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掃描
最近,為進一步推進“庸懶散浮拖”問題專項整治,自貢市著力解決“三個不適應”問題。
解決思想不適應問題,市委堅持壓力傳導,層層壓實各級黨組織書記領導責任。嚴肅整治“太平官”、“甘居中游”和為官不為、慢為、亂為等,對6個單位、55名人員進行問責處理。解決能力不適應問題,全面推進學習型機關建設,選送523人次參加高校培訓;邀請中央黨校、求是雜志社等專家開展“鹽都大講堂”專題講座12場次,培訓4000余人次;機關常態化推行“周五講壇”,培訓8萬余人次。解決作風不適應問題,鞏固和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扎實開展“走基層”活動和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萬名機關黨員干部組成各類服務隊1600多支,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2000多個。
(特約通訊員 胡偉峰)
最近,在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述評考核中,蓬溪縣嚴把黨建工作實績展示、抽樣、述職三道關口,請黨員、群眾“挑刺”,確保述真述實“無水分”。
蓬溪縣將黨建工作思路、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等在鄉鎮黨務公開欄、黨政網上公示,讓黨員、干部、群眾進行核實評議。30名行風監督員到群教活動示范點、發展黨員對象等黨建工作現場進行樣本抽查,對工作實績不真實的及時上報縣委。12名縣委常委與相關單位人員一起到現場指導開展述職工作。縣委對履行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好的進行通報表揚,并作為干部年度考核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對思想不重視、工作不得力,評議考核中基層黨員群眾反映差的,進行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或組織處理。
(曾 杰)
2014年以來,宣漢縣委組織部針對組工信訪人群較固定、事項較集中等特點和規律,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樹導向、建網絡,實現了信訪接訪率下降、回訪滿意度提升。
信訪受理時,送達“信訪事項告知單”,書面或口頭告知來訪者辦理程序、權利責任和法律依據,使來訪者自覺規范信訪行為,樹立法治導向。變機關接訪為基層走訪,開展組工干部“走基層”活動,將接訪息訪的重心下移到田間院壩。開設組工網舉報窗口、12380干部監督電話,運用新媒體快捷受訪。同時,通過黨(政)務公開欄、組工網等公開職級薪酬規定、信訪法紀等政策,從源頭上規避因觀念老化、政策不明產生的信訪事項。
(李小龍 汪川琪)

2014年以來,為全面掌握村級組織現狀,從嚴規范村級組織運行,推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井研縣開展“村村行”督查活動,分組分片對全縣231個村(社區)進行全覆蓋實地督查。
井研縣采取查閱資料、現場詢問等形式,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現場提出整改意見。以村(社區)為單位分鄉鎮建立電子臺賬,詳細記錄督查情況,為村級班子和支部書記作初步評價。建立鄉鎮問題反饋表,分村(社區)逐一列舉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鄉鎮,要求限期整改。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陪同的方式,直奔問題較多的村(社區)開展回訪,對整改仍不到位的進行點名通報,約談鄉鎮黨委書記和副書記,強化黨建責任意識。
(廖 敏)
2014年以來,瀘州市納溪區堅持“三個一線”,大膽在基層和生產一線選人用人,注重從干部培養、選任、監督等方面入手,一批長期奉獻在基層和生產一線、群眾基礎好的黨員干部培養選拔進入了領導崗位。
注重下移培養平臺,一線錘煉。選派年輕干部到信訪維穩、征地拆遷、重點項目建設等一線“實踐培養”,提升協調統攬全局的能力。注重下移任用視角,一線選人。選用在招商引資、維護穩定和邊遠地區工作,任勞任怨、實績突出的干部。注重下移評價重心,一線監督。全面引入群眾和社會評價機制,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接受群眾監督,選用群眾基礎好、親和力強的干部。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通報干部選任工作。
(周天紅)
近年來,江安縣堅持“深化改革、人才先行”的工作理念,著力營造良好環境,匯聚人才力量,促進縣域經濟轉型發展。
創新理念,增強人才“向心力”。選擇經濟發展水平高、人才密集度高的工業園區開展人才服務發展示范區建設活動,引導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研究生工作站,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健全機制,提升人才“內動力”。出臺《江安縣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實施意見》《江安縣重點人才工作項目化管理辦法》,重點抓好創新型人才引進,進一步加強對全縣人才工作的統籌協調。優化服務,激發人才“新活力”。出臺《江安縣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規定》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妥善解決引進人才后顧之憂。同時強化一線育才,舉辦高層次人才主體培訓班,實施縣級領導聯系人才制度,選派120名優秀人才到省市機關、鄉鎮、村掛職鍛煉,實現人才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
(周虹利)
2014年以來,中江縣在全縣45個鄉鎮分批次建立為民服務“陽光行動”公開公示平臺,將政務服務、“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鎮村聯動內容在平臺上公示,暢通群眾了解行政權力運行情況和公共服務事項辦理情況,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水平。
(中江縣委組織部)
2014年,石棉縣19個新村聚居點在實行“臨時黨支部+自建委員會”的重建模式基礎上,探索建立“四自”重建工作法,形成黨組織領導下以受災群眾為主體的災后恢復重建新格局。
“四自”重建工作法即:土地自調,針對山區建房用地難題,各自建委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建房用地置換辦法,動員群眾采取以地換地的方式置換宅基地;過渡自主,在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過渡安置房的同時,動員群眾采取投親靠友、租房等形式確保群眾全部實現自主過渡;資金自籌,自建委組織群眾提前商定重建資金籌集辦法,動員群眾預交部分重建資金,確定施工單位和建房單價后補齊建房資金;房屋自建,在規劃設計、資金監管等建房全過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引導群眾自建新村。
(楊 坪 姚迪雅)
近年來,開江縣探索形成了“四培一帶”農村“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方法,充分發揮農村“兩新”組織黨組織在“培育農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力推動全縣農村經濟發展。
將農民培養成產業能手,通過培訓技術、更新觀念,引導農民加入各種專業合作社及農業園區,逐步將農民培養成產業能手。將產業能手培養成技術骨干,采取黨員+技術骨干帶多名產業能手的模式,劃分黨員責任區,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一線員工向技術骨干學習種植技術,提高產業能手的技術并逐步成為技術專家。將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各黨支部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宣傳黨的先進人物故事、典型事例,100余名技術骨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將黨員培養成小業主,針對有產業發展愿望的黨員,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黨支部提供免費技術培訓、種苗,實行統一收購、包裝、銷售,為黨員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創造條件。小業主帶動農民致富,利用小業主的快速發展和帶動作用,吸引農民工回家務工或創業,吸收周邊的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和小業主產業基地。
(馬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