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志偉



上半年,有個美國人列出了“迪拜不宜居的20條理由”。
作為沙漠中的城市,你“不能走出屋外,不然將瞬間體驗炙烤的感覺,這感覺如同七月里把你鎖在佛羅里達的汽車里,悶熱潮濕讓你透不過氣”。這里除了鋼筋水泥和玻璃幕墻,“就是光禿禿一片,樹少花少草也少”。
說起生活設施,“函件甚至都送不到你家門口”,因為市政府沒有配備一套符合標準的郵政系統。上網更不行,政府筑了一道“壩”,一切看似“對宗教、道德、文化價值觀具有攻擊性”的內容都被攔在“壩”外。
迪拜的物價不便宜,超市里的一袋萵苣差不多要價10美元。貧富差距也很驚人,阿聯酋鼓勵從窮國雇傭勞動力,外國勞工在這里建造酒店,落成以后這里一個晚上的收費就夠他們苦干一年的——這是對馬克思經典剝削理論的鮮活演繹。
“忘記你讀到的、看到的和聽到的,眼睛不要只盯著金光燦燦的玻璃幕墻和人工島,迪拜是一個充滿錯誤的地方。”
繁榮的航空業
美國人說的沒錯,但事實遠不是那么簡單。
大多數人想當然地認為,地靠波斯灣的迪拜之所以富得流油,和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方沒有兩樣,都是拜天賜的石油。然而事實卻是:石油在迪拜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不過7%。
迪拜歲入千億美元的稅收主要來自于航空業、港口貨運和地產業,甚至還有實業。
1974年,阿聯酋讓年輕的馬克圖姆親王監管迪拜空港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期,迪拜人就已經意識到,單靠石油經濟,不可能為迪拜的經濟長跑提供足夠的耐力。當時,馬克圖姆雇傭前英國航空公司的莫里斯·弗拉根創立了酋長國自己的航空公司,這是迪拜航空業的開端。一開始,阿聯酋還只把迪拜定位為一個區域性都市,這里到處可見來自附近沙特和伊朗兩國的游客,他們跑到迪拜享受毫無羈絆的夜生活,因為這一切在他們的國家都是被禁止的。蘇聯解體后的頭幾年,迪拜的商場和超市還活躍著許多俄羅斯人的身影,貨架上的商品被他們一掃而空,然后背回國。在民生凋敝的俄羅斯,“倒爺”的生意很緊俏。
90年代以后,迪拜的航空客運步入繁榮期。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她成為國際航班的客運中轉站,從這里起飛的航班,到倫敦、法蘭克福、新加坡這幾個經濟中心的航程都相對適中。
迪拜對航運建設的探索,也為這座新城的行業運營模式指明了方向:企業的所有權歸于國家(迪拜酋長國),至于經營,則聘用在國際競爭的風浪中久經砥礪的西方專家。
由于迪拜向他國公民提供免稅待遇,所以到了1995年,約兩萬名英國人生活在阿聯酋,西方發達國家的??漆t生、建筑師、銀行家也大量涌入迪拜。隨之而來的還有大批勞工。據統計,2002年到2008年間,迪拜人口翻了一倍?,F在,96%的迪拜居民出生在阿聯酋境外,這讓以國際化著稱的紐約(37%的人口出生在美國以外)也相形見絀。在移民和勞工涌入的高潮期,公司和企業“連辦公桌都跟不上需求”。
火爆的地產業
人口帶動了地產經濟,今天它是迪拜的支柱產業,外人或許不知道,世紀初的迪拜還不存在地產交易一說。
2002年前,迪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產市場,迪拜酋長國實行帶有半封建色彩的“授田制”:一切土地的所有權歸于酋長,酋長可以將一部分土地贈予親戚、隨從和朋友,至于全體國民——當然也包括外國人——通通屬于沒有產權的“租客”。這一切在2002年發生了變化。那一年,馬克圖姆簽署了土地改革令,允許外國人在迪拜擁有產權,任何人都可以在迪拜買房。盡管業主只享有99年的土地使用權,但市場并沒有因此受到什么影響。
根據全球知名不動產評估商“仲量聯行”給出的報告,甫一開閘放水的2002年,迪拜的地產市場就急遽飆升,市場熱度足以比肩都柏林和拉斯維加斯。加州賭城的不動產行情自不用贅言,愛爾蘭經濟在世紀之交的那幾年年增長率一度接近10%,時稱“凱爾特老虎”,不動產經濟是其中一個主要引擎。相比兩者有長時間的鋪墊,迪拜在2002年之后純粹是爆炸式的。
2009年,曾有一個阿塞拜疆政棍在短短兩個星期里,以11歲的兒子名義一口氣購置了九套濱海別墅,這只是迪拜地產市場火爆的冰山一角。阿聯酋周邊多是一些政局動蕩的國家,因為地理相近,又同屬于阿拉伯國家,語言和宗教幾乎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些國家的富人階層喜歡到迪拜置業。這里的業主有擔心內戰再度爆發的黎巴嫩富人,也有在腐敗橫行的祖國借私有化東風席卷資本的俄羅斯寡頭富商。正如美國的邁阿密是拉美富人的避風港,迪拜也日益成為中東一北非伊斯蘭世界、南亞、東歐的藏污納垢所在。
眾多國際大企業落戶
80年代初,馬克圖姆把阿里山港設為迪拜第一個免稅區。然而阿里山港和國際上通常意義的免稅區還不一樣,前者連公司稅和所得稅也一并免除。迪拜有資本這么做,因為當地政府的經濟收入依靠國有企業、石油稅收和飲酒稅。
迪拜政府采納麥肯錫咨詢行的建議,劃出一塊土地成立了國際金融中心。埃羅爾·霍普曼被全權委托制訂金融區的法律,他從迪拜既有的民法和商法中剜去110條,然后參照英國(盡管霍普曼本人來自澳大利亞)的相關規定,制訂新法律填補這110個窟窿。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有自己的司法制度,由一名英國法官總管。金融中心內的通行貨幣是美元而不是阿聯酋迪拉姆,官方語言則是英語。政府還特地聘請舊金山知名設計事務所甘思勒設計了馬蹄鐵形的總部大樓,現在,這座大樓吸引了花旗、匯豐、渣打、瑞信等國際知名金融巨頭入駐。
1999年,迪拜排干了一塊鹽堿地,劃成兩塊地,一個搞網絡,另一個搞傳媒。為了盡快推動本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迪拜的國有地產公司同美國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做了一項看似“賠本”的交易:只要微軟肯落戶免稅區,則可讓他們免繳50年租金使用新蓋的辦公大廈。微軟動心了。在強大的帶動效應下,惠普、戴爾、佳能也紛紛落戶。
不過,國際品牌大多在迪拜只設了財務部和市場部,真正把研發部設在這里的寥寥無幾,因為阿聯酋和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無法提供寬容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沒有足夠的科技人才,所以更愿意設在印度和以色列。這是制約迪拜在高科技領域更上一層樓的主要瓶頸。
迪拜政府對鄰近的傳媒中心網開一面,他們允許區內享有信息自由。最近十幾年中東和阿富汗戰亂頻仍,一波又一波的動蕩卻為迪拜帶來了良機。因為從這里動身前往戰場相對便捷,加之本地治安良好,又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工作條件,所以BBC、CNN、路透社,還有全阿拉伯世界最知名的半島電視臺和阿拉比亞電視臺都在迪拜設立了前線總部。
可以說,上帝的饋贈賦予迪拜騰飛的原動力,不過不是石油,而是她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和航空樞紐讓迪拜把握住了國際化的東風,精明的酋長國也不失時機地利用了周邊世界的戰亂和貪腐,讓自己成為整個中東這只財富“漏斗”的漏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