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顧玉杰
新常態下的農業報道:在融合中創新
——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對糧食生產報道的探索與啟示
□ 文/顧玉杰

顧玉杰河南周口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周口日報》總編輯
2014年以來,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圍繞農業領域的深刻變革,主動適應新常態,從新聞報道內容到形式,從強化傳統媒體優勢到適應新媒體,從深化“走轉改”到堅持“內容為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新常態 農業報道 糧食安全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新常態。一方面,糧食產量高位爬坡,全國夏糧獲得“十二連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糧食生產遇到諸多新挑戰,農業發展方式亟待轉變。糧食安全與環境安全、食品安全同等重要。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黃淮平原腹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連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作為市委機關報,周口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周口日報》《周口晚報》,一直把農業報道作為重中之重,積累了不少經驗。2014年以夏糧豐收為開端,日報、晚報同步開啟全新農業報道新模式。 《周口日報》從6月中旬開始,刊發《糧安天下 周口責任》系列深度報道,分別從科技的貢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精深加工、糧食生產的問題與思考等角度,深層解析周口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的突出貢獻,探討周口農業從傳統向現代轉變過程的機遇、問題、出路等?!吨芸谕韴蟆方Y合自身都市報特點,推出“麥香”系列報道,從小麥的起源,當地種植歷史,民間傳說,一株小麥的播種、生長、管理、收割等環節,從新聞的視角,用散文化的語言,把糧食生產過程中種糧人的期待、興奮、細心、憂心等諸多情感表達出來。這組系列報道,視野開闊,文章優美,讀起來如同《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膾炙人口,耐人尋味。
2015年夏收期間,《周口日報》《周口晚報》繼續改進、創新農業報道。日報精心策劃組織了《周口崛起 農業擔當——喜看農業大數據》系列報道,把突破口放在數字的運用上,用大數據說明變化。記者從農業、農機、水利、環保等部門找到12組5年來的數據,涉及財政支農、農業科研成果、高標準糧田、機械化水平、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經過分析,5年間的數據,有些不斷增加,如糧食總產、科技貢獻率、支農資金等;有些穩定不變,如土地總量、耕地面積;有些逐年下降,如化肥、農藥施用量等。這些變化,說明周口農業的發展方式正在轉變。有些數據如農業產業化率、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等,也說明周口農業存在著差距和不足。如何讓數據說話,我們采用柱狀圖、曲線圖等圖表模式表現。五年來的變化一目了然。有部分數字的深層意義圖表未必能夠完美表達,記者請來農業專家精當點評,道出數字背后的意義。相對于2014年的“麥香”關注糧食生產,《周口晚報》2015年的夏收報道以“黃土地”為題, 以表達對土地的深厚情感為線,深挖農民、工人、學生、公務員等各個階層,對周口這片黃土地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豪情壯志。這組系列報道30篇,從5月底麥收開始到6月底秋莊稼一片蔥綠結束?,F場見聞、人物對話、歷史回憶加上文學的修辭表達,詩意展現了周口人與黃土地割舍不開的濃厚情結。
從唱“四季歌”到打好農業報道主動仗,從報道手段傳統單一到使用數據圖表,從純新聞語言到散文化手法,《周口日報》《周口晚報》連續兩年傾心打造以夏收為主戰場的農業報道,亮點紛呈?!吨芸谌請蟆返摹都Z安天下周口責任》與《周口崛起 農業擔當——喜看農業大數據》,《周口晚報》的“麥香”與“黃土地”,雙雙形成相得益彰的姊妹篇。這種新潁的新聞表現方式,受到當地讀者、領導、專家的好評,也為集團探索新常態下的農業報道、增強傳統媒體活力帶來幾點深刻啟示。
新聞手段與新聞事實的關系,實質上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一方面,新聞手段為新聞事實服務,新聞事實決定新聞手段;同時,新聞手段又反作用于新聞事實。據此,我們要善于根據新聞事實的需要,從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出發,去選擇利用和創造最適當的新聞表現手段,來豐富和完善對內容的表達。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新聞表現手段變化不突出,僅限文字、攝影等,即使文字也多是消息、通訊、言論等。殊不知,簡單的表現形式局限了對新聞事實的充分挖掘,再美的文圖長此以往也會讓人審美疲勞。況且,新聞事實既豐富多彩又不斷變化,新聞手段如若固守老皇歷,只會逐漸喪失生命力。多年來,《周口日報》的農業報道一直比較傳統、守舊。農業報道內容多為傳統的耕作管理模式,如大水漫灌、大量噴灑農藥、大量施用化肥等;農業報道主角常常是普通農民,農業的成績常常豐收增產,農業的工作總是田間管理、抗旱播種、秸稈禁燒……唱不完的農業“四季歌”。這些傳統種植模式雖然在周口這個農業大市仍有普遍性,但卻不是新農業的代表。事實上,周口農業正處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緊要關口,綠色生態、智慧農業、訂單農業都在不斷發展探索;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無土栽培、無人機治蟲、滴灌技術、“互聯網+”等現代農業的標志屢見不鮮。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約束倒逼農業轉型,農業轉型也倒逼農業報道方式的轉變。
《周口日報》《周口晚報》作為傳統媒體,有一批不甘寂寞嘗試創新的編采人員。2014年的夏收報道,《周口日報》疊加使用新舊報道模式,既開設“三夏進行時”“三夏播報”等傳統欄目,報道夏收日常性工作,又重點策劃“糧安天下 周口責任”深度報道,以新的形式報道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穎的內容輔以高調的視覺設計,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當前,融合成為媒體人避不開的話題。傳統媒體路在何方,眾說紛紜。以周口報業的新聞實踐為例,長期以來,一些新聞報道模式化、程式化嚴重,官氣十足,傳統的話語方式難以適應新的需求,這樣的新聞報道自然會失去越來越多的讀者??梢哉f,目前傳統媒體遇到的困境,首先是因為自身不活不強造成的,自己的地盤拱手讓給了新媒體。若是在現有基礎上做精做活新聞報道,傳統媒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應當認識到,新媒體的興起既是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也是對傳統媒體轉型的倒逼。競爭的壓力迫使我們大膽創新,增強活力。
周口報業改進、創新農業報道的嘗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按以往的思路報道農業,幾乎都是領導重視、主要措施、取得成績,有事例、有見聞、有數字等。2015年我們想到了大數據。農業大數據能使媒體人對農業發展進行更加廣泛和深入的認識,從而以更精確的語言、更精密的思維加以描述、解釋。我們選取的5年12組數字,雖稱不上嚴格意義的大數據,但這些開放的、流動的數據,卻成為人們觀察周口農業經濟發展的“顯微鏡”。報紙努力用普通讀者愿意接受的形式來解讀,每組報道只選取最有說服力的一組數據,制作成可視化圖表,用一個關鍵詞做標題。并輔以專家點評,增加信息量與權威性。這種可視化很強的圖表,不僅讓報紙耳目一新,還與新媒體嘗試了融合,《周口晚報》的“兩微一端”、當地一些自媒體也都搶先同步播發了這些系列圖表。圖表——這種可視性很強接地氣的新表達方式,近來頗受媒體界喜愛?!度嗣袢請蟆方衲陜蓵陂g對“四個全面”的闡釋,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采用的就是可視化圖表形式。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在播發、播報新聞時,圖表的運用比例也越來越大。
面對新常態,傳統媒體只能積極應對,在用戶、產品、 技術、平臺、管理、機制等多方面改革創新。最重要的,還是做強內容,維護紙媒內容的王者之尊,保持新、真、準、深的傳統媒體優勢。原創的內容始終是傳統媒體的王牌?!巴跖啤眱热蓦x不開新聞宣傳領域長期堅持的“走轉改”活動。新常態下的“走轉改”面臨更加復雜的背景。首先,一部分讀者的閱讀方式、興趣發生了變化,以前慣用報道模式有些失靈,報道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其次,當下的采訪人員多為年輕記者,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面對種種誘惑難免心旌搖動,影響狀態。為此,沒有深入的“走轉改”,“內容為王”就是一句空話。
農業報道需要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夏收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也是周口報業關注的重點。兩年來,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建立了一套激勵、考評機制,確?!白咿D改”活動深入持續實施。集團要求每位一線記者至少與5名種糧大戶建立固定聯系,每期的縣市區新聞版上都要開設“走轉改”專欄,刊發記者深入一線采寫的稿件。全國種糧大戶、商水縣農民劉天華購置植保無人機的消息,《周口日報》最先刊發;2015年年初,劉天華作為全國唯一農民代表,赴中南海參加李克強總理座談會的消息,也是《周口日報》《周口晚報》最早發表。這兩個“最早”歸功于與劉天華長期固定聯系的報社記者。每年麥收時節,記者們頂著酷暑,與麥農、收割機手、農科人員、基層干部一起問收成,話豐收?!吨芸谌請蟆贰吨芸谕韴蟆愤B續兩年的夏收報道可圈可點,除了報道形式的創新外,記者們在“走轉改”中獲得了新內容,這才是真諦?!白咿D改”也要適應新常態,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推進、激勵、評價機制,使“走轉改”常態化、長效化,為傳統媒體的“內容為王”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