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劉富榮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婚姻法解釋(三)》將近三分之二的條文都是在規制婚姻關系中的財產問題,伴隨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們日益重視財富的數量,《婚姻法解釋(三)》也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許多的物質財富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以獲得額外的價值,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孳息。而第5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筆者認為,這一規定的實踐價值有待商榷。學者們更是爭議不斷,主要形成了三種觀點:共同財產說、個人財產說和部分共同部分個人說。[1]三種觀點各執一詞,均有利弊,筆者對此不做贅述。本文針對第5條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時應當考慮的因素,以期達到家庭和諧、保護弱者和平衡雙方利益之目的。
關于孳息的歸屬,《物權法》規定應采原物主義,即婚前財產婚后獲得的收益屬于個人財產。而《婚姻法》則規定第十七條羅列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物權法》是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具有物質屬性;《婚姻法》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的,具有人身屬性。在社會轉型各方利益凸顯時期,夫妻關系不僅具有人身屬性,同時也具有了財產屬性。即夫妻關系具有身份法和財產法的雙重屬性,而《物權法》僅調整財產關系。盡管二者均有調整財產的部分,但兩類法律之間卻存在著一些沖突。
對于夫妻財產的歸屬,《婚姻法解釋(二)》采取的是婚后財產共同所有,明確規定投資收益屬于共同財產。《婚姻法解釋(三)》則規定資本在婚后所得的收益屬于資本所有者的個人財產。這種立法模式使審判機關在實踐當中無所適從。司法解釋本是為了彌補法律漏洞,解決具體問題的。顯而易見,我國的婚姻法解釋出現了沖突。再者,《婚姻法解釋(三)》第5條將婚姻存續期間獲得的孳息不加區分的歸個人所有,無視另一方付出的勞動。這不符合家庭和睦和倫理性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崛起,男女平等、保護弱者、維持家庭和諧和尊重勞動價值等已成為婚姻家事立法的主要原則。《婚姻法解釋(三)》第5條的規定則是注重保護個人財產權利,對強者利益過度,導致弱者權益受損。嚴重忽視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不利于實現人人平等。在婚姻關系中,強者的勞動付出和財產獲得的孳息容易被量化,而弱者的勞動付出則較為抽象化,隱含在日常的婚姻生活之中。
任何法律都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時代,婚姻法的立法理念也是不同的。為了廢除封建社會中買賣婚姻、包辦婚姻的現象,建國初期制定了第一部《婚姻法》確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保護弱者等立法原則,在處理婚姻關系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婚姻法》又確定了計劃生育等政策,調和社會矛盾。進入21 世紀,婚姻法的重心已經從人身關系轉向財產關系。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正式實施,其主要規定了夫妻之間的財產問題。筆者認為,在加強個人權利保護的同時,應當重視夫妻之間的甘苦與共、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家庭成員的凝聚力。
夫妻協力主要是指夫妻一方獲得財產的行為必須通過另一方的協助才能獲得,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夫妻協力”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婚后財產共有的法律基礎所在。而這種協力關系常常是抽象的,比如,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外出務工一方獲得的財產應當歸夫妻共有。因為在財富獲得的過程中,夫妻雙方都付出了勞動,具有同樣的價值。筆者認為,與財產的自然增值不同,孳息的獲得具有特殊性,需要勞動的加入。
婚姻關系具有特殊性,來源于人類共有的倫理秩序,是一種比較具有自然屬性的社會共同體結構,同時又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其本質是保護弱者,并具有利他利益之目的,這也說明婚姻關系具有人道主義的性質。通常情況下,為了婚姻關系的維持,女性常常在工作方面做出妥協,以致于女性在經濟上處于不利的地位。自建國初期的法律實施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共同財產制度,并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完善。這種法律制度的設計不僅有利于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方,而且有利于家庭倫理秩序的構建。
[1]賀劍.“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的影響——以關于夫妻個人財產婚后孳息歸屬的司法實踐為中心[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