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慶英
如何提升重大主題宣傳的“能量密度”
——對《北京日報》理論周刊“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宣傳實踐的思考
□ 文/李慶英
作為中共北京市委的重要理論宣傳陣地,《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在“抗戰”宣傳中力爭做到策劃“精心”、編輯“用心”、傳播“入心”,不斷提升“能量密度”,積極唱響“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旋律。
抗戰 主題 宣傳 北京日報 理論周刊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簡稱“抗戰”),是主流媒體必須做好的一個重大主題宣傳。放眼全國,從以黨報黨刊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到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抗戰”宣傳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千方百計地發揮自身的能量和優勢。《北京日報》理論周刊通過不斷提升“能量密度”,積極唱響“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旋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對于“抗戰”宣傳高度重視,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依托“大理論”宣傳的優勢,多角度、多形式挖掘和呈現這次主題宣傳的深刻內涵。
明確“方向”:提前領會和把握“抗戰”宣傳的主旨和重點。《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從年初就開始準備和策劃。首先是“摸精神”“明方向”,也就是領會和把握這次主題宣傳的主旨和重點,以便在具體宣傳中能夠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理論周刊認為,這方面的重要線索和依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和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前一次講話明確提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這與今年正式公布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基本相同),這“十六字”實際上為“抗戰”宣傳明確了主旨和方向。后一次講話深刻闡述了“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對于黨報理論宣傳來說,這正是值得深入詮釋和闡述的重點。
涵養“內功”:加強知識儲備和選題策劃準備。對 “抗戰”宣傳來說,一是要進行頭腦風暴。即必須做好案頭功夫,“腦補”抗戰史以及二戰史的相關知識,為選題策劃和約稿編稿提供必要知識儲備。二是開展輿情研判。通過學習有關中央文件文獻以及中央領導人有關講話,領會和把握“抗戰”宣傳的新精神和新要求;通過與相關專家學者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抗戰史研究前沿動態;通過瀏覽網絡上相關議論,主動掌握網民的關注點和意識流。三是物色作者。“盯緊”抗戰史研究領域的權威知名專家學者,并提前與其“預約掛號”,為正式約稿做好鋪墊。
持續“發力”:多角度、立體式挖掘和呈現“抗戰”宣傳的深刻內涵。理論周刊于2015年4月上旬正式啟動“抗戰”宣傳,靈活運用專欄、專版、特刊以及訪談、話題等形式,多角度、立體式挖掘和呈現“抗戰”宣傳的深刻內涵。一是開辟“抗戰精神贊”專欄,主要刊發闡釋和揭示“抗戰精神”方面重頭文章,既有關于抗戰史事和抗戰人物思想的深度挖掘和新穎介紹,又有對抗戰史重要熱點問題的辯證分析和新鮮見解。二是推出專題性“抗戰”專版,立足深入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地位和作用,深入展示中國全民族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發掘重要抗戰人物的光輝事跡和思想貢獻。三是策劃“用檔案還原真史”特刊,以抗戰時期的歷史檔案為依托,旨在讓歷史檔案作證、呈現真實的抗戰史。
回應社會熱議話題,提升主題宣傳的引導力。近年來,隨著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沉渣泛起,關于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關于黨史國史的認識,出現了一些歪曲真相、違背事實的錯誤聲音。諸如質疑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貶低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用和貢獻等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有必要予以澄清和辨析。為此,理論周刊約請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黨史專家石仲泉、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朱成山等權威專家撰寫了《為什么說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關于抗戰史幾個熱點問題的辨正》《抗戰期間犧牲了多少共產黨將領?》等重頭文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確鑿的史實,嚴密的邏輯,辯證的分析,透徹的表達,有力批駁和回擊了一些錯誤觀點,明確了在重大歷史問題上應堅持的歷史觀,捍衛了歷史真相,提升了主題宣傳的引導力。
拓寬選題新角度,增強主題宣傳思想力。“抗戰”主題宣傳,理論周刊并不局限于“新瓶裝舊酒”,而是竭力做到“新瓶裝好酒”。所謂“好酒”,就是選題要有新角度,立意要有新高度,論證要有新材料。做好歷史類重大主題宣傳,關鍵在于確立一個富有思想和時代價值的主題,并以此將那些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甄選出來的能打動人心的細節、故事貫穿起來。在此方面,理論周刊策劃了多個備受好評的選題,《從空前覺醒到偉大復興》(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一文,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宣傳案例。作者立足于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時代主題,將近代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細節,放在從民族覺醒到民族復興的歷程中來審視和考察,這就凸顯了一種穿透歷史的思想力。
善于轉換編輯思路,增強主題宣傳吸引力。“抗戰”宣傳無疑是一場“持久戰”。理論周刊認為,做好這樣的主題宣傳,編輯必須具備一種全局眼光和系統思維,積極發揮“以我為主”的統領意識,善于主動引導作者和轉換編輯思路。以理論周刊獨家策劃刊發的石仲泉《對歷史少一點誤讀,多一份尊重》一文為例:作者應理論周刊約稿撰寫了一篇1萬多字的重頭稿件。應該說,這是一篇“大手筆”,主題鮮明,論據充分,論述嚴謹。但從理論周刊整體宣傳進度來審視,稿件卻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原稿中有些內容在作者稿件發來前已重點宣傳過,二是原稿是按歷史邏輯和理論自然展開和正面闡述,表達嚴謹但卻很難“抓人”。如何使這篇大手筆“活”起來?理論周刊決定換一個編輯思路——用當前抗戰史熱議的問題統領稿件,切實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在抗戰中強大起來”這個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并將當前網絡上的一些模糊認識和錯誤穿插其中,順便加以辨正和批駁。按照這個思路精心編輯而成的稿件,篇幅只有四千多字,既避免了宣傳上的碎片化和重復化,又賦予了這篇稿件以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
理論周刊的“抗戰”宣傳從今年4月初正式啟動到9月初,共策劃推出系列文章50多篇,重點專欄1個,專題性紀念專版4期(4塊版),紀念特刊1期(4塊版)。從宣傳“供給”層面,這一系列宣傳策劃主要是為讀者提供真實可信的全民族抗戰歷史細節、借助專家學者的分析闡述形成科學的抗戰史觀。具體而言,其社會影響和傳播價值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認識:
其一,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傳播”的態勢。理論周刊推出的“抗戰”系列文章產生了很大社會影響。表現一:平面媒體和網絡轉載率高。許多文章被《文摘報》《報刊文摘》《作家文摘》等平面媒體轉載,“人民網”“光明網”“理論網”等多家網站將重頭文章放在重要頁面。表現二:微信圈轉發與熱議。像《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對歷史少一點誤讀,多一份尊重》《“中共的一系列政策深得人心”》等,在“理論周刊”微信公眾號二次推送后,短時間內點擊率就突破了1000+,這對理論宣傳來說在“微傳播”中可以算是一個新突破;同時,微信圈里的粉絲還對文中提出的觀點展開討論,大部分粉絲都認為文章說理透徹,有說服力。表現三:社會媒體“二次開發”的重要來源。從轉載情況看,有文章觀點被學者引用到抗戰講座報告中,有文章被主流報刊重新編輯刊發,有文章還被制作成多媒體(如被“人民網”推出的“以正史聽”)采用。由此可見,理論周刊策劃的“抗戰”宣傳系列文章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傳播”的態勢,大大提升了主流媒體宣傳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

其二,深化了對提升主題宣傳“能量密度”的認識。總體來看,理論周刊策劃的“抗戰”宣傳系列專欄文章、專題版面和特刊,實際上都緊緊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個主題,著力提升主題宣傳“能量密度”。所謂“能量密度”,是對主題宣傳在有限篇幅內承載信息量、傳遞思想力和產生影響力的統稱。為提升“抗戰”宣傳“能量密度”,理論周刊緊緊把握三個維度:一是著眼于提供新史料和新知識,以真實的抗戰史實去“打動人”,策劃刊發了《家書記錄的中國人民抗戰心靈史》《章太炎痛斥抗戰投降派》《“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等文章。二是著眼于提供新觀點和新見解,用正確史識史觀 “引導人”,組織刊發了《從東方戰場尋找答案》《從力量之源看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抗戰的真諦》等重頭文章。三是著眼于講好抗戰的“中國故事”,用偉大的抗戰精神去“鼓舞人”,策劃推出《從空前覺醒到偉大復興》《為民族解放犧牲,為民主進步開路》《對“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等重頭文章。憑借有血有肉的抗戰故事、力透紙背的家國情懷,讓“抗戰精神”抵達人心。
其三,堅定了黨報人對黨報未來發展的信心。新媒體時代,黨報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提振黨報人的信心?理論周刊在這次“抗戰”宣傳中以策劃“精心”、編輯“用心”、傳播“入心”的宣傳實踐,對這個“時代課題”作出了鮮明回答:這就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努力生產和提供優質內容,著力提升宣傳的“能量密度”,積極唱響時代主旋律。
(作者是《北京日報》理論部副主任、主任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