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龍
關于“德”和“法”的關系,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寬猛相濟”的方針,這是古人提出的一條治國謀略。所謂“寬”,是指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過程中采用寬松、懷柔、恩惠的策略,使人民能夠自覺地接受并遵循統治者所提倡的禮義道德,同時還需要制定規范和法律規章制度。古人講的“德治”“仁政”“以德化民”等統治手段,都是“寬”。所謂“猛”,是指統治者利用嚴格的法制、刑法等強硬的手段來管理百姓,使百姓生活在一種嚴格的管理氛圍之下。古代法家所強調的“法治”就屬于“猛”一類的治國策略。不同的管理環境和不同的管理對象,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這可以說是我們最早的“權變管理”理論了。先人們明白,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手段,沒有絕對萬能的方法。
如果我們對“寬猛相濟”溯源,那么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得名相管仲之輔佐而成就霸業的典故就能得到印證。管仲在治國策略上有一句名言“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古人一般以賞賜為寬,以刑罰為猛。管仲正是依靠這一點,才使齊國走上了國富兵強、稱霸諸侯的道路。管仲特別強調法律的作用,主張依法治國,而且提出了兩條依法治國的原則。首先,要“令順民心”。他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眹业姆杀仨氁揽咳嗣竦膶嶋H需要來制定,并且要適應民眾的風俗習慣,做到與俗同好惡。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在制定相關法律、規章制度時就要充分考慮被管理者的利益。管理者切忌依據自己的主觀好惡來制定法律。其次,法律一旦制定,就必須嚴格執行,做到信賞必罰,這是保障規章制度信度和嚴肅性的基礎。
公元前6世紀的鄭國子產是第一個提出“寬猛相濟”的人。他說:“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若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蹦敲?,什么時候應該寬,什么時候應該猛呢?子產認為必須依據管理者的德性而定。如果君主有德,就應該實行以寬服民的治國策略;如果君主無德,那么最好是以德服民。因為一個性格暴戾的統治者如果實行以寬服民,人民受寬的假象所迷惑而行為無所顧忌,這恰恰成為殘暴的君主殺人的借口。這說明不同性格的管理者其管理風格也應該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