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在用練筆強化對古詩詞的感悟與運用中出現了“卡殼”現象,基于此本文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古詩詞;有效分層;立體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教學明確規定不應只停留在“讀讀背背”的淺顯要求上?!缎抡n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讀讀背背”是必需的,但不應僅停留在這里,還應引導學生去品味去感悟,直至能運用,也就是對古詩詞有一個立體的認識。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并不是很順利地達成了預定教學目標,也經歷了困惑、思考、漸入佳境的摸索過程。
【困惑再現】
教授八年級課外古詩詞劉楨的《贈從弟》(其二)時,兩堂課下來,在誦讀學習上,基本沒什么問題,但在最后用練筆強化對古詩詞的感悟與運用中卻“卡了殼”。雖然我再三引導學生調動現代漢語詞匯和生活體驗來立體地理解、欣賞古詩。但在交上來的練筆中,極少有“佳作”。大都不知所云,甚至寥寥數字。問題在哪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反思診斷】
經過與學生的交流,與同事交流,結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我漸漸“號準了脈”。1.對學情把握不到位。農村初中受各方面條件限制,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若教學目標“一刀切”,自然會使大多數學生陷入迷茫。2.對古詩詞立體化教學的方式和意義未體現。古詩詞往往短小精悍,但語言、寫法、思想內涵一樣不缺,不同題材的古詩詞也提供了不同的寫景、敘事、說理的感悟角度。教師沒有在課前或課上充分說明古詩詞立體化教學的方式和意義。3.教師引導缺乏具體策略。教師只是在宏觀上提出教學要求,大部分學生由于自身基礎所限,領悟不足。
【重構與升華】
課下,我重新整理思路,調整學案。1.對全班同學進行摸底分層。根據平時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了解,將全班學生按A、B、C三層進行分層。A層學生為語文學習能力較強,書面表達優秀,接受能力強并能舉一反三的學生。B層學生為語文學習能力一般,表達較好,接受能力尚可的學生。C類學生歸為“潛質生”,學習較有困難,但經降低難度,耐心指導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2.調動積累,闡明古詩詞如何立體理解的方式和意義。在課上調動學生已學古詩詞積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練筆的方式加以感悟與運用。3.針對不能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策略。教師對每一層次學生都制定相應的任務要求和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B類、C類學生可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而A類學生只需按A類要求繼續訓練,更趨完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當下的學習現狀,找準自己的定位,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努力達成目標。這實際上符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課堂重構實踐后,再次收上來學生的練筆作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F將古詩詞立體化教學幾點策略升華小結如下:
1.積累詞句,直化法?!爸被?,即直接化為現代文,保留古詩詞中至今仍沿用的詞句,其余結合注釋及教師講解、學生討論轉化成具體流暢的現代文。這一步起點低,難度小,有利于C層學生語言積累,為下一步打好扎實基礎。
2.運用想象,補化法。“補化”指在“直化”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己的合理想象,補充不曾出現的但可能有的事、物和景象,使內容更加具體生動。《新課標》中指出“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這一步稍增加了難度,非常適合B層學生操作。
以劉楨的《贈從弟》(其二)為例,這首詩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表達了詩人對他堂弟的勸勉之意。補化時,應抓住關鍵詞“亭亭”“瑟瑟”“盛”“勁”,關鍵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展開想象和描寫,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使原詩句生動化、具體化。
3.聯系生活,代化法。“代化”,即讓學生在正式習作中,在消化吸收的古詩詞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古為今用,舉一反三,達到既運用古詩詞,又打開練筆思維的目的。這一步非常適合A層學生,他們思路廣,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強,又有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運用此策略,必會繼續強化他們對古詩詞的感悟和運用。
如《贈從弟》由松樹的堅韌,大風的肆虐,可以代入生活中某個困難與自身堅持引發的收獲和感悟,有學生根據此詩寫了一篇《松的哲學》,代入自己遇上父母離異那段灰暗的日子,爬山觀松,由松及己,最終走出陰暗的心情。整篇練筆結構完整,描寫生動,中心突出,是一篇值得擊節贊嘆的佳作。
顯然,古詩詞立體化教學,除了誦讀積累外,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學情,以學定教,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確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目標,從而增強對學習成功的體驗,才有可能達到課堂的全面有效性。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與反思,筆者也更加確信了,我們的學生雖然不在同一層次,但只要你做到了合理分層,并分層確定教學目標與策略,相信學生在每一層上,都能收獲良多,展現屬于他們自己的“風采”!
作者簡介:盧亞娟,女,1979年生,漢族,浙江余姚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初級中學, 研究方向:以學定教,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