多的親水駁岸、親水廊道等親水空間。
(3)效益協調原則。隨著景區免費開放,景區的管養成本不斷增加。因此,在景觀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效益。
(4)因地制宜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充分利用鄉土植物和現有地形條件,營造地域特色景觀。
5.1 新建和改造文化景點
結合六朝等歷史文化和歷史典故,建設玄圃、閱武臺、后湖印月、郭璞紀念館等一批歷史文化景點。另外,也對一些現有的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修繕或改造。如改造覽勝樓、友誼廳、聞雞亭等歷史文化建筑,實施湖神廟與黃冊庫相貫通。武廟閘位于玄武湖解放門附近,始建于明朝,目前仍承擔著對秦淮河等城市水道水位的控制和沖洗工作。武廟閘展示館近年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展館面積近60 m2,主要陳列武廟閘的簡介及舊照,館內的展板主要是介紹這座古閘的有關歷史傳說。玄武湖充分利用六朝文化品牌的文化背景,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升旅游市場經濟的競爭力。
5.2 改造盆景園等重點景點
金陵盆景園的前身為玄武湖盆景園,始建于1979年,位于玄武湖梁洲,占地面積4 500 m2,曾多次舉辦省、市及全國的花卉盆景等展覽活動。此次改造將面積擴大了近3倍,新建的金陵盆景園總占地面積12 380 m2,園區由室內展館、室外展區、水上展區、服務區四大區域組成,整個園區與周邊山水相融合,園中由假山流水、觀景亭墻、古典庭院以及主題盆景綠地等組成的園林景觀步移景異,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其中,室內館展出面積1 643 m2,成為觀賞金陵盆景的主要場所。常年展出五針松、黑松、刺柏、三角楓、雀梅、澳洲杉等盆景品種,其中最具有年代的盆景約150年。
5.3 調整改造園路
路面景觀構成了道路景觀平面上的主要內容,是行人步入景區觀賞的重要視覺因素。因景設路,因游設路。依據公園的地貌特點、景觀功能、游客容量和游客年齡特點及人性化要求等,規劃園路尺度和密度,進行園路選址和形式設計,構造路隨景轉,景因路活的園路布局。景區道路景觀主要從道路綠化、道路鋪裝、文化屬性等因素著手規劃和改造。尤其是步行道路面、廣場等鋪砌的質感、色彩、圖案都是道路景觀的主要考慮因素,另外道路時代特色和歷史文化景觀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考慮到景區面積大、作業車輛和游覽車輛多,因此,主干道基本為瀝青路面。
5.4 改造游覽游樂景觀
玄武湖原兒童樂園改造工程是景區重點工程之一,景區對玄武湖原兒童樂園進行綠化景觀改造,因地制宜建設步道及配套設施。栽植了桂花、玉蘭、垂絲海棠、高大喬木、灌木等,形成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景觀。為游客和市民又增加了一處良好的休憩和娛樂活動空間。在蒲仙島位置,新建游樂項目10多項。
5.5 拆改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建筑和景點
對現狀不符合規劃要求和有礙資源保護的建筑和設施,實施搬遷、拆除,將其用地恢復為景觀或生態用地。通過對玄武湖環境綜合整治,拆除的建筑及景點有珍膳舫、水上高爾夫、櫻洲舞臺、環洲釣魚臺、環洲水榭、爬行館、鳥類生態園、二龍戲珠等。拆除的景點,大都恢復為草坪或植被。對玄武湖五洲改造的一大變化,是原先分散在環洲、梁州等上面的5處游樂場被全部拆除,拓展出更多生態氧吧的空間,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與自然植被緊密接觸以及鍛煉和休閑的活動場所。
5.6 保護和豐富植物景觀
玄武湖自建園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一些古樹名木,如紫薇、廣玉蘭、銀杏、雪松等古樹和名木。一顆古樹、名木就是一段歷史見證,為了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公園對古樹名木進行加固保護和掛牌說明。另外,在保留和保護原有植被資源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植被的品種。特別在近幾年景區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在內湖和沿湖駁岸栽植了大量的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濕地植物,如荷花、蘆葦、菖蒲、鳶尾等,充分開發了水面和島嶼的空間聯系,形成精致的另一視覺空間。
玄武湖景區通過玄武湖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含五洲環境綜合整治)、三期工程及玄武湖東岸地區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系列的工程改造和建設,既提升了景區文化品質和水平,重塑了景區形象,又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空間。
[1]杭 程,李 莎.六朝時期南京玄武湖及周邊皇家園林的歷史演變[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7(10):39~41.
[2]秦紅嶺.環境價值觀:一種重要的城市規劃價值觀[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 (2):15~19.
[3]吳苑玲.城市公園中園路的規劃設計探討[J].城市建設與商業網點,2009(23):9~11.
[4]蔡立力.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打造北京的第三空間[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5]李路平.圍繞世界遺產價值體現的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以麥積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5).
[6]童 琥.湖北鄂州洋瀾湖風景區實施節約型綠化的措施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5(9).
2015-11-08
韋 勇,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研究及實踐工作。
X32
A
1674-9944(2015)12-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