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友

侯宇哲已經在巴斯夫工作了26年,身兼亞太區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董事長的他,在2013年就把家從香港搬到了上海。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巴斯夫強化亞太區的意圖。
2013年,巴斯夫大中華區銷售額超過54.8億歐元,幾乎占了亞太區業務的一半份額。中國已成為巴斯夫在德國和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其對于巴斯夫的重要性不言而語。
侯宇哲告訴《英才》記者,隨著中國經濟及化工產業環境的變化,巴斯夫未來在這一市場的發展將更加注重投資的效益與質量,力求“智能成長”。
根據巴斯夫的戰略規劃,到2020年,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將增加到120億歐元,“在大中華區的增長率需要達到11%,亞太區需要達到9%,都超過了行業整體7%的增長速度”。
事實上,早在歐洲經濟衰退之前,巴斯夫便已在華布局全產業鏈的化工生意。侯宇哲告訴《英才》記者,在擴展本地生產網絡、延伸價值鏈方面,巴斯夫始終提倡一體化生產,“一套裝置的產品與副產品可以用作另一套裝置的原材料,最終將生產、能源和廢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礎設施的一體化中,這種網絡化結構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
在中國市場,隨著原材料成本的不斷提升,獲取相對經濟和穩定的原料也成為其在這一市場攻城略地的基礎。巴斯夫的中國布局是成熟市場模式的一個翻版:進入一個市場之后,布局就要徹底從政治到產業,從原料到市場,從生產到研發,步步為營,逐漸滲透。
要數巴斯夫在中國市場“一體化”項目合作的典型,當屬位于南京的 “一體化基地”:由中石化與巴斯夫對等投資的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與石化寡頭中國石化合作,令巴斯夫以經濟價格穩定獲取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石腦油。
在另一項重要原料天然氣上,早在“西氣東輸”工程延伸到南京前,在建的揚巴基地就確定了使用“西氣東輸”的天然氣,并建設了天然氣發電廠。2004年,巴斯夫與中石油簽署每年6億立方米的用氣合同,成為當時西氣東輸的最大客戶。
投桃報李。侯宇哲告訴《英才》記者,巴斯夫在南京的一體化基地完全采用德國的最新技術。在資金之外,巴斯夫提供優勢的管理經驗,中方則提供土地、資源、人才上的便利,雙方各占50%的股權。
2014年12月初,巴斯夫宣布將在上海漕涇新建一座世界級的化工催化劑生產裝置,以進一步增強在亞太地區的生產網絡。項目計劃于2016年四季度投入生產。 這是巴斯夫在亞太地區建造的第一座工藝催化劑生產裝置。
從地圖上看,巴斯夫的布局從沿海地區逐漸向內陸發展;而其布局領域也涵蓋石化、功能性化學品、功能性材料,尤其是向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延伸。盡管以單個反應裝置或單個工廠的規模而言,巴斯夫并非處處領先,但以總體投資額及合作深度、廣度而言,巴斯夫已在中國呈現全方位覆蓋。也成為外資化工巨頭中首屈一指的“垂直一體化”巨頭。
“到2020年亞太地區75%的銷售額將來自本地生產的產品。這樣可以確保可靠供應并加強與本地客戶的合作,并且通過整合將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減少產品運輸的消耗。”侯宇哲向《英才》記者分析道。
根據巴斯夫的“智能增長”戰略,其將在2013—2020年間在亞太地區投資100億歐元,其中約有一半投資在中國。
在侯宇哲看來,中國市場的一大特殊性,還在于化學品的關鍵作用,其會成為中國政府戰略性產業的主要推動力,如電動車、新能源技術,以及高鐵和商用飛機等交通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