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良
(江南大學 人 文學院,江蘇 無 錫214122)
“90后”作為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群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最主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又是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那么這樣一個群體的素質的發展就值得倍加關注。對于這個群體的素質可以參考一個比較科學的概念來分析——素質生態。
“90后”大學生素質生態是指“90后”大學生基于個人的背景因素,包括個人特性、入學前的準備、性別以及民族因素,通過主動地塑造大學人際環境影響大學和社會環境,并且在此環境中獲取個人發展的可能性的主體性品質。“90后”大學生素質生態的形成與“90后”大學生的先天稟賦密切相關,最終形成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大學教育實踐的過程中[1]。基于素質生態的概念,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經過大量的數據采集、統計和分析,獲得的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群體個性化素質差異顯著。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水平和實踐程度差異也非常明顯,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生涯規劃認識已經成為他們迫切的內部需求。
“讀書無用論”、“大學無用論”等一些關于大學生的負面的社會評論也并非空穴來風,伴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慢慢引起社會的關注,所以最早誕生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也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例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有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和任務。非常明確的詮釋了教育的戰略目標和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擔任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也有明確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2]。
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趨向高速發展,現代化、信息化進程已經被普遍認可。那么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高校需要承擔較重的傳統知識的傳授任務,所以生涯規劃教育實現需要慢慢的調整和不斷加強,難以迅速提高大學生整體的生涯規劃能力。但是面對發展迅速的現代化社會,大學生就業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需要應對更多的職場變化因素,所以若沒有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將難以找到準確的職場定位和目標,也就難以在崗位上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
面對更高的社會要求和更多社會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經著實成為“90后”大學生必須面對的客觀需求。
大學生雖然是一個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群體,但是對自我認知還普遍存在不準確的現象。首先,由于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決定了大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自我工作能力的認知和對崗位要求的認知都相對較弱,故而難以將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的轉型設計在生涯規劃中。另外,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專業之初,對于相關專業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在選擇專業之后對自己所學專業不一定感興趣,但是又不具備轉專業的條件,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就陷入迷茫中,難以在專業內取得理想成績。從而,在生涯規劃時對自我認知也就比較困惑,難以做出合理的生涯規劃。
大學開學報到時,父母陪同辦理入學手續或者父母代為辦理入學手續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這只是現在大學生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縮影,反應出的問題就是他們有太多的事情是由父母代勞的,從而他們就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依賴父母為其作決定,依賴家人為其處理事務,依賴他人為其解決困難等等。由于這樣長期養成的依賴性,就讓他們在面對抉擇時難以做出合理的判斷。
“90后”一代出生在一個整體社會生活水平較高的時代,他們從小享受比較好的生活條件,又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太多的寵愛,所以難免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過多的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多的考慮是否有利于個人的發展、是否能有理想的職位、是否可以獲得較高的個人收入等因素。而對于社會的需求,工作的性質、職位的要求等方面關注度低,了解少,對職業沒有合理的認識。
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由于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表現出情緒的極端性,面對現實處境,缺乏應有的冷靜、自控等品質,表現不安,最常見的就是焦慮、急躁和抑郁[3]。而這些情緒的出現必將造成其自我和環境認知的不足,難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斷,那么也就難以設計合理的生涯規劃。
對于大學生來說,整個大學生活都涉及職業生涯的選擇問題,生涯選擇是一系列階段所構成的。而不是一個定點[4]。
4.1.1 培養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沒有興趣,那么學校做再多的努力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產生了較高的興趣,那么就可以主動的,快速的掌握生涯規劃的要領,從而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所以要提高“90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必須從其感興趣的方向入手,用符合這個群體心理的方式去促進他們提高生涯規劃的意識。例如在教育過程中引入一些名人效應,熱點話題,新的溝通渠道等在這個年輕群體中比較流行的元素,以提高他們對于生涯規劃的興趣,從而奠定一個良好學習基礎。
4.1.2 樹立正確觀念
就業過程中,學生選擇單位,單位也在選擇學生,只有在雙方都達到預期值時,才能完成較為理想的就業。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時,既要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目標,也要客觀深入的了解單位的需求和期望。另外,面對復雜的環境,就業難以一蹴而就,那么就需要既要做好預定的規劃,也要做好隨時應變的準備,在不斷的探索中,才能將生涯規劃逐步完善。
4.1.3 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
在專業課程學習之外,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保持積極的心態,增強自信,客觀的認識自我,培養創新精神,正確面對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從而可以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從容面對壓力,順利融入團隊,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
4.2.1 建立科學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牽扯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所以難以通過幾門課程或者某個時間段的就業教育來完成,需要根據學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以及生理、心理的特點適時的引導其了解就業壓力,認識專業發展以及相關職業情況,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和理論支持和能力訓練。
4.2.2 加強教育隊伍建設
雖然高校已經對職業生涯規劃越來越重視,并在逐步完善這項工作的教育隊伍,但還需要不斷完善。首先需要負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老師具有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要對就業的形勢有很好的把握。另外,職業生涯規劃牽涉到的不僅僅是學校的內容,還有更多的職業工作的內容,所以在教育隊伍中不能僅僅有校內的老師,也要有校外的老師,例如已經就業的優秀畢業生等共同參與到這支教育隊伍中來,才能為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導。
4.2.3 注意技能的培養
在經過前期的大量積累和準備之后,實際的考核、面試中的表現就成為了就業能否成功的關鍵,所以各項技能的應用非常重要。
(1)自薦材料的設計。自薦方式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最基本的方式[5]。自薦材料是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溝通的第一份有效資料,能否成功獲得單位的認可,進而獲得進一步發展機會非常重要,所以自薦材料的設計不容忽視。
(2)獲取就業信息。任何策略的制定都需要足夠的信息支持,所以在就業環節,獲取大量有效的就業信息是合理策略的制定和執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制定合理的生涯規劃的前提,否則一切的規劃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3)學習禮儀,掌握技巧。在就業過程中免不了面試環節。面試是雙方第一次真實的人與人的交流,在雙方互相了解信息的同時,各種氣質、著裝、禮儀等非直接語言表達的信息也在快速的傳遞。一個氣質良好,舉止得體,禮貌大方的畢業生形象必然會給面試增色不少。
4.2.4 強調發揮主體的能動性
高校為生涯規劃課程做了足夠充分的準備,但是說到底來學習和執行生涯規劃的主體還是學生自己。沒有主體的主動參與,只是被動的傳授和學習那么必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正如前面所強調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樣,主體的能動性至關重要,必須積極的鼓勵、促進學生主體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才能將生涯規劃有效的落到實處。
學習的反饋不僅僅是要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更是要促進學生將生涯規劃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應用。較為偏重理論操作的“個人職業性格測量”、“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等考核難以形成有效的反饋,對學生能否合理的應用相關知識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斷。可以在這些考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職業需求市場調查,實習實踐心得報告等反饋方式。另外,可以從大學生能否主動有效地“參與專業性教學和社會性活動”、“促進與教師或同學朋輩的互動”等方面來反饋和評估。這是一種教育性評估,它包含前瞻性評估、目標和標準、自我評估和反饋四個要素,目的是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學習[6]。
總之,“90后”大學生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群體,做好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無論是從其自身內部需求還是社會的客觀需求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工作。高校面對這樣個性差異顯著的群體,全面提高生涯規劃的質量,還需要不斷地提高、完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合理完成個人生涯規劃,有效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1]黃 艷,田輝玉.中國“90后”大學生素質生態評價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5).
[2]鄧 周.淺析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影響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15).
[3]李 萍.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瓶頸及輔導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230.
[4]林清文.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5]蔣建榮,詹啟生.大學生生涯規劃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6]張巧念.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實現[J].江蘇高教,2013(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