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元



對于23歲的尼日利亞女孩維維娜來說,偷渡去歐洲是能使她改變命運、過上幸福生活的一條捷徑。今年4月,她離開老家卡諾州,向北坐車240公里,到達尼日爾第二大城市津德爾,然后換乘另一輛汽車,長途跋涉370公里,進入撒哈拉沙漠的南邊門戶城市阿加德茲。如果她穿過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能進入利比亞,然后坐船偷渡地中海,進入歐洲圓她的發財夢了。
然而,她一直沒有找到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機會,現在被困在阿加德茲。由于難以找到工作,她只得依靠賣身來維持生活。其實,像維維娜這樣的非洲偷渡客在阿加德茲市里就有幾千人,他們的遭遇和現狀是非洲人偷渡之路的生動寫照。
數千非洲偷渡客被困沙漠城市
維維娜出生在尼日利亞的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家境貧困,維維娜的父親在她初中畢業后,無力供她繼續讀高中,輟學的她在老家實在找不到工作,只想往北走,先進入尼日爾、利比亞,然后渡過地中海,去西班牙打工、掙錢,寄錢回老家,讓家里人感到驕傲。
到了阿加德茲后,維維娜發現身上帶的錢都用光了,只得找工作來賺取偷渡的費用。她說,“我想找份家政工作,但這個城市里的許多尼日利亞朋友對我說,這樣的工作太難找了。無奈之下,我只得為男人服務。我盡管不滿意這份‘工作,但這是我目前生存下來的唯一辦法。”她和其他10個尼日利亞女孩合租兩間土泥房,其中一個房間只有一個門簾,連大門都沒有,好在房間里值錢的東西也不多。
阿加德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許多非洲人開始偷渡之旅的起點,金錢是他們在歐洲追尋的目標,而在阿加德茲,他們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金錢。這個城市里有30多個幫助人們偷渡的蛇頭,他們主要來自利比亞或者是尼日爾,負責用汽車把偷渡客經撒哈拉沙漠送到利比亞。一個不愿透露姓名、說阿拉伯語的蛇頭說,“從阿加德茲到利比亞,我們對每個偷渡客收取運輸費500美元,此外還向每人收300美元,這是在通過幾個檢查站時向警察送的‘禮物,否則,警察會刁難我們、不讓通過。如果偷渡客實在沒錢,我們可先幫他們墊付費用,而當他們抵達目的地后,要向我們上交雙倍的費用。”他說,他每個月運送的偷渡客超過300人。
艱難曲折的沙漠和海上偷渡路
離開阿加德茲,往北就是漫長的撒哈拉沙漠。一般來說,蛇頭會把偷渡客裝在卡車里,每車25人到35人。車上裝有GPS,確保不會在沙漠里迷路。開車的人還配有衛星電話,以便聯絡。一個蛇頭說,“我們現在的工作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在沙漠里行進,最大的挑戰是高溫,因此,偷渡客們在行前必須帶上足夠的飲用水。此外,途中還會發生各種險情,如被沿途的武裝分子扣留、綁架,遭到毆打,或者賣給當地警察。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也時有發生。一個戴著黑色頭巾和太陽鏡,手指上夾著香煙的偷渡客說,去年,運送他和其他偷渡客的皮卡在一個沙丘里翻了車,導致6個人死亡,其中3個岡比亞人、2個尼日爾人和1個喀麥隆人。而當其他人慶幸命大生還時,他們的汽車隨后在沙漠里迷了路,多走了幾百公里冤枉路后才回到正確的路線。在最后的兩天兩夜時間里,他們的飲用水和食物都吃光了,只得忍饑挨餓。如果時間再長一點,他們就有可能在沙漠里渴死、餓死。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順利抵達利比亞對眾多偷渡客來說就是個不小的勝利。然而,更為考驗人的是海上偷渡。一個名叫烏薩馬的26歲年輕人曾兩次偷渡地中海,但每次坐船的發動機都出了故障,在地中海里隨波漂流,后來被意大利海岸警衛隊發現、扣留,很快被遣返回到利比亞,被警方投入監獄,關了兩次,每次都是3個月。另外一個名叫阿布德的偷渡客說,他的坐船在地中海里進水后,他和同伴在水里泡了一個多小時,才獲得營救,大家都快被凍僵了。
偷渡客讓歐洲左右為難
即使成功偷渡到了歐洲國家,非洲人也不一定能實現他們的夢想。對于歐洲國家來說,大量非洲偷渡客的涌入使他們左右為難。根據歐盟方面公布的數據,2012年,進入歐盟的非法移民人數為34萬。其中,四分之一獲得了難民申請。而在2013年1月至10月,意大利接收了35000名外國移民,其中七成達到了申請避難的標準。歐洲國家的經濟最近幾年本來就不太景氣,非洲人的到來加劇了歐洲國家的壓力,尤其是在就業和交通等方面。都接收吧,人數太多,不堪重負,而且會助長新一輪偷渡潮;拒絕吧,則顯得歐洲國家“缺乏人權”。為此,歐洲國家多次遭到國際人權組織的批評。
對于維維娜來說,她離開尼日利亞老家抵達尼日爾的阿加德茲,只是邁出了漫長偷渡之路的第一步,而且還沒有回頭路。她說,“如果我回到老家,我父母知道我在阿加德茲做過皮肉生意的話,肯定會把我打死。”因此,她只得先在阿加德茲“服務男人”,等賺到足夠的偷渡費后想辦法偷渡到歐洲。“我朋友告訴我,西班牙很好。我很想去那里,先去護校學習,畢業后當個護士。”然而,面對當前這種困局,維維娜的移民夢能否實現、何時實現,連她本人也不知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