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休假制度之變遷

勞動時間的縮短和休假時間的延長是人類文明的大趨勢。在這方面,美國走在世界前列。企業家亨利·福特早在1926年就在其汽車公司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他認為,工人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就可以花費更多的錢,對經濟發展大有好處。一些企業仿效,使五天工作制迅速在美國傳開。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通過一周工作40小時的新勞動法規,將五天工作制固定下來。上世紀40年代,世界上一批發達國家也相繼采用。
新中國成立時,在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的《共同綱領》中規定,將干部職工的工作時間限定在每天8小時至10小時,沒涉及每周工作多少天,實際上每周只休息一天。在上世紀50、60年代,加班加點是常事。
1979年,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胡平參加聯合國組織的科技方面的國際會議,發現很多歐美國家,乃至一些并不發達的國家,每周工作五天,聯合國僅工作四天半。1982年,國家科委成立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胡平先后擔任副主任、主任,他提出了實行五天工作制。于是1986年5月成立了縮短工時課題組,組長楊果,成員有吳志純等。課題組先后對全國上千個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并對299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223個商業企業的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還對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幾個城市進行典型調查和案例分析,開展了社會意向調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我國屬于世界上少數幾個工時較長的國家。美、英每人年平均工時1850小時,法國1650小時,等等。中國為2448小時,還是世界上沒有帶薪休假制的4個國家之一。即使實行五天工作制,每年帶薪休假20天,中國年工時量仍超過發達國家一個半月以上。國外推行五天工作制需要一定的過渡時間。美國和蘇聯用了20多年,東歐各國用了十幾年時間。我國著手縮短勞動工時,在2000年以前可在全國實現。
當時,在北京密云機床研究所、阿城繼電器廠等實施五天工作制試點,這些企業在縮短工時后,企業內部進行了調整,一、二、三線職工的比例趨向合理,職工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均有很大提高,產值、利稅等經濟指標也有很大提高。
國家科委1988年提出的建議,引起了中央的關注。國家科委只有建議權,具體主管勞動工時問題的是勞動部。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要求勞動部把研究縮短工時的方案提上議事日程。1992年,勞動部也通過外交部收集到136個國家的工時情況,了解到世界主要國家實行的都是一周40小時工時制。于是,他們提出了“縮減一天工時”和“縮減半天工時”兩種方案。他們最初認為,從每周工作48小時減為40小時,步子邁得太大,主張先減到44小時。對于一些特殊行業來說,半天的工時難以安排,于是向國務院報了一個變通方案。1994年2月3日,國務院發布第146號令,實施每周工作44小時的工時制度,自3月1日起,當月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第二周星期日休息,依次循環。當時,勞動部進行跟蹤調查。結果機關、事業單位落實得最好,最苦最累的一線生產崗位落實最差。
這時,國內出現了企業工人大批下崗的現象。為了增加就業崗位,緩解部分工人下崗問題,國務院領導提出繼續改革,將每周工作44小時進一步縮短到40小時。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再次宣布,自當年5月1日起,全國實行5天工作制。從此雙休日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當然,許多進城務工的農民,還沒有享受到這一權利。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