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宜



摘要:昆明山川秀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民歌是民間文化中的一大類,通過對民間小調的研究,對昆明地區的人文風俗、文化特點等均可窺見一斑。
關鍵詞:昆明 ?民間小調 ?音樂特點 ?分析
昆明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風,造育了昆明民歌小調曲調悠揚、節奏明快、情感真摯、語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詼諧幽默的獨特風格。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民歌小凋的收集整理工作,使昆明民歌小調得以發揚光大。如《猜調》、《耍山調》、《放馬山歌》、《今年梅花開》等,就是20世紀50年代由云南省著名民歌歌唱家黃虹等收集整理的,其中以《猜調》最為著名。
昆明民間每逢節日,還有對歌、對調子的習俗。如每年農歷“三月三”,有西山“玉蘭調子會”、“金殿”對歌會等民間歌會。屆時,各路民間民歌、調子“高手”云集,人如海,歌如潮,熱鬧非凡。對歌往往從試探對手開始:“妹唱情來哥知意,先唱幾句丟過去”,對方心領體會,接著便你一歌,我一曲,即興發揮,盡情歌唱。歌曲內容有表現愛情的,也有表現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近年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歌詞多了起來。如:“蓋起磚混新式房,冰箱彩電家里搬”,“順應民心事好辦,風調雨順財門開……”等。民歌小調深意切,句句道出群眾的心聲,恰如一位民歌手唱的“先生教書有本本,山歌無本字字真”。
一、昆明民間小調的分類
昆明的民間小調通常篇幅不大,樂段結構完整,節拍比較規范。以反映生活內容的居多,根據歌詞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等種類。
(一)生活歌
主要反映昆明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小調,這些曲調清新活潑、情趣盎然,這種題材在其他民歌體裁中不多見。如下例:
例1:《嵩明小調》
(二)情歌
在小調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藝術水準往往也比較高,這些曲調健康美麗,表達了勞動人民樸素、真摯的感情。如下例:
例2:《昆明小調》
這首情歌為E徵調式,歌詞中大量方言襯詞的使用打破了歌曲的規整節拍,而讓歌曲變換于2/4拍與3/4拍之間,含蓄地表達了阿哥對阿妹的思戀之情。
(三)嬉游歌
屬于游戲類小調,歌詞主要為嬉戲逗趣、問答啟智一類的內容。這類小調往往音樂情緒輕松愉快,娛樂性強。也有一些小調通過增加一連串的方言襯詞,提高演唱速度,豐富演唱時的趣味。
例如歌曲《咕嚕詞》,唱詞是這樣的:“說那個起著來吔那個來著啊啦啦地唱起咕嚕嚕地來,那個遇著小吔那個船那個啊啦啦地順水咕嚕嚕地來吔,那大船飄飄啊啦啦地梁山咕嚕嚕地伯,那個小船那飄吔那個飄著啊啦啦地祝英咕嚕嚕地臺?!?/p>
這首小調的歌詞中增加了“啊啦啦”、“咕嚕?!钡姆窖砸r詞,體現了歌者流利的口才,朗朗上口,饒有趣味。
二、昆明小調的音樂特點分析
(一)旋律特點
昆明小調的音樂具有敘事與抒情相交融的表現方法,音樂性格曲折、細膩,常常交情感的抒發寄托于敘述性的旋律和唱詞之中,抒情與敘事交融在一起。因此,小調的情感表達是含蓄的、曲折的、有節制的。并因有更多藝術加工的可能,使之形式上精雕細刻,更加規范。在節拍方面,小調比較規整,不像山歌那樣自由悠長,也不像號子那樣有比較明顯的律動性。另外,小調中所使用的節奏類型比較多樣并分布均衡。與號子和山歌相比,小調的樂匯變化比較多,旋律的進行多呈曲折形態,級進多于跳進,環繞進行多于直線進行。
旋律中suo、la、duo是常用的骨干音,很多歌曲一開始就以這三個音起頭,如例1《嵩明小調》以及例2《昆明小調》的樂句開始均使用了這三個音。
(二)節奏節拍特點
昆明小調往往速度適中,節奏型以后十六分音符和均分的八分音符居多,偶爾穿插使用十六分音符,附點和切分節奏使用較少。節拍方面,多為2/4拍和3/4拍,也有不少歌曲中襯詞的頻繁使用而打破了原本規整的結構,歌曲頻繁變化于2/4拍和3/4拍之中,同時節奏自由舒展又富于變化,拖腔較長。
(三)調式特點
使用民族五聲調式,變音較少,較常見的調式為徵調式,而后為商調式和羽調式。
(四)句式特點
樂句常采用同頭異尾的平行結構,但也有一些樂句的頭不一樣,但卻采用某個相同的音型作為每個樂句的結尾,如同一個終止式一般,這種現象在民歌中很常見。
例3:《四平腔》
這首民歌由兩個長大的樂句構成,每個樂句結束時都采用了相同的結束方式,即第八小節和第十六小節處,由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型和前倚音構成,很有特點。
在樂句的規整性方面,方言稱詞的使用經常打破樂句的方正性,顯示了民間小調自由、即興的發展特點。
(五)歌詞特點
昆明民間小調歌詞的表現手法具有重復性特征,這種手法一般是指歌者為了強調某件事物,某種感情或者某個動作,往往在一首小調中連續、反復地多次出現某個字、詞甚至句子。重復使用的字稱為疊字,詞稱為疊詞,句子則稱為疊句。
如例2的《昆明小調》,歌詞中反復出現的襯詞“那個”,是典型的方言表達特點,重復使用的“那個”使歌詞節奏鮮明,更富有音樂美,讓歌者在即興編曲時能夠更順口也能夠加深所抒之情,達到預想的效果。
在修辭方法上,常采用“比興”的手法,尤其體現在情歌中,歌者為了表達對戀人的愛慕與思戀,常以某種事物作比,借以傳情達意。除此以外,昆明小調常采用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式,在敘事中自然地過渡到情感的抒發上。
三、昆明小調的社會功能
民歌小調來源于民間,反映了人們對養育自己一方水土的熱愛,抒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昆明民間小調是昆明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社會功能:
(一)傳情達意,表達思想感情
借歌傳情、表達胸臆,是男女青年相互表達愛戀的很好的一種方式,多少年以來,在通訊極不發達的時候,它在男女青年情感表達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民間民俗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娛人自娛,豐富業余生活
在過去,人們的業余生活相對單調,閑暇之余聚集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音樂可以娛人,也可以自娛。在勞動中產生、發展的民歌更明顯地表現出這一點。在一些長時間、單調、重復性的勞動中,比如插秧、采茶、搖櫓、車水等等,人們會唱起號子,減少單調和枯燥的感覺,相對地消除了疲勞。而在長時間的手工勞動、趕集、上店的旅途中,如果人們唱起小調,就可以消除寂寞,帶有明顯的自娛性。
(三)傳播文化,促進文化交流
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都是人們在日常的音樂傳播實踐中進行的,其積極的文化傳播功能的發揮既是民間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動力,更是推動民間音樂藝術不斷發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口頭音樂的傳播過程中,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生活風俗等得到了積極的傳播與交流。
(四)移風易俗,陶冶人們情操
盡管一般人欣賞音樂的目的在于娛樂,但在娛樂過程中,人們又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因此,教化也是音樂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教化的形式則是“寓教于樂”。在音樂的傳唱中,人們不知不覺就感受到了民間風俗、文化習俗。
總之,昆明民間小調是昆明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的社會生活和勞動生產中,創作和傳承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民歌。隨著歷史的發展,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特點,極具地方特色,這些民歌貫穿于昆明人民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著昆明人民生活的不同層面,展示了昆明人民生活狀態和人文風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云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朱海鷹.云南民族音樂研究與教學需要擴展更寬的視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3).
[2]洛桑.文化生態視野下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3).
[3]張云峰.淺析音樂的社會功能[J].華章,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