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利
《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4年8月號
柏林的舍恩豪瑟大道有一個猶太人墓園,作曲家賈科莫·邁耶貝爾(1791-1864)的墓就在那里,2014年是他逝世一百五十周年,雜志刊登了紀念文章《被遺忘的歌劇英雄》。邁耶貝爾在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上均有建樹,《胡格諾教徒》《惡魔羅勃》《先知》等歌劇均為其成功之作。他在巴黎逝世后,靈柩由專列護送回故鄉德國,送葬儀式極為隆重。李斯特、肖邦、威爾第等名家都從他的作品中獲得過靈感。瓦格納明顯受到邁耶貝爾的影響,十九世紀評論家漢斯利克曾鮮明地指出:“沒有邁耶貝爾的樣板,就沒有《黎恩濟》《湯豪舍》和《漂泊的荷蘭人》。”但瓦格納卻恩將仇報,對這位幫助過自己的猶太人猛烈攻擊。在十九世紀的反猶太主義直至納粹的極端反猶太暴力下,邁耶貝爾逐漸被人遺忘,直到二戰后才恢復應有的地位。今天權威的《格羅夫音樂辭典》譽他為“作品被演出最多的十九世紀歌劇作曲家”。
從卡拉揚時代的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到作為獨奏家巡演世界數十年至今,已是元老級的愛爾蘭長笛演奏大師詹姆斯·高爾韋的藝術人生可謂輝煌。沒有一位職業演奏家能像他這樣位居世界一流而且跨古典與流行、爵士之間達四十余年。他的唱片全球發行超過三千萬張,是唱片銷量最高的器樂演奏家。雖然已七十四歲,高爾韋依然保持著每天練習數小時的習慣,即便住旅館也如此,實在令人敬佩。
四十九歲的英國小提琴家塔斯明·利特爾(Tasmin Little)已經為埃爾加、戴留斯、布里頓等本國作曲家灌錄過多張唱片,她也是在逍遙音樂節上演出最多的獨奏家,2014年是她第二十次在該音樂節上登臺,演奏的是英國作曲家莫倫(E.J.Moeran,1894-1950)的小提琴協奏曲,此作已被冷落了六十余年,現在人們重新認識到它的價值,其哀婉的緩板樂章尤為動人。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4年8月號
關于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指揮家們又是怎樣說的呢?雜志特邀請九位貝多芬音樂的權威指揮家發表高見。M.楊松斯稱:“《第三》并不是第一部浪漫主義交響曲,它是古典式的,但具有宏大的主題思想和豐富的音樂語匯。”J.E.加德納:“《第五》中的第二樂章是對那些認為貝多芬交響曲中都是緊張激烈情緒的觀點的最好回答。”I.費舍爾:“每當我指揮《第六》時,都會感到仿佛作曲家在說,‘我們這次來點變化吧!”P.雅爾維:“《第八》的關鍵是要信任貝多芬的速度標記,他雖然耳聾但不笨。” 意大利指揮家R.沙伊的體會則是:“《第九》的音樂尋求的不是結束而是繼續發展,它就像一座沒有盡頭的迷宮。”
《留聲機》和《BBC音樂雜志》的唱片評論都推薦了兩款中國演奏家的新唱片。一張是楊天媧的《伊薩伊:小提琴獨奏奏鳴曲,作品27》(Naxos),楊天媧師隨林耀基,2003年赴德國深造,其精湛技藝在歐洲深得贊賞。另一張是留美的上海音樂學院畢業生王夏音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奏鳴曲和前奏曲》(Chandos),被選為本期“主編推薦唱片”之一,她2012年錄音的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獨奏作品同樣獲《留聲機》主編推薦,王夏音至今灌錄的四張唱片都頗受青睞,評論將她與王羽佳相比,
說到《茶花女》,我們便會想到威爾第的歌劇。美國當代作曲家卡爾·戴維斯(Carl Davis,1936- )近年也以此題材創作了一部二幕芭蕾舞劇,劇名取小仲馬小說的原名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小說原型十九世紀法國名妓瑪麗·迪普萊西的眾多情人中也包括小仲馬、李斯特和肖邦。戴維斯的舞劇描述了茶花女從窮女孩到奢靡墮落、凄慘早逝的短暫人生。該劇的唱片由捷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收錄在卡爾·戴維斯的唱片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