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瑤
摘要:在印象派音樂中,光感與色感的表現已趨于成熟,德彪西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就是最好的體現。本文通過對《水中倒影》和聲、觸鍵和踏板等方面進行闡述,讓我們對德彪西色彩的運用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日后作曲家大膽使用音樂色彩的表現手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印象派 《水中倒影》 ?德彪西 ?色彩
在物理學上,色彩是指由不同波段的光在眼中的映射。而音樂色彩指的是聽覺上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對音樂主體的情感感知和音樂認知。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就是用色彩性的音色來描寫水上反光的例子。它所描繪的不僅僅是景象,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種情感表達,就好比是泛起的層層漣漪,令人捉摸不透。
一、《水中倒影》的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彪西作為印象派音樂的領軍人物,擺脫了傳統音樂教條的束縛,它沒有古典音樂的嚴謹深刻,也沒有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虛無縹緲的感覺和變幻莫測的色彩?!兑庀蠹返谝患杏腥浊?,分別是《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運動》,其中第一首《水中倒影》最受人們喜愛。這首樂曲不是直接描寫水中的景色,而是通過光與色的細微變化來描述對水的感覺,把視覺與聽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此之后,和聲的運用在音樂領域有了新的突破。
二、《水中倒影》音樂色彩的表現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創作于1909年,是印象派音樂代表性曲目之一。該作品從表面上看來呈現一派靜態景象,但是在演奏或者欣賞的時候便會發現,不僅包含了平靜的水面,還不時能感受到有波浪襲來,同時也可以捕捉到風聲的方向,流水的方向以及靜與動的轉換。
(一)借鑒印象派繪畫特點
19世紀70年代,法國畫家羅德和莫奈開創了印象派繪畫的先河,而印象派音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二者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卻有著相似的藝術表現成分,其共同點在于對色彩的應用和表現。繪畫藝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沒有了色彩,畫家也就無從下手。而音樂色彩涉及內容廣泛,在表現上較為抽象,主要指在聽覺上的一種主觀感受。印象派作曲家吸收融合了印象派繪畫的特點,通常會把自然元素當作最好的創作素材,例如:花園、塔、雨等。他要求抓住事物一瞬間的印象和感受并立即用音樂記錄下來,從而表現出自然與內心感受的和諧與統一。
《意象集》中的這首《水中倒影》,就是印象派繪畫與音樂的最好體現。朦朧的月光、微微的清風、潺潺的流水、沙沙作響的枝葉,表現出變幻、神秘的感覺。這種用音響去描繪光與色的變化,是印象派特有的手法。
(二)和聲與調式調性的運用
德彪西善于將作品中的音樂效果與和聲的色彩性巧妙結合,他喜歡運用和聲勝過優美旋律,在音樂語言上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革,打破傳統和聲的束縛,使用完全沒有半音的全音音階、中古調式、東方五聲音階。他運用五聲音階創作鋼琴作品,主要是受到印度尼西亞佳美蘭音樂的影響,隨后他便深入研究并領會其精髓,把這些富有東方韻味的東西融入到音樂作品中。除此之外,德彪西還經常采用塊狀和弦以及四、五層疊置和弦,進行方式以平行為主。同時還加入了很多不協和的音程,讓人在聽覺上有種模糊、虛幻、神秘的感覺。德彪西本人說《水中倒影》是“和聲化學的最新發現”。由此可以看出,音樂色彩在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觸鍵與踏板運用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在描繪景色的同時也將作曲家自己的豐富情感融入其中。德彪西的作品對觸鍵的要求極高,與古典音樂的觸鍵方法截然不同,他要求演奏者放平手指,用指腹撫摸琴鍵,使得聽者感覺不到琴錘的敲擊。和弦的觸鍵很難,每個指頭下鍵的力量要平均,必須把它彈得很細膩,聲音要均勻且富有粘性,要聽到其中的每一個音,這些和聲的變化就像是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這首作品從最弱到最強的標記中,ppp—p運用了20余次, mf—ff則運用較少,且絕大多數的漸強漸弱都是在ppp-p的范圍內進行,強則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緊接著一般變為突弱或者快速的漸弱,這種突然的變化,更能體現作品朦朧神秘的美感。
而要彈奏出波光粼粼的景象,正確使用踏板也不容忽視,它并非是簡單的上下交替的機械裝置,而是演奏者表演時的“調色板”。除了傳統的根據和聲換踏板之外,也要根據音響色彩與層次有所改變。為了追求一種夢幻的效果,有時延音踏板不一定要完全踩下,可使用二分之一踏板或者三分之一踏板,甚至四分之一踏板等。而有時在抬踏板的時候,稍稍有一些保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德彪西的音樂中,弱音踏板的運用也是常見的,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力度,更重要的是音色,更有朦朧之美,從而使音響色彩更為豐富。
要正確又細膩地表達作品的內涵,演奏者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之外,還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由自己的觸鍵所產生的細微變化,踏板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在反復嘗試中進行練習,仔細揣摩,從而獲得微弱的“色差”。
三、結語
《水中倒影》雖然篇幅不長,但在印象派音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顛覆了傳統音樂的聽覺感受,使聽眾仔細聆聽才能領略其中的美感。德彪西將色彩作為音樂的重要載體,它的發展必然與音樂文化的創新息息相關。這不但體現了色彩的應用,更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現代作曲家如何在音樂的色彩性上進行傳承與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楊秦生.印象派繪畫和印象派音樂的色彩應用[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03).
[2][美]弗蘭克·道斯.德彪西的鋼琴音樂[M].克紋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3]司松林.淺談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風格[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2).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5]潘偉.德彪西鋼琴音樂的美學特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