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萬小廣 程 征
一位天使投資人眼中的新媒體創業
——對話洪泰基金高級投資經理李彥
□ 文/本刊記者 萬小廣 程 征
編者按:新媒體創業熱潮離不開各類風險投資機構的活躍身影,后者成為新媒體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一些傳統媒體也紛紛發起投資基金,介入新媒體領域的早期投資,如上海報業集團發起成立的“八二五新媒體產業基金”,浙江報業集團發起成立的“傳媒夢工場創投基金”,等等。《中國記者》對話前媒體人、現洪泰基金高級投資經理李彥,請他介紹投資基金的運作模式,以及對新媒體創業者與創業項目的思考。“對話新媒體”專欄由《中國記者》與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室合辦。
:能否談談您的個人經歷與職業生涯?最初怎么選擇做新聞?
李彥:我是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工科生。但骨子里卻有“用文字服務社會”的熱情,大學時還寫小說拿到過稿費。所以畢業后,沒做本專業的事情,先后在《中國婦女報》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做改版負責人,后來進了搜狐。
中國記者:能介紹下你在搜狐的職業經歷嗎?
李彥:2011年進入搜狐,在微博部門工作,當時正在擴張,需要拉名人入駐,所以一開始我主要做BD(注:Business Development,市場關系拓展),兼做內容和產品運營,自己對接好多個頻道和部門,工作量很大,成長也很快。在微博期間,我主導過很多公益活動,比如“請農民工吃頓飯”“冬日送暖”等等,牽線邀請微博名人大V參加。做這些事沒啥名利可言,有時還不被人理解,但我還是干得很有勁頭,因為這是在為社會服務。
2012年之后,搜狐戰略重點轉移到新聞客戶端,我也調到新聞客戶端,參與創辦客戶端的自媒體平臺,后來工作轉向移動政務平臺,邀請部委入駐。我一家家跑,除了保密機關不讓進去的,幾乎跑遍了所有部委,最終成功邀請到十幾家部委入駐。

李 彥洪泰基金高級投資經理
中國記者:搜索資料發現,你今年4月還創辦了一個名為“互聯網老兵會”的創業組織,能介紹下這個機構的情況嗎?
李彥:這是我跟朋友一起做的一個互聯網創業交流平臺,每周六舉辦講座交流活動,活動是公益性的,活動費用都是我自己和小伙伴掏腰包,場地是朋友贊助。目的是創造機會讓大家交流,特別是給一些好學上進的青年得到成長機會。2015年6月來到洪泰基金之后,我已經不太管了,專心做投資人。
中國記者:為什么又轉型做投資人?
李彥:離開搜狐,是換一種方式服務社會。其實我在業余時間,一直給人做公司顧問,認識了很多有干勁的人,或者說進步青年。在這過程中,也幫人搭建團隊,參與企業成長。雖然有位投資前輩勸我別干這行,因為投資只能致富,創業才能發家。但我還是特別想做投資人,因為能幫助創業公司成長,讓我很有成就感。有的企業因為有了這筆錢,真的能快速成長。
中國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下洪泰基金?
李彥:洪泰基金是2014年由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與資深投資銀行家、前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盛希泰聯合創辦的一家創業投資機構。目前主要投資五個領域,包括新消費(含傳媒、文化和娛樂)、新醫療健康、新金融(互聯網金融)、新科技以及新教育。
中國記者:看你們官網說洪泰基金是“專業化的天使投資機構”,能否詳細說明?
李彥:這是比較早的定位,現在我們已經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系列,投資范圍從種子、天使、PRO—ā、ā輪到新三板上市的各個不同的生命階段,但總的都是圍繞早期投資。
與一般天使基金相比,我們規模比較大。現在國內大概有1萬家左右天使投資機構,但大部分天使都是個人,規模也比較小。我們的天使基金“天使一期”募集超過3億人民幣,投資了50多個項目。“天使二期”正在募集,起步2000萬,ā輪基金則起步5000萬,我們會嚴格篩選LP(注:Limited Partner,即出資合伙人,占有股份但不參與管理)的資源與洪泰投資方向的匹配度。
另外,我們LP陣容豪華,擁有眾多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長和企業家,例如牛根生、王中軍、黃怒波等,投資人團隊也很豪華,匯聚了眾多國內頂尖投資人。
中國記者:能否解釋下“種子”“天使”等不同生命階段創業公司的特點?
李彥:所謂“種子”階段,是指還停在想法階段,但只要覺得靠譜就可以投資,種子階段的投資額一般在人民幣50萬-100萬;天使階段是創業企業已經實際運營,業內公認的一個標準是估值在人民幣1億元以內的創業企業都在天使階段,投資額在人民幣1000萬以內,洪泰基金的天使一期就是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估值超過1億的企業就進入ā輪階段,然后是B輪、C輪,以此類推,直到上市。一些優秀的項目往往天使階段和ā輪是疊加在一起的。
中國記者:與其他創業投資基金相比,你們有哪些特色?
李彥:一般創業投資機構都只做投資前的工作,洪泰基金既做投資前,也做投資后的服務,我們強調“投資基金+孵化器”的發展理念,我們創始人盛希泰是投資銀行出身,強調搭架構和格局。
除了創業投資基金外,洪泰現在有六個孵化器,分別是(1)洪泰智能硬件ā+Labs,由技術大咖領銜提供技術開發服務;(2)洪泰創新空間,由前SOHO中國第一副總裁王勝江擔任CEO,為創業團隊提供辦公服務;(3)洪三板,新三板中的“天貓”;(4)āā加速器,主要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服務,會邀請像知名企業家與投資人來做創業導師;(5)我們還準備做一個股權眾籌平臺和一個上市公司平臺。
我們還有一個不同的理念是“讓創業者服務創業者”。我們投資律師事務所、做財務管理軟件的公司,做企業Oā系統的公司,以及做辦公租賃、做招聘的公司。這些公司相互之間互相提供服務,最終形成企業服務聯盟。
李彥采訪札記
訪談一系列新媒體創業者之后,深深感覺創業氛圍如潮水般在身邊涌動。攪活這一池春水的人,既來自臺前激情洋溢的創業者,也來自幕后那些目光如炬的天使投資人。
天使投資人給人的“刻板印象”往往是理性、冷靜,乃至于冷冰冰——可能因為得經常拒絕人。但李彥卻讓我們覺得熱情、直率。此前采訪中我們被BP、天使投資、A輪等基礎知識“砸”得頭暈目眩,他不厭其煩、熱情“掃盲”。他坦言喜歡交朋友,不喜歡兜圈子,直言快語有時讓創業者受不了,跟他拍桌子,但事后也能變成一起喝酒的朋友。
李彥在采訪中也展現出他獨特的情懷。他參與了很多公益活動,認識很多“有干勁的進步青年”,希望通過投資幫助企業成長,“培養正直的人”。他自己則堅決不投資游戲,而把投資重點放在醫療、教育上。他說,“無論創業、投資,人格健全最重要”。當然,他也認為好的投資人一定是結果導向的,不能光看情懷,“3-5年能否上市才能評判成敗”。
他說,創業者在找投資人,投資人一樣在找創業者。但創業者更多考慮怎么把項目做成,投資者則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失敗,從思維方式角度講“投資人更省力”。另外,基于社交溝通交流的剛性需求,李彥對新媒體的前景也持樂觀態度。當然,這種樂觀是有前提的,包括風險可控、有成長的想象空間。這種投資者的眼光,對我們思考傳統媒體轉型與新媒體建設也頗具啟發價值。
中國記者:你一般是怎么選擇投資項目的?
李彥:我看投資項目主要看人,尤其是創始人,在早期,靠譜的人做的項目一定靠譜。我一般不看副總或合伙人,因為企業文化就是創始人文化。看創業者是看綜合素質,不能說有哪種素質就行了。非要排序的話,我覺得真誠、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質。當然,創業成功不僅要看創業者的素質,也要看運氣,不是單方面因素決定。
中國記者:跟之前在媒體相比,做投資人有哪些不同?你平時是怎么工作的?
李彥:我目前的工作量,一周要看200多個BP(注:Business Proposal,即商業計劃書),接待40多個創業者,每個月會投一個項目。一般我看完覺得不錯,會跟一位負責產品的同事商量,然后找創始合伙人盛希泰商討,如果他也認可就能通過。當然都是按基金規則來辦事的,非常嚴謹。我比較看重創業項目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不關注當下的盈利狀況,有想象空間才是最主要的。
投資人的思維方式跟創業者不同。創業者的思維是正向的,這事怎么能干成,為什么能干成。投資人是負向思維,這事為什么不成?因為投資會有一定的失敗率。所以我開玩笑說,做投資做久了會變態,因為沒有創業者心態積極。
:新媒體項目是不是洪泰基金投資的領域?有沒有具體的投資案例?
李彥:新消費是我們排在第一位的投資領域,其中就包括傳媒、文化和娛樂。像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也是我們基金的LP。我們一直在看新媒體項目,但暫時還不方便透露具體的案例。
中國記者:您怎么看新媒體類創業項目?
李彥:華爾街不看好中國媒體,像搜狐、新浪一直運作良好,但估值也難以上升。他們認為傳媒行業不夠開放,風險很大,再一個想象空間比較有限,行業也比較飽和。
純資訊類項目可能已經沒太多價值,但如果跟社交結合還有機會。社交需求是人性的剛性需求,而溝通交流天然帶有障礙。雖然現在社交領域已經有微博、微信,但這是大眾社交需求,還有各種另類社交需求,比如基于地理的社交需求,基于行業的社交需求,等等。
所以我認為,新媒體項目是有價值的,前景很不錯,未來所有好的公司都會是新媒體屬性的公司,我也一直在接觸新媒體項目。
中國記者:現在有一些媒體人轉型創業,你工作中接觸過嗎?對媒體人創業如何評價?
李彥:我覺得一些媒體人做的項目都很靠譜,尤其是科技媒體人。他們了解創業者,也很會推銷、吆喝,對企業發展有好處。這種PR(公關)能力跟產品、技術一樣重要,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但是,好的創業者跟是不是媒體人沒關系,創業者需要的是綜合素質,盡量少犯錯。還有,好的運氣很重要,能趕上大浪潮,順其自然,也知道該到什么時候停下來。再一個,創業者的個性應當跟工作契合,這也是媒體人轉型創業時需要考慮的。
中國記者:最近這段時間,股市起伏,匯率調整,資本市場很不穩定。有人擔憂資本寒冬要來,創業者將面臨寒冬期,不知道你們如何評價?
李彥:我們也感受到資本市場的這種變化。現在我也要求創業公司每月給我看詳細財報。但是,資本寒冬來了,洪泰基金依然不變,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加快投資。資本市場應該更冷一些,回歸理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這個資本寒冬會把真正適合創業的人留下。創業是需要野性的,真正慢慢打拼起來的創業者,一旦站穩很難倒下。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室供稿)
轉載本刊文章,請務必注明轉載自《中國記者》期數、作者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