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述慶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馬列部,貴州 都勻558000
刑事被害人屬于當事人、訴訟參與人。這見之于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06條,其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其第四款規定“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和翻譯人員”。由此可見,理論上,刑事被害人可以作為訴訟當事人參加刑事訴訟及附帶民事訴訟活動。因犯罪嫌疑人犯罪行為導致的被害人損失,被害人可以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其時并沒有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被害人近親家屬也可以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其時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
在刑事訴訟中,犯罪行為人需要承擔雙重責任,他(她)既要因其犯罪行為對既有社會關系的破壞而對國家公權力承擔刑事責任,又要因其可能對個人的人身和財產關系造成損害而承擔私權利的損害賠償責任。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權益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司法救濟活動,是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因犯罪行為受到物質、精神損失時有獲取犯罪行為人賠償、國家補償和社會援助的權利[1]。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七條規定了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所或賠償的各種項目。《解釋》第十八條還把賠償擴大到精神損害撫慰金。
2.《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被害人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判決的依據是物質損失!根據該條款精神,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法院也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但可以支持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
可見,從賠償項目看,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被害人民事權益的保護是相對充分的。
《解釋》、最高院《〈刑事訴訟法〉適用解答》第41問答、《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問題》(法辦﹝2011﹞159號)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范圍和標準包括人身損害賠償①及財產損害賠償②。刑事被害人民事權益之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一般情況下不會納入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賠償范圍,但法學界也有人認為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也應該屬于必然產生的損失。
可見,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途徑,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受到的民事權益保護并不充分。
1.為全面、切實保護被害人民事權利需要,必須從法律上明確賦予刑事被害人或者刑事被害人近親屬以訴訟選擇權利,理由如下:
從《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看,是其并未反映出被害人必須且只準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也就是說,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是可行的;從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來源看,被害人訴訟權利是法律賦予的,其不是義務,根據“權利可以放棄”的法律原則,被害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這種權利,即是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由被害人自己決定。
所以,有必要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予以完善,即給予刑事被害人選擇是進行附帶民事訴訟還是單純的民事訴訟的訴訟選擇權。同時,為全面、切實保護被害人民事權利,鑒于目前附帶民事訴訟不繳納訴訟費,建議規定刑事被害人在進行相關民事訴訟時,同樣不繳納或者減少繳納訴訟費,使刑事被害人自由選擇訴訟的權利落到實處。
2.打破先刑后民的觀念,適當、適機選擇民事訴訟
從整體上的法律框架看,我國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其均屬于訴訟法律部門,三大訴訟法地位平等。在刑民交叉案件、行民交叉案件的適用上,長期以來就有先行后民、先刑后民的思想。筆者認為,這三類案件不應該有絕對的先后順序,具體要根據案件本身說話。刑事訴訟法律效果本質是懲罰,是國家以刑事責任追究犯罪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民事訴訟法律效果的關鍵是救濟,是解決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各種糾紛。效果不同決定了訴訟程序獨立運作的必然性。因此,考慮誰先誰后的標準應當訴訟實踐。訴訟案例千變萬化,被害人只有在利益權衡基礎上,考慮是否先行提起民事訴訟或者于刑事訴訟后單獨提起民事訴訟。
在附帶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可以與犯罪行為人或其家屬先行協商,就被害人的賠償請求達成民事賠償協議,司法機關可據此對犯罪行為人從輕減輕刑事責任直至不再追究刑事責任,這一過程就是刑事和解。刑事和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司法制度。
人民法院也可以在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中借用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特色的處理民事糾紛的方式—調解,在自愿、合法的基礎上就被害人的訴求進行調解!做好附帶民事訴訟的調解工作,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它不僅使被告人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認罪伏法,使被害人得到有效賠償,而且能化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
通過和解和調解,不管是附帶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都可以在賠償項目上予以突破,達到更好保護被害人民事權益的效果。
我國司法實踐的現狀是:大多數刑事被害人很難得到充分、有效、及時的賠償,這種狀況影響的不僅是我國法律的公信力,而且可能極大影響被害人的生活。在英美法系國家,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完全分開,被害人除了獲得加害人的賠償外,還可以通過私人保險、公共資助、國家補償等形式實現賠償[2];英國、法國、美國均于20世紀先后規定了國家補償制度③。我國的臺灣地區也于1998年頒布《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本世紀初以來,對被害人救濟制度的實踐與探索,我國有不少地方走在前列,至少有100多個地市出臺了相關的專門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淄博市于2004年首創我國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
在全國性的法律上明確建立權威性的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是切實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權益,維護法院判決權威的迫切需要!可喜的是,最高檢,最高院近年也開始嘗試和探索,如2007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2007年刑事申訴檢察工作要點》中就曾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點建立刑事被害人補償機制”[3]。
此外,社會也可以通過基金會形式、捐款形式適當解決部分被害人的賠償問題。
被害人的民事權益保護歸根結底要看這種權益能不能得到實現,這取決于犯罪行為人的經濟能力、賠償能力及賠償的自覺性,取決于法院法官能否秉持公平公正心理,取決于國家和社會司法救助制度的是否形成……,被害人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從而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訴訟程序或者其他程序。
[ 注 釋 ]
①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被撫養人生活費、喪葬費等項目.
②包括已經產生的損失和必然產生的損失.
③美國1982年頒布<被害人和證人保護法>.
[1]建林主編.中國刑事司法改革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266.
[2]于銳,劉蕾.限制案件范圍改革附帶民事訴訟程序[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雷勤.試論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