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動態
美國農業部(USDA)周一稱,由于近期太平洋西北地區報告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中國已經禁止進口所有美國禽類、禽類產品及蛋類產品。
據美國農業部及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USA Poultry&Egg Export Council)稱,目前正在運往中國的所有此類產品將被銷毀或運回美國。
上述禁令生效日期為1月8日,同時適用于包括活雞、孵化用蛋在內的禽類繁殖產品。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13日報道,美國2014年12月在俄勒岡州發現野生鳥類和居家后院飼養的家禽感染H5N8禽流感病毒的案例,同時也在加州和華盛頓州發現類似感染案例。這些案例都已經過美國農業部證實。
不過,該協會批評中國的進口禁令,稱在美國本土發現的禽流感案例皆遠離大型商業禽肉生產地區。
(摘編自:國際畜牧2015-01-13)
通常提到火雞,人們會聯想到三個節日:感恩節、圣誕節、復活節。其中感恩節又稱“火雞節”,火雞已經被賦予西方文化的標簽。吃火雞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現在火雞盛行于許多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火雞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優質新型禽肉,并在世界禽肉消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雞與肉雞相比,火雞的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推崇為高蛋白、低脂肪的“超級營養食物”,火雞和其他肉類混合后亦能保證口感穩定,而且我國已進入老齡化時代,食品結構的改變在持續,選擇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火雞制品,將成為時尚。以前許多中國人不喜歡吃火雞肉,是因為不知道火雞肉的營養價值,更不懂火雞肉的加工和烹飪。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和火雞肉加工水平的提高,火雞肉在中國消費市場中的地位有所提升,選擇火雞將會成為市場發展的趨勢。
美國是世界上生產火雞最多的國家,其火雞產量占世界火雞總產量的近50%,每年火雞產品產量達到270萬t左右。注意到中國市場對高端肉類產品的需求,從2008年初開始,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開始在中國肉類加工行業推廣火雞產品。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火雞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達近5萬t左右。麥德龍中國公司副總裁彼得·史威格霍夫說:“在中國有13億人,大約3億中產階級,明尼蘇達州火雞業計劃將火雞定位為高價值肉類并推廣到中國市場。我們希望火雞在中國成為上等牛排。”
美國人已經行動,難道我們的要把中國這么大的火雞消費市場交給美國人來開發嗎?
(摘編自:參考消息網2015-01-16)
最近的市場調查表明,目前許多大型屠宰廠(包括雙匯、雨潤等肉類巨頭)對雞肉的采購量都在下滑。據了解,與2014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凍品走貨很慢,尤其是雞胸肉,因其主要用于制作烤腸等熟食深加工產品,每年有著很大的需求量,而如今卻消費受阻,銷售出現困難。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同一規格的雞胸肉售價較8月份最高價時下降了每噸3 000元,大胸出廠價低至每噸12 000元。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游毛雞出欄量大幅提升,供給壓力加大,下游需求不旺,肉雞采購量減少,屠宰廠訂單減少,業績下滑;同時,部分雞肉產品質量不佳,也影響屠宰廠的利潤。實際上,除了雞胸肉價格,雞翅的價格也在下跌。一名業內人士反映,“福喜事件”過后,雞翅類產品就銷不動了,而且整個需求環境一直比較低迷。與雞肉有替代互補作用的豬肉價格也比較低迷,使雞肉價格缺乏上漲動力。
大型食品廠的采購為何下滑?業內人士分析,或許和企業的戰略調整有關,但很大程度上是受經濟大環境和終端需求不振的影響。據了解,今年年初成立的白羽肉雞聯盟即組織了去產能計劃,但是減少的是祖代雞,對行業的影響并沒有立竿見影。而毛雞生長周期短,恢復較快,仍然供應充足。
對于未來走勢,相關人士分析,當前毛雞出欄量大幅增加,體現出毛雞存欄量仍處高位,近期市場還處在消化期,價格上難有大的提高。預計隨著春節來臨,雞肉類消費會有較大增加,價格也會相應上漲。
(摘編自:中國畜牧獸醫報2015-01-16)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201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4%,創24年最低增速。農業產值58 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養豬業和家禽業在過去一年陷入了深度低迷,2014年,生豬存欄46 583萬頭,同比下跌1.7%;生豬出欄73 510萬頭,同比增長2.7%;豬肉產量5 671萬t,增長3.2%;禽蛋產量2 894萬t,增長0.6%。
2014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改革穩定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全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創新宏觀調控,奮力激發市場活力,努力培育創新動力,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運行,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36 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四季度增長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 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 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 739億元,增長8.1%。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
一、農業生產形勢較好
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 710萬t,比上年增加516萬t,增長0.9%。其中,夏糧產量13 660萬t,增長3.6%;早稻產量3 401萬t,下降0.4%;秋糧產量43 649萬t,增長0.1%。谷物產量55 727萬t,比上年增長0.8%。全年棉花產量616萬t,比上年下降2.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 540萬t,比上年增長2.0%,其中生豬存欄46 583萬頭,同比下跌1.7%;生豬出欄73 510萬頭,同比增長2.7%;豬肉產量5 671萬t,增長3.2%。全年禽蛋產量2 894萬t,比上年增長0.6%;牛奶產量3 725萬t,增長5.5%。
二、工業生產運行在合理區間
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9%,集體企業增長1.7%,股份制企業增長9.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3%。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制造業增長9.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6%,中部地區增長8.4%,西部地區增長10.6%。分產品看,464種產品中有329種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20 933億元,比上年增長6.4%。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0.75%。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6 208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主營活動利潤52 944.5億元,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91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9%。
(摘編自:國家統計局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