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慧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學校班級對學生施加的行為規范、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穩定、持續的積極適應的心理狀態,并能協調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客觀環境。本文認為,教師應該去科學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使學生樂于去主動探索求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理學;健康;教育;樂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學校班級對學生施加的行為規范、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穩定、持續的積極適應的心理狀態,并能協調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客觀環境。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括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包括感覺、想象、思維、注意力、記憶等直接與學習有關的心理活動,同時也包括情緒、情感、興趣、自我克制的意志品質等一些非智力的與知識相關的心理活動。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學生處在積極的狀態,就能對學習充滿濃厚興趣,主動探求知識,否則處在消極狀態,對學習無精打采成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地學習,其結果就會出現學習效果的巨大差異。要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則必須有健康的學習心理,而健康的學習心理又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培養和發展的。簡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標準來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在各種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體驗。環境好,人的心情就好,健康的心理是在好的環境下熏陶和在生活中鍛煉出來的。所以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調節心境、陶冶性情、愉悅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想要培養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和發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使學生在這種具有凝聚力的氛圍中受到教育。
二、加強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自覺的學習心理
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心理學指出:人的心理與動物的心理不同點在于他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而學習是一種目的性的活動,學習目的越明確,自覺性與能動性就越強,心理狀態越佳,效果也就越高,這就是目的性對學習的指導作用。
三、培養興趣,強化學生的隨意注意心理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求學的熱情,有了求學的興趣才能夠真正愿意吸收某些知識,所以教師可以運用新鮮事例或者在一些問題中多做一個有意思的趣點來誘導學生產生興趣。
四、培養、發展好奇心理
在學生積極求學的過程中,好奇心起著很大的作用,只有學生對某些問題產生極大的好奇心里,迫切的想研究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學生才會去積極主動探索尋找答案。如果學生不能自發產生好奇心,教師可以外部激發。
五、培養好勝心理,引進競爭機制
擁有一顆適當的好勝心在學生的求學過程中起著一定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競爭,爭取取得優異的成績,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小型的課程競賽,采用這種競賽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的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六、樹立好的教態
教師的教態指教師的儀表風度,既包括教師的外在形象,也包括內在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等。教師應該儀表優雅,也就是整潔得體、樸素大方;表情應該自然,必要的時候可以有生動豐富的表情,但不應該用相對而言分外嚴肅或哭喪臉的表情授課,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懼怕感;舉止也應該從容、穩重、落落大方,坐、站、行都應該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效仿榜樣;最重要的是態度要和藹可親,學生犯錯應該嚴格的時候需要嚴格,但是也應該親切的對待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好的教態可以使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感覺到輕松自由,從而增強學習動機的激發。
七、教師要以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學生心理素質的好壞主要受家長、教師和社會的影響,其中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影響是深遠、長期、潛移默化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業使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事態都會被學生視為榜樣,竭力模仿。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師應該去科學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使學生樂于去主動探索求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姚綱.淺談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培養和發展[J].理科考試研究,2014(5).
[2]周永平.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學習心理[J].赤子(中旬),2014(4).
[3]王潤騰.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J].中學數學,1986(6).
[4]劉永霞.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J].寧夏教育,2007(Z1).
[5]宋麗霞.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管理的關系[J].湘潮(下半月),2013(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