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楠
通遼市科爾沁區人民檢察院,內蒙古 通遼028000
2012年1月,張強、楊建、周軍(以上均為化名)三人在B市注冊成立了某文化公司,注冊資本126萬元(其中張強100萬元、楊建13萬元、周軍13萬元),法定代表人張強。受A省晨報社委托,某文化公司全權代理經營A省晨報駐B市版的廣告業務,在隨后的經營中,三名股東因公司內部用人問題產生分歧,于2013年2月召開股東會,決議解散公司。2013年8月,楊建向B市C區公安機關報案稱:張強在公司經營期間,將其投資的100萬元出資款抽逃后用于其另一家藥品公司的經營活動。公安機關初查后于2013年11月對張強以抽逃出資罪立案偵查。對此,張強不服,向B市C區檢察院遞交了立案監督申請,要求檢察機關監督公安機關撤銷對他的立案決定。該案應當如何處理,主要體現了《公司法》修改后《刑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關于抽逃出資犯罪的相應調整問題。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辦公司的風潮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悄然興起,當時皮包公司泛濫,不但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也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秩序,在這種背景下,1993年的《公司法》采取了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度,對注冊公司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同時,《刑法》中也相應的設立了虛報注冊資本罪和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即“兩虛一抽”犯罪,這三項罪名曾經是懸掛在企業主頭上的三把鍘刀,因為在實踐中,很多企業的工商登記注冊都是委托中介機構進行的,中介機構大多采用墊資的方式出具驗資證明,驗資后就會將資金撤出,而工商部門只是進行形式審查,不能真實反映出公司的資金狀況,由此,“兩虛一抽”成為追究他們刑事責任的重要理由,很多企業主因此身陷囹圄。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對此,2014年的《公司法》進行了修改,廢止了驗資及年檢制度,對大部分公司確立了注冊資本自由認繳登記制度,這一重大修改動搖了《刑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中關于“兩虛一抽”犯罪的理論基礎,因此,全國人大立法解釋及相關法律規定也隨之進行了必要的修改。
《公司法》修改后,全國人大對刑法中關于資本犯罪的兩個條款也作了相應解釋,即《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百五十九條的規定,只適用于依法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同時,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也出臺了《關于嚴格依法辦理虛報注冊資本和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刑事案件的通知》,規定自2014年3月1日起,除依法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以外,對申請公司登記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以虛報注冊資本罪追究刑事責任;對公司股東、發起人不得以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目前只有金融機構、準金融機構、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等27類企業仍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由此,本案中某文化公司不屬于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對股東張強也就不應再以抽逃出資追究其刑事責任。按照立案監督案件的辦理程序,C區檢察院向公安機關發出了《要求說明立案理由通知書》,公安機關書面回復理由稱張強抽逃出資的行為發生在相關法律修改之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C區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說明的理由不能成立,依據刑法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不應再追究張強抽逃出資的刑事責任,通知公安機關撤銷該案。
雖然《刑法》中關于“兩虛一抽”犯罪的規定不再適用于實行認繳登記制的公司,但現行法律尚未免除股東、發起人的民事及行政責任。根據修改后的《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這一規定說明股東對公司的出資是公司的財產來源之一,在股東實際出資到位之前,股東認繳的出資成為公司對股東享有的債權,如果股東在繳納出資后又非法將其繳納的全部或部分出資抽回的,仍然屬于抽逃出資行為,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十四條的規定,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據此,本文案例中股東張強將其繳納的出資款全部抽回,某文化公司及其另外兩名股東楊建、周軍有權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張強向公司返還出資款100萬元的本金及利息,另外,根據《公司法》第二百條的規定: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資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所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由此,現行法律雖免去了認繳出資公司股東、發起人抽逃出資的刑事責任,但其仍需承擔相應的民事及行政責任。
[1]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