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倩
廣東鑫涌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518000
執行和解指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經過協商,就變更民事執行依據所認定的權利義務內容達到的一致協議,進而使民事執行終結的訴訟活動。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明確規定,在民事活動執行過程中,當事人自行協商達到和解的,執行員應當準確極了協議具體內容,并由當事人簽字及蓋章。當申請執行人由于欺詐或脅迫等意志外原因才和對方進行民事和解的,或者執行和解協議的當事人拒絕履行和解協議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回復原生效判決的申請。此法律條文,發展了我國法律執行制度的基本內容,豐富了民事執行及和解的理論基礎。
民法的誠實守信原則,指的是在民事法律訴訟程序中,通過對當事人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利益考量后,要求當事人及法院的所有訴訟行為都必須是善意且誠實的。誠實守信是民事法律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于整個民事法律訴訟過程中,更是民事法律關系規律及本質的根本性反應,有助于克服民事訴訟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其使用的基礎條件使民事法律程序中原被告與法院間及原被告之間存在的民事訴訟關系,對整個民事訴訟法律活動啟動關鍵性的行為規制及指導作用。執行民事和解不僅是民事法律訴訟活動的一部分,還具有鮮明的契約合同性質,所以,無論是從民法還是民事訴訟法的角度,執行和解都應當遵守誠實守信基本原則[1]。
現階段,執行難等訴訟問題的出現,不僅是由于法律執行制度的不完美,司法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還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事法律的被執行人經常鉆民事法律的漏洞,故意憑借各類手段拒絕履行民事義務,有一部分被執行人員通過執行和解協議獲取的執行協議寬限期,將民事財產隱匿及轉移,最后使執行程序申請人能夠取得的財產少了許多。一般情況下,執行和解過程中的預期違約,就是通過這樣的模式行為完成操作的,其操作的具體方式也十分相似,被執行人在和執行程序申請人和解之時,態度是十分和諧的,也容易獲得執行程序申請人的諒解,但是和解協議達成之后,便將所有的承諾置之不理,一個完善理性的法律機制應當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當事人的本性,促使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面對這樣的執行難問題,不能夠僅僅通過道德的手段進行教育,重要的是設計預期違約制度[2],通過法律保障執行程序申請人的根本利益,打擊執行程序中的違約行為。所以,預期違約制度,就是問哦戶執行程序申請人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明確規定,在民事活動執行過程中,當事人自行協商達到和解的,執行員應當準確極了協議具體內容,并由當事人簽字及蓋章。當申請執行人由于欺詐或脅迫等意志外原因才和對方進行民事和解的,或者執行和解協議的當事人拒絕履行和解協議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回復原生效判決的申請。由此看出的問題是,當事人拒絕履行執行和解協議,是需要達到實際違約的標準,還是僅僅只要符合預期違約構成要件就可以呢[3]?執行和解協議中的預期違約,并不僅僅是指實際違約。當被執行人通過自身明示及模式的法律行為表現出不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內容的信號,使執行程序申請人的合法利益處在無法律保障的侵害狀態時,便可以申請法律救濟,這也是預期違法制度與實際違約制度存在的本質性區別。
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方面是執行程序的當事人確定執行階段的和解內容后,不完全履行民事執行和解學醫的內容前,原來的生效法律判決是否可以回復執行的問題,也就是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確定對于民事執行程序的具體影響。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民事執行階段申請執行人及被執行人根據和解協議的權利義務內容全部履行后,原來的生效法律判決是否繼續執行,也就是和解協議的具體履行對于法律執行程序的影響如何[4]?!睹袷略V訟法》均沒有對此沒有規定。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法律適用的司法解釋意見中可以看出,當事人雙方達成民事執行和解協議后,申請判決執行的訴訟時效因此中斷,當執行和解內容完全履行之后,人民法院應當做結案登記處理,原生效的法律文書也不再具有執行力。
在被執行人明示的預期違約之中,從不履行的意思表示之后,執行程序的申請人便能夠向法院提出恢復原法律生效文虎的申請的,但是,明示的預期違約意思表示是能夠撤回的,所以很有可能在申請人在提出恢復原生效的判決文書之后,被執行人覺得自身已經無法避免懲罰措施,或者覺得恢復的生效判決將給自己帶來更大損失,還不如直接按照和解的內容執行,進而重新表達希望按照和解內容執行的意愿,如果被執行人的撤回意愿仍未超出執行和解協議所約定的履行期限,此時的人民法院應當允許這種行為[5]。反之,如果撤回的意愿已經超出和解協議的約定期限,那么,此時的預期違約應當視為實際違約,執行程序的申請人也享有恢復執行申請的法定權利,原和解協議應當視為無效。而在模式的預期違約中,執行程序的申請人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明被執行人已經通過其行為表現不再履行協議的表示,在法院對證據進行法律審查,并發出執行原生效文書的通知。加入存在證據可以證明被執行人已經不再執行和解的,且被執行人未提供任何擔保,法院應當及時恢復原生效溫室的執行,不需要等到執行和解協議履行期間屆滿。
對于預期違約恢復原法律文書執行后,當事人是否能夠重新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的方案有三個,第一個是恢復原法律文書的效力后,絕對禁止原當事人重新形成和解協議,執行內容按照原生效文書確定;第二,恢復原法律文書的效力后,雙方當事人還可以無限制的形成新的和解協議;第三,恢復原法律文書的效力后,當事人還有一次達成和解的機會。如果第二次協議的內容仍然無法履行,則無法繼續申請恢復原法律文書的執行,只能夠根據新的和解協議內弄申請強制執行。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個方案干預當事人權利的程度過大,第二個方案太過浪費訴訟資源,第三個方案在私權與公權間確定了平衡點,更加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
執行和解中的預期違法制度,在充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能夠對那些妄想拖延履行,拒絕履行訴訟義務的方式人明白自身的違約行為是不可能得逞的,對執行程序中的“假和解”問題形成震懾力,樹立了民事訴訟執行法律制度的權威,減少民事訴訟司法資源的浪費,在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成功的邁出了一大步。
[1]江必新主編.新民事訴訟法專題講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4).
[2]付子堂主編.法理學初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4).
[3]任平濤.不安抗辯權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8).
[4]王利明.關于不安抗辯權的幾個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4).
[5]衛彥明,張根大,黃金龍.和解協議不履行時當事人的救濟途徑分析[A].執行工作指導[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3).