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犯罪案件中技術偵查的適用研究
楊晴晴
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現代社會,我國職務犯罪呈現出智能化、高隱蔽化的特點,原來傳統的偵查方式在應對當今新型職務犯罪模式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挫折。從無數的案例中可以知道技術偵查是能夠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偵查實踐中偵查人員使用技術偵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國均需通過立法對職務犯罪案件中技術偵查的適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職務犯罪;技術偵查;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4-0074-02
作者簡介:楊晴晴(1991-),女,內蒙古通遼人,甘肅政法學院公安分院訴訟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偵查學。

一、職務犯罪概述
(一)職務犯罪概念
所謂職務犯罪,泛言之——就是指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實施的犯罪。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職務犯罪案件,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實施的貪污賄賂案件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瀆職、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等犯罪案件。職務犯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務犯罪是指負有管理職能的人員利用其管理的便利條件所實施的犯罪;狹義的職務犯罪是指負有國家管理職能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或者褻瀆職責,以破壞國家管理職能為特征的犯罪。
(二)職務犯罪的構成特征
1.主體的特殊性和多元化
職務犯罪的主體是真正的身份犯,具有特殊性。其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1]除此之外,刑法規定,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上述機關、單位委派到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規定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主體的特殊性是職務犯罪最基本的特征。
2.侵害客體的復雜性
我國刑事案件中大多數犯罪侵害的是單一社會關系,而職務犯罪往往侵害兩種及兩種以上的社會關系。從整體上看,職務犯罪案件侵害的同類客體是國家對職務犯罪活動的管理職能。除此之外,職務犯罪案件還要侵害其他社會關系。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在獲取證據材料時,要注意區分案件侵害客體的類型,以便于正確劃分犯罪類型,準確了解其社會危害程度。
3.主觀罪過形式的多樣性
在我國刑法規定的職務犯罪類型中,大多數罪名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其中反貪污賄賂局管轄的職務犯罪類型案件中,其主觀方面都由故意構成,反瀆職侵權管轄的部分職務犯罪案件,如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等罪名,為過失型職務犯罪。[2]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的職務犯罪案件中,大多為有預謀,并且有意識地采取反偵查手段的犯罪,其作案手法的隱蔽性、高智能性、偵查難度更大。
4.客觀行為的職務關聯性
我國刑法中規定的職務犯罪種類繁多,而每一個職務犯罪案件所表現的客觀行為也不同,然而我們通過觀察其中復雜的行為表現模式,不難發現職務犯罪的客觀行為本質上有著相同的共性,那就是與職務的關聯性,這是職務犯罪最本質的特征。
二、技術偵查概述
(一)技術偵查的概念
“技術偵查”這一概念并非這次新《刑事訴訟法》首創,在其之前的《國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①就做了簡單的授權性規定,雖然這兩部非基本刑事法律使用的稱謂都是“技術偵察”這是國家偵查權不受外部約束背景下的一種稱謂,具體含義與現在的技術偵查無異。[3]秘密性指為獲取證據,在犯罪嫌疑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的各種偵查手段。依此路徑,電子監聽、秘密錄音錄像、監視或錄制電子通訊、電子追蹤、紅外熱感成像、DNA檢驗等手段應當包含在技術偵查中。
(二)技術偵查的種類
我國目前并沒有對技術偵查的分類進行明確界定,根據我國主流觀點學說對技術偵查的分類,本文中論述的技術偵查包括秘密錄像、拍照、電子監聽、電子監控等秘密的專門技術手段。
1.秘密拍照、錄像
秘密錄像、拍照是指在偵查辦案過程中,通過使用攝影、照相器材,在偵查對象不知曉的情況下,獲得相關的錄像、照片等證據資料的偵查措施。[4]秘密錄像、拍照的時機選擇主要依賴于偵查主體的主觀判斷,因此所獲證據不能利用的情況相對較少。但由于偵查人員個體存在著偵查經驗方面的差異性,導致其拍攝行為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2.電子監聽
電子監聽是指在未經當事人許可并且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偵查機關采取技術手段或方法獲取偵查對象通話內容的偵查措施。電子監聽可劃分為只安裝監聽器的電子監聽和在電話線路上(一般為交換機等部位)安裝監聽器的電話監聽,以及與移動通信部門對接從而對移動電話的監聽。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現在的電話監聽又分為網絡電話監聽、有線電話監聽和無線電話監聽。
3.電子監控
我國學界目前對電子監控的內容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從技術性角度分析,電子監控是指偵查人員憑借電子裝置對當事人所進行的,為了獲取相關資料或信息而秘密進行的監視、監聽的偵查措施。一般認為電子監控可劃分為兩類:視頻監控和網絡監控,其中網絡監控主要是指對于電子郵件的監控以及通信量分析的監控等。
(三)技術偵查的特征
1.秘密性
傳統偵查模式中,受“口供中心主義”的影響,犯罪偵查通常實行的是“由供到證”的偵查模式,即首先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再以口供為中心向外輻射,進一步獲取證人證言、書證、物證等其他證據。②在這種偵查方式下,偵查活動為犯罪嫌疑人所知曉,而技術偵查更多的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進入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在犯罪嫌疑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犯罪信息。
2.技術性
秘密性是技術偵查的一大特征,但是僅有秘密性還不夠,技術偵查還必須滿足技術性的要求。也就是說,偵查人員在進行偵查時必須借助科技手段。那種只具備秘密性的特點,但沒有使用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的各種偵查措施不屬于技術偵查,如單純使用人的視力進行的監視或人力追蹤③等,這些手段因毫無技術性而言,不應歸于技術偵查范疇。
3.易侵犯性
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本來就強大的公權力提供支撐,這就意味著公權力以一種幾乎不受限制的方式闖入公民的私生活領域,隨意獵取公民私密信息,公民私生活領域的信息并非全部涉及犯罪活動,很大程度上是關于私人交往過程中不想公開的信息,但技術偵查不會自動篩選信息,這樣技術偵查的使用就對公民個人生活領域無關犯罪活動的信息構成極大的威脅。
7月16日,2018年北京市種子監管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下發了《北京市種子監管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及2018年工作方案》,這標志著北京市正式啟動種子監管三年行動計劃。方案提出,到2020年實現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達96%以上、主要蔬菜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達90%以上、種子大案要案依法查處“百分百”、生物品種監管“零死角”、逐步規范品種權使用行為等。
三、職務犯罪案件技術偵查的適用
(一)職務犯罪技術偵查的適用條件
依據重罪適用原則,技術偵查措施只有對嚴重的職務犯罪案件才能適用。這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也是保障人權的要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經驗,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章、第九章的規定,可將職務犯罪適用技術偵查手段的案件范圍限定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可能深挖出大案、要案線索的職務犯罪案件。[4]
依據最后手段原則(即必要性原則),即使是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和可能深挖出大案、要案線索的職務犯罪案件,如果可以使用常規偵查手段查清,也不能使用技術偵查手段。只有當使用常規偵查手段難以或無法達到偵查目的偵破案件,確有必要使用技術偵查手段時,才能使用。
綜上所述,職務犯罪案件適用技術偵查手段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可能深挖出大案、要案線索的職務犯罪案件;二是使用常規偵查手段難以或者不能實現偵查目的,確有必要采取技術偵查手段。
(二)職務犯罪技術偵查的適用對象
在規定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手段的適用對象時必須要考慮相關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包括人的相關性原則和物的相關性原則。
人的相關性原則要求技術偵查只能針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相關人員實施。這里的“相關人員”,必須是有一定的理由和證據證明其是與本案有關的人,如為犯罪嫌疑人傳遞、收發信息的人等。此外,還要有一個明確的例外規則,不得監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與律師之間的通訊,除非有證據證明律師也是該犯罪的共犯。
物的相關性原則要求技術偵查的范圍只能限于實現偵查目的所需要的相關內容。如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進行監聽時,只有在有理由或有依據相信被監聽的通訊內容是與犯罪相關的前提下,才能實施;如與案件事實并無關聯,即使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通訊,也不應被監聽。
在獲悉技術偵查的相關情況后,如果當事人對技偵措施實施程序或者侵害后果有異議的,可以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請復核。如果發現技術偵查的實施確屬違法或者違反必要性原則的要求,復核機關應當撤銷技術偵查措施,那么技術偵查行為自始無效。
如果技術偵查措施損害了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偵查機關存在過錯的,且偵查對像在被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后作無罪處理的,當事人有權對偵查人員或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并獲得相應的損失賠償。一般而言,當事人受到的損害系偵查人員故意造成,可以對相關責任人提出民事賠償請求,或者國家賠償請求;偵查人員過失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則通過國家賠償的途徑解決。
(四)職務犯罪技術偵查的監督程序
在職務犯罪案件中對技術偵查措施的監管包括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兩種。事中監督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完成的,主要是對技術偵查措施所獲證據的即時審查。具體來講,對技偵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并由二名偵查人員簽名,以偵查記錄卷的形式記載并單獨訂卷。等待審查起訴部門及法官的審查。事后監督主要包括檢察機關自身紀檢監察部門及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檢察機關紀檢監察部門作為檢察機關的紀律監察部門,除了應對本單位的隊伍廉政紀律負責,還在形式上監督普通偵查工作是否符合程序要求,因此審查偵查機關采取技術偵查手段是否符合形式要件非它莫屬。[5]具體監督的形式,主要由紀律監察部門會同案件管理中心,對本單位技術偵查案卷進行審查,檢查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范圍、針對的對象等有無超出審批的范圍。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偵查人員利用技偵手段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可以建議有關機關給以行政處分,涉嫌刑事犯罪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四、結語
新《刑事訴訟法》將“技術偵查”納入偵查措施體系范圍之內,是我國偵查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的權力,對于提高職務犯罪偵辦的質量和效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持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廉潔和國家政權的穩定。
[注釋]
①<國家安全法>第10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因偵察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人民警察法>第16條規定:“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
②章其彥.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8).
③程雷.論檢察機關的技術偵查權[J].政法論叢,2011(5).
[參考文獻]
[1]廖斌,張中.技術偵查規范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3.
[2]任惠華.職務犯罪偵查實務[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1.
[3]朱孝清.職務犯罪偵查學[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11.
[4]唐雪宇.論技術偵查在職務犯罪案件中的適用[D].中國政法大學,2010.3.
[5]趙中意.論技術偵查在職務犯罪偵查中的適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