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加強自身的學習與進修。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小學教育工作者,更應抓住教學中的每次機會,并努力創設條件,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祖國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貢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探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本人長期從事農村小學一線教育和教學工作,對農村小學生教育和教學涌現的新問題和新課題不斷研究和學習。由于現在網絡、電視、通信以及其他信息手段的不斷完善,再加上農村很多孩子父母涌向城市務工,越來越多孩子被迫與祖父母或親戚生活,現在很多孩子大都生活在優越、舒適、被呵護的氛圍里。這些固然給孩子們成長提供了有益的條件,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引發小學生共同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任性、自私、狹隘、孤僻等。例如,我校組織了一次3-6年級學生問卷調查,其中一個選題:你看到你的同學在班中摔倒,其他同學都在笑,你會怎樣表現?選擇“B.上前扶起同學”比例:三年級學生占52%,四年級占47%,五年級占35%,六年級占29%,而選擇“D.覺得他活該”的學生則平均占到了6.3%,并且選擇答案D的學生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比例逐漸增多。從中可以看出小學生認為與己無關的事情而無動于衷,表現出冷漠。同時也揭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同情心逐年降低。調查也揭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日益越發重要。
一、走出傳統心理教學誤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認識
不少教師、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思維能力獨立性差,只能人云亦云,即使犯了錯誤,批評、斥責一下,強行糾正過來就行了,其實不然。小學生在校年齡普遍是6-13歲,而這個時期是學生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今天的心理形成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后期心理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應從思想深處找根源,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
二、真誠與學生交朋友,做到以情育心
健康心理是從孩提時代建立的。我們學校對六年級的學生作了一次調查。其中有一個選題:你的心里話對誰說?調查結果是60%的六年級小學生有心里話只對知心朋友、同學說,30%記日記,只有不到10%的孩子選擇對父母或老師說。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是個復雜的心里交往過程。小學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往往不是理智支配感情,而是情感支配理智。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心里話不愿意和老師交流,教師何以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何以找到解開小學生心靈健康教育的鑰匙。因此要向構建學生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必須做到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心里越貼近教師,才能向教師敞開心扉,吐露心跡,使教師真正走進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有利于搞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應真誠與學生交朋友,做到以情育心。
三、引導學生合理需求,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
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求是小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現在很多家庭一味滿足孩子需求尤其是經濟方面的需求,而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培訓和交流。現在孩子每月零花錢普遍在30元以上,有的甚至高達50元/月;而調查零花錢的用途,買零食和玩具就占約百分之七十,那買書訂報的卻只占百分之三十。尤其我們很多學生一到學校不是去教室而是先沖到學校的小賣部買東西,尤其農村學生很多買的食品都是辣條。姑且不論食品健康與否,孩子的金錢使用和支配教育也日益重要,正確的使用金錢和金錢觀構成孩子健康心理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教師,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的需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才能有利孩子進一步的發展。
四、完善家校合作模式,搭建耐心疏導通路
為保證教師教育的成果不被來自家庭的錯誤教養方式所抵消,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積極開展家校合作爭取家庭的配合?,F在很多學校已經不定期地召開家長會和教師進行家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家校合作模式的方式還有其他補充形式。比如,通信聯系和開展家長公開課,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建立通話聯系,這樣可以及時溝通學生在家和在校的生活學習情況,家長會和家訪信息溝通相對滯后;還可以自主開發家長培訓課件,讓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掌握教育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這種模式有針對性把孩子心理健康階段和問題展示分析給父母,讓父母更加深刻了解孩子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我雖然在農村教學,但是學校現在也已經建立起網絡教學,本人正在建議學校推廣網絡視頻教學,讓孩子父母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觀看孩子上課錄像或教學視頻,這樣能讓家長更加直接觀看到學生的課堂行為??傊?,通過不斷完善家校合作模式,使家長正確認識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學校教學,搭建耐心有效的心理健康培育的通路,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五、結合國情,講究科學和注重實效尋求不同區域文化的心理教育模式
由于中外教育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西方歐美教育不僅要求孩子對知識理論學習,還提倡對于動手能力、美術鑒賞以及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考試只是一種重要的考查方式,學校和教師的評定也同等重要;而我國更趨向于對學生開展知識系統學習和考試,尤其追求考試答案的標準化。鑒于我國國情,尤其我國東西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的不同特征,這些都要求我們每位小學教師既要汲取西方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同時要結合國情和所在的區域文化特質,注重科學實效,尋求不同心理教育模式,針對不同時期的兒童心理,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并輔助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通過行為訓練來樹立自己的健康的心理觀念。
作者簡介:高偉紅,女,1978年9月,安徽淮南市,本科學歷,小教一級,現任教于觀音小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