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2015年4月22-24日,來自亞非109個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以及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齊聚印尼的雅加達和萬隆,共同慶祝和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
與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的“新萬隆精神”引起了來自各方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與萬隆精神不謀而合,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萬隆精神的一種體現,給萬隆精神帶來新的希望。
印尼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正是萬隆精神的一種體現,尤其是它強調的國家之間的聯系性,沒有這種聯系,你什么也做不了。這種緊密聯系的概念至少給地區內的所有國家以通過合作發展經濟的希望,所以我覺得“一帶一路”正好體現了萬隆精神。
高級資深外交官、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與時俱進提出建立“一帶一路”的倡議,是新時期對萬隆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的發展,為亞非地區乃至世界共同發展注入蓬勃生機。同時,“一帶一路”還會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中國不僅是萬隆精神的塑造者,也是踐行者,中國對亞非國家發展的協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以及各種有助于全球互聯互通的倡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亞非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希望中國能繼承并發揚萬隆精神,夯實亞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基礎,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亞非夢”。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目前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是發展而不是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謀發展、共同把蛋糕做大,而“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也是基于利益和責任的紐帶而建立的區域關系。這些都是對“萬隆十原則”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創新。
4月22日,在當天舉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的講話引發了各方的解讀。其中,他提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也被認為為新時期弘揚萬隆精神、凝聚更廣泛共識、拓展新時期國與國之間的團結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印尼《印華日報》總編輯、資深觀察家李卓輝:從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到亞洲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的一系列理念是非常創新而有震撼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是今后百年間全人類為之奮斗的構想。中國與其他國家相處憑借的是道義,而非霸道,對亞非發展中國家的無私援助和務實合作贏得了廣泛贊許,是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的忠實實踐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胡逸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發達國家有責任與義務在不帶政治條件下幫助發展中國家,其實也再次闡明近來由中國所提出與推動的一系列國際發展倡議,如“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與傳統上國際發展機構運作模式的最大不同點,是把力度專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其他隱秘的目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安全與合作研究部主任沈世順:“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了國與國界限。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人類已經超出狹隘的國家利益,打破了地區界限。全人類都走向共同繁榮、富裕,生活在美好的地球上,是地球人的一種向往。如果中國有“中國夢”,那這就是“世界夢”、“地球夢”。
4月24-28日,第26屆東盟峰會及系列會議在馬來西亞舉行。分析人士指出,2015年是東盟共同體建設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作為東盟最主要的對話和經貿伙伴之一,中國和東盟的合作迎來新機遇。
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席部長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哈侖: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將給這一地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海上絲綢之路的復興將推動亞洲新一輪開放與合作,為馬六甲注入全新的發展動力,為它創造更大繁榮奠定基礎。
馬來西亞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蘇海米:馬來西亞著力推動鐵路設施建設,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十分契合。馬來西亞的鐵路干線將與覆蓋東盟的公路、港口和機場連接,擴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
中國駐東盟使團大使楊秀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全面規劃,將對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產生綜合促進效應:一是將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中國—東盟貿易額到2020年達1萬億美元目標;二是將提升中國與東盟國家海上、陸上互聯互通水平;三是將通過雙邊貨幣互換、開展人民幣海外清算業務、發行海外債券等,降低貿易壁壘與成本,使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便捷,激發貿易投資動力;四是將有力帶動中國—東盟跨境經貿與產能合作。
4月16日,馬來西亞當地媒體《星洲日報》刊發的文章《人民幣清算機制開拓新機》稱,馬來西亞吉隆坡人民幣清算行的正式啟動,將有助于擴大人民幣在馬來西亞及東盟地區跨境使用,對馬中經貿關系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也將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文章摘要如下:
人民幣清算機制對馬中是互惠互利的金融安排,它的設立表明馬中兩國加強互惠雙贏合作的意愿。目前中國銀行已獲準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法蘭克福、巴黎、悉尼等建立清算行。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也是中國在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政局穩定、法律體系完善、國家競爭力持續提升、華人眾多等,相信這是在吉隆坡設立人民幣清算行的主要考慮。吉隆坡人民幣清算行將為馬中企業和貿易往來帶來極大便利,不但節約成本,同時可以避開匯率風險。
馬來西亞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有助于抵抗國際金融體系激烈波動帶來的沖擊,而且將人民幣引入馬來西亞資本市場,如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債市,將有助于提升馬來西亞在東盟的經濟影響力和金融競爭力。另外,在中國“一帶一路”經濟戰略下,馬來西亞預料將成為中國資金的投入重點,中國銀行在中國擁有龐大網絡,廣泛的客戶基礎和良好的政府關系,方便向中國推介馬來西亞,帶動更多中資企業到馬來西亞投資。
4月15日,中國財政部通過官方網站正式公布,由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意向創始成員國最終確定為57個國家。對此,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亞投行的設立將翻開國際金融體系新的一頁。
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市場正面臨著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富裕資金不能順利地流通到投資需求區。整個市場基礎設施需求旺盛,但金融體系卻不能很好地調節儲蓄和投資的關系。在此背景下,亞投行能促進全球總需求的增長和資金流動的多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亞投行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發達國家參與的全球性多邊金融機構,這是一種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新型南北合作形式,從全球金融治理角度看是一項制度創新。在運作模式上,亞投行在條件許可的時候將引入商業化運作,由私人資本介入,這與以官方政府機構為主要運作模式的亞洲開發銀行有所不同。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世界經濟將受益于更多長期資金流入發展中國家。像亞投行這樣新的金融體系,如果實現合理有效的運營,將極大改善國際金融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