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花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陽明先生”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合集。“傳習”二字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此書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一直以來都是研究其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即便不研究哲學,讀一讀智者之言會令人大為獲益。翻開《傳習錄》,于字里行間處,你會看到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智者站在當時思想的巔峰,俯視愚鈍的眾生,以超拔的精神境界布澤于天下。
坦誠而言,《傳習錄》并不好讀,因文字本身比較艱澀。雖版本眾多,無奈注釋都做得不盡如人意。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哲學著作本身就很難翻譯,很多哲學術語只可意會,硬要翻譯便折損了其表意的力度。然《傳習錄》又是好讀的,關鍵在于人心。此番解讀,不為研究,只為在單純地閱讀中達到一種與先賢的思想不期而遇的目的,往往卻有意外的收獲。
與陽明先生在書中相遇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你會感覺到他步步緊逼,將一個又一個問題拋給你,不容倉促而讀,必得緩緩釋卷,寂然疑慮,將于書中所得慢慢消化,然后再望著智者的背影匆匆趕上去。
心學,顧名思義,尤其強調心靈的力量。陽明先生將人的主觀意識的力量看得無比強大,這對我們這些自小便接受了唯物主義教育的人來說,要想理解,就必須將原有的觀念清除掉。因為只有內心空明了,才能容納更多的東西。在《傳習錄》中便有這么兩句話———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的狀態,也就是非常安寧、專一、虛靜的時候,就能體察、發現到各種事物的道理及規律,而萬事也由此而生,因此得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的結論。
想達到這樣一種精神境界,我們必須先打敗一個敵人,那就是“自我”。它包括我們所有陳舊的、固定的、格式化的、刻板的思維、印象等知識結構。當你想創新的時候,這個“自我”總會跑出來搗亂,告訴你那樣行不通,是錯誤的。而陽明先生的心學強調的是一種獨特的心靈模式,他要我們追求心靈的自由,排除雜念,完全沉浸、陶醉和專注于當下的所做的事中,傾心用整個身心解決現在的問題,而不是糾纏于“自我”的問題。
這是多么振聾發聵的至理名言??!人往往尋道,殊不知大道不言,大道自在,而世人諸多苦惱皆因不能使其心空明,雜念紛多,以致道不親近。在我們現實社會中,有那么多的創新活動,都需要一種心靈高度寧靜的狀態??梢哉f,在任何領域內,要取得具有創造性的發現,這種能夠忘記時空與自我、擺脫外界環境干擾的能力也是十分寶貴的。
這讓我想到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生命的接榫》。文中提到現代家具工匠對古代工匠的敬佩最主要的就是古代工匠的心境要比現代工匠的高超。古代工匠在工作時能夠進入一種更為專注的對工藝的追求的狀態,所以才能做出那么多令現代人嘆為觀止的作品來。如果我們能進入一種“喪失自我”的完全虛靜狀態,我們的身心會發生一些奇特的變化?,F代的腦科學、心理學及生理學認為,人的潛意識里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但由于被各種消極心態、消極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壓抑著,這些潛能在平時不能顯現。一旦到了某種特別的狀態,人的心理處于特定的狀態下,壓抑潛意識的消極因素解除了,內在的無窮潛能便能激發出來。所以,在處理一個當前問題或做一件事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個身心全部投入進去,忘記“自我”,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質,在問題本身之中去發掘內在聯系,這樣心性內在的巨大力量,將會幫助我們在問題之中按照其固有規律找出答案。
在大家都看重物質利益的社會中,人生價值往往被換算成金錢價值。為了追求物欲,為了感官上的刺激與享受,而忽略了認識自我,忽略了開發心靈智慧的享受。殊不知,心靈智慧的開發,也有利于我們解決人生中的現實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身陷困境之時,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上天對自己不公平,其實我們更應該反躬自問一下:我做每一件事時,是不是還牽掛著許多其他事情?我真正做到盡心盡力了嗎?我的心靈有沒有在自己所做的事業上?這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練心”了,看似最易,實則太難。因為人是多欲的動物,很容易為欲望所左右,王陽明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正是此意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